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10703368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第一节表面粗糙度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1 . 了解用光切显微镜和手持式粗糙度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和方法。2 .加深对表面粗糙度和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的理解。3 .熟悉表面粗糙度 Rz、Ra、Rt、Rq等参数并加强理解。二、实验仪器及设备1.光切显微镜;2.手持式粗糙度仪三、实验内容(一)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Rz的值微观不平度十点高 Rz是指在取样长度内,5个最大的轮廓峰高平均值与 5个最大的轮 廓谷深平均值之和。图 5-1为微观不平度十点高 Rz的示意图,表面粗糙度参数 Rz的计算 公式如下,55“ , ypi 1火i i _1 i .L Rz =5式中:ypi

2、第i个最大的轮廓峰高yvi第i个最大的轮廓谷深图51微观不平度十点高R1示意图1 .实验仪器介绍光切显微镜主要用于测量表面粗糙度参数Rz,也可测量Ryo测量范围为Rz800.8um。图5-2为9j型光切显微镜的外形图。 底座6上装有立柱5 , 显微镜主体通过横臂 2与 立柱联结。转动升降螺母4可使横臂连同显微镜主体沿立柱上下移动, 进行粗调焦,用紧定 螺钉1将横臂固定在立柱上,手轮 3可对显微镜进行微调焦。2 .实验测量原理光切显微镜是利用光切原理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如图5-3所示,被测表面为 P1P2图5-2 gj型光切显微镜外形图I一紧固螺钉Z横臂3一微调手轮4一升降螺母5一立柱6底座T-

3、工作台8一物镜9燕尾导板1。一手柄11 壳体12测微鼓轮13一目镜阶梯表面,当一束平行光以45o方向投射至阶梯表面上时,就被折射成Si和S2两段,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上就可在显微镜内看到Si和S2两段光带的放大像 S;和S2。同样,Si和S2之间的距离h也被放大为S;和S2之间的距离h;。通过测量与计算,可求得被测表面的阶 梯高度ho图54为光切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图。由光源发出的光经聚光镜,狭缝,图5-4光切显微统光学系统图图53光切显微瞪测量表面粗糙度示意图 物镜以45方向投射到被测工件表面上。调整仪器使反射光束进入与投射光管垂直的观察光管内,经物镜成像于目镜分划板G上,通过目镜可观察到凹凸不平

4、的光带,如图5-5所示,光带边缘即工件表面上被照亮了的hi的放大轮廓像h ,测量出h并通过计算即可求得被测表面的不平度高度hoohoh = hi cos45 = N cos45式中:N为物镜放大倍数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测微目镜中十字线的移动方向(如图56)和被测量光带边缘 h;成45斜角(图、. . 不平度关系为所以hi =hi,L 0 cos45Nhcos450口。是十字线移动的轨迹图5-5凹凸不平的光带示意图h; cos2 450hh = N = 2N2.光切显微镜实验操作(测量)步骤(1)按被测工件表面粗糙度要求,从表1中选择合适的物镜组,安装在燕尾导板 9上;(2)接通电源;(3)擦净

5、被测工件。把它安放在工作 台上,并使被测表面的加工纹理方向与光 带垂直;目镣内视界范围(4)调整升降螺母4进行粗调焦,再图56测微目镜中十字线移动方向和被测光带关系5-5所示),故目镜测微器刻度套筒上的读数值%与用微调手轮3进行微调,使视场中央出现 最清晰的狭缝像和表面轮廓像;(5)松开目镜筒的螺钉转动测微目镜,使目镜中十字线的水平线与狭缝像平行后,将 螺钉紧固;(6)旋转目镜测微器的刻度套筒,使目镜十字线与光带轮廓某一边的峰或谷相切如图 1-5所示。并从测微器读出被测表面的峰或谷的数值,依次类推。在取样长度范围内分别 测出5个最大的峰的轮廓高和 5个最大轮廓谷深的数值,然后计算出 Rz的数值

6、;(7)纵向移动工作台,在评定长度范围内,测出三个取样长度的Rz值,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被测表面的不平度平均高度,按下式计算。R Z (平均)(8)根据计算结果,判断被测表面粗糙度的适用性;Ra值。(9)将该工件表面用相应加工方法的表面粗糙度样板做目测评定表1物镜放大倍数N总放大倍数视场直径(mm物镜工作距离(mm测量范围R ( um)7X60X2.517.8108014X120X1.36.83.2 1030X260X0.61.61.6 6.360X520X0.30.650.8 3.23.目镜测微器分度值 C的确定(1)将玻璃标准刻度尺置于工作台上,调节显微镜焦距并移动标准刻度尺,使在目镜 视场

