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复习知识].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692121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复习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复习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复习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复习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复习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复习知识].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连:按要求连接好仪器2、查:检验装置气密性3、装:将高锰酸钾装入干燥的试管,并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然后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4、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5、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6、收:收集气体7、离:收集氧气结束后,将导管撤离水槽8、熄:熄灭酒精灯二、注意事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

2、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三、实验中思考的问题1、 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怎样验满?2、 “自主探究,积极参与”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使学生从单纯的注重学习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通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尝试,我感到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它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学生创设新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效果良好。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针对课题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总结。一.首先总结一下自

3、己的成功做法。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3.师生互动,构建新知4.创新反思,总结升华二.反思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1、关注学生实情和需要不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在方法上做得不够到位,应该注意到个体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教师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

4、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2、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愿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教学活动中,我认为与学生平等地走进学习过程中,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5、有时候还是有放不开手的思想作怪,不能大胆地、放心地把机会让给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运用思维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对原子构成的初步认识。 教师可以运用讲授法、启发法帮助学生运用思维模型。该思维模型在前面学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时已经初步建立。教师可以运用科学、难度适中的讲授帮助学生学习原子的构成。例如: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很小,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电子带负电,原子显电中性。 启发提问:你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怎样运动呢?如果分别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分组讨论它

6、们的核外电子运动,科学家是用什么方法来表征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 师生交流,教师总结性讲解:电子在原子核外做无规则高速运动,电子的能量存在差异,因而在原子核外不同区域出现的几率不同。能量低的电子在离原子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原子核较远的区域运动。微粒观的建立不仅是微,更重要要说粒子性。人们把这种按照能量高低的运动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是按照能量高低及其在一定能量区域出现几率的多少来描述的。科学家用化学符号来表示以上事实,称为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Na Cl 概念辨析:Na 原子核外 11 个电子是否真的是一层一层排布的,结合上述原子结构示意图,谈谈你的理

7、解? 2运用案例教学及符号表征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案例:金属钠和氯气很容易反应生成氯化钠,其微观本质原因是什么? 利用化学符号表征以上化学反应。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这个电子后形成稳定结构,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成为钠离子;氯原子最外层有 7 个电子,容易得到一个点子形成稳定结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成为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形成氯化钠这种物质。 由以上案例拓展到对元素周期表的研究: 物质都有趋向于稳定状态的特点(如:水往低处流;树上的苹果往下掉)。原子也不例外,也有趋向于稳定结构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原子的稳定结构呢?【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这样的结构叫 8 电子稳定结构 ( 第一层为 2 个 ) 。金属元素容易和非金属元素结合,就是因为他们彼此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建立微粒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4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