7、内能看到清晰的刻度尺刻线,如图57。(2)参看图52松开螺钉,转动目镜测微器,使十字线交点运动方向与刻度尺平行然后紧固螺 钉。(3)按表2选定标准刻度线格数 Z,将十字线交点移至与某条刻度线重合(如图5-7的实线位置),读出第一读数 m,然后将十字线交点移动 Z格(如图57虚线位置),读出第二读数 年,两 次的读数差为:A= | ni n2 |(4)计算测微器刻度套筒上一个刻度间距所代表的实际被侧值(即分度值C)。C=TZ C =ZA式中t一标准刻度尺的刻度间距(ioum)把从目镜测微器测得的十点读数平均值乘上C值即求得R值, ,图卜丁目统视场内刻度尺度懒RZ=Ch表2物镜标准倍数N7X14X

8、30X60X标准刻度尺刻线数Z100503020(二)用手持式粗糙度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等参数的值1.实验仪器介绍图5 8为TR200手持式粗糙度仪外形结构图。该粗糙度仪采用最新的微电子高科技产品。它适用于生产现场,可测量多种机加工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根据选定的测量条件计算相应的参数,在液晶显示器上清晰地显示出全部测量参数和轮廓图形。2.手持式粗糙度仪的测量原理该仪器在测量工件表面时,将传感器放在工件被测表面上,由仪器内部的驱动机构带动传感器沿被测量表面做等速滑行,传感器通过内置的锐利触针感受被测量表面的粗糙度,此 时工件被测量表面的粗糙度引起触针产生位移,该位移使传感器电感线圈的电感量产生变化,从

9、而在相敏整流器的输出端产生与被测表面粗DSP芯片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和参数计算,测量结果在液晶显示器上读出,也可在打印机上输糙度成正比例的模拟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及电平转换之后进入数据采集系统,出,还可以与 PC机进行通讯。3.手持式粗糙度仪实验操作(测量)步骤(1)实验前准备1)开机检查电池电压是否正常o2)清理干净被测工件表面。3)调整传感器与被测工件成水平,保证触针与工件表面垂直,如图5 9、图 510。图A9传感器触针与工件位置前视图图57。传感器触针与工件位置侧视图(2)实验操作(测量)步骤1)测量方向与工件表面加工纹理方向垂直(如图511);2)开机测试,按电源键后,再按启动键

10、开始测量,主机开始检测运算,并显示测量结果;3)分别测量Ra、Rz、Ry,并记录测量结果;4)将光切显微镜测量计算出的Rz值与粗糙仪测量的R z进行验证。3 .思考题:图511手持式粗糙度仪测量方向1 .在光切法显微镜上测量粗糙度时,光带与加工表面纹理应保持什么关系?为什么?2 .如何提高测量时压线的准确度?3 .为什么在目镜中调节光带影象时,光带影像的两条轮廓边不可能都是清晰的?表面粗糙度测量实验报告系别 专业年级 班号 学号 姓名指导教师 任课教师 实验日期 成绩一、实验目的、实验仪器设备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操作(测量)步骤(一)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实验操作(测量)步骤(二)手持式粗

11、糙度仪实验操作(测量)步骤五、实验测量记录及计算数据1 .工件工件编号: ;表面粗糙度要求:2 .测量仪器设备仪器名称:;测量范围:3 .所选物镜倍数: ;在所用倍数物镜下目镜测微刻度套筒分度值C = 微米4.测量结果(1)用光切显微镜测量结果读数(格)123五个峰点五个谷点五个峰点五个谷点五个峰点五个谷点h2h1h2h1h2h1h4h3h4h3h4h3h6h5h6h5h6h5h8h7h8h7h8h7h10h9h10h9h10h9实测值:RZ1 = R Z2 = R Z3 =被测工件表面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 Rz1蓝2 - = 微米3适实用性结论:该工件表面若用相应加工方法的表面粗糙度样

12、板目测评定,相当于Rz =微米(2)用TR200手持式粗糙度仪测量结果取样长度评定长度量程测量值R测量值R0.25mm1l20um0.8 mm3l20um2.5 mm5140um适用性结论:该工件表面用TR200粗糙度仪测量的 Ra = 微米。六、实验思考题、实验目的第二节用立式光学计测量零件外径实验1 . 了解立式光学计的测量原理及测量外径的方法;2 .加深理解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常用术语;3 .量规公差带分布及量规检验;二、实验仪器及设备立式光学计,塞规。三、实验内容与要求1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塞规;2 .按GB1989 81光滑极限量规 确定被测塞规的尺寸公差带和形状公差 值对被测量的塞

13、规作出适用性结论。四、实验仪器测量原理及基本结构 立式光学计主要用途是利用量块作 为长度基准,用比较测量法来测量各种 工件的外形尺寸。1.仪器测量原理光学计是利用光学杠杆放大原理进行测量的仪器,其光学系统如图 512 所示。照明光线经过反射镜 6进入棱镜7使分划板的刻度尺得到照明,光线 透过刻度尺继续前进,经过棱镜3的反射, 折向物镜2,由于刻度尺9是放置在物 镜的平面上,所以刻度尺上发出的光焦 线经过物镜2后成为一平行光束,若反 光镜1与物镜2之间互相平行,图5T2立式光学计系统图则反射光线折回到焦平面,刻度尺9 (标尺)和刻度尺像示线旁的虚线)对称,若被测尺寸变动使测杆11推动反光镜1绕支

14、点转某一角度 中(图513a),则反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偏转2角度,从而使刻度尺像产生位移t (图513b),它代表被测尺寸的变动 量。物镜至刻度尺9件的距离为 物镜焦距f ,设a为测杆中心至 反射镜支点间的距离,S为测杆 11移动的距离,则仪器的放大 比K为:t ftg2:.:,K=S =初;当中很小时,tg22, tg因此 K=a刻度尺匆度尺象3)图573光学计工作原理光学计的放大倍数为 12。f=200mm, a=5mm#仪器放大倍数 n为:图514立式光学计结构图n=12K=12 2f = 12 -2-200 = 960 a5由此说明:当测杆移动 0.001mm时在目镜中可见到 0.96

15、mm的位移量。2.实验仪器的基本结构立式光学计结构如图 5-14所示。它有以下零部件组成:1.底座,2.平面调整螺丝,3.横臂升 降螺圈,4.横臂固定螺旋,5.横臂, 6.微调手轮,7.立柱,8.投影灯固定 螺旋,9.投影灯插孔,10.进光反射镜, 11.连接座,12.目镜座,13.目镜,14.零位调节手轮,15.微调凸轮托圈固定 螺旋,16.光管固定螺旋17.光学计管, 18.提升器调节螺丝,19.提升器,20.测帽,21.调节式工作台,22.螺孔等组成五、实验操作(测量)步骤1 .按量规公差表查出并计算量规的上下偏差和磨损偏差,按被测塞规的基本尺寸选择并组合量块。2 .测头的选择:测头有球

16、形,件表面的几何形状来选择,使测头与被测表面尽量满足点接触。 所以,测量平面或圆柱面工 件时,选用球形测头;测量球形面工件时选用平面测头;测量小于 10mm的圆柱面工件时, 选用刀口形测头。3 .调整仪器零位将量块组下测量面置于仪器工作台21的中央,并使测头对准上测量面中央。 粗调节:松开横臂固定螺丝4,转动横臂升降螺圈 3,使横臂5缓慢下降之道测头与量块上测量面轻微接触,(注意:当测头与量块表面接触时应特别小心,不允许有冲击。) 细调节:松开光管固定螺丝16,转动调节凸轮6,直至在目镜中观察到刻度尺像与指示线 科接近,使刻度尺的零线与指示线科重合,锁紧固定螺丝 16,然后抬动提升杠杆数次,使

17、零位稳定。若零位变动可转动零位调节手轮14使领先最后对准。抬起测头,取下量块。4 .测量塞规,按实验规定的部位进行测量,I、出截面与量规端面间至少相距1mm, II截面在卜出之间。5 .判断塞规的适用性,并评定通规的素线直线度和素线平行度误差。 六、实验思考题:1 .在立式光学计上,如何才能测到塞规的直径?2 .在立式光学计上能否作绝对测量?3 .通过测量的数据,如何评定塞规形状或位置误差?4 .对新制造的通规和使用中的通规在判断尺寸合格性时有何区别?立式光学计测量零件外径实验报告系别 专业年级 班号 学号 姓名指导教师 任课教师 实验日期 成绩一、实验目的、实验仪器设备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操

18、作(测量)步骤五、实验记录数据及计算数据(2)量规公差带图1 .被测塞规(1)标记:(3)测量部位(见下图)测量部位IllII- - . 被测塞规形状公差:微米2 .仪器名称:分度值;标尺示值范围 ;仪器测量范围 量块等级 ;量块组尺寸 3 .所用仪器:名称:分度值:标尺示值范围:仪器测量范围:3.测量结果:通规止规测量部位1234测量部位1234IInnmm通规与止规的形状误差:通规合格性结论: 理由: 止规合格性结论: 理由: 六、实验思考题第三节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实验目的:1 .掌握直线度的测量、数据处理和评定方法。2 .熟悉水平仪的使用操作方法。二、实验仪器设备框式水平仪水平仪、桥板等

19、三、实验仪器介绍及测量原理1 .实验仪器介绍图5 15所示为框式水平仪的结构图, 其主要工作部分是水准器, 它是一个封闭的玻璃 管,内装乙醛和酒精混合液并留有一定长度的气泡,在地心引力作用下, 管内液面总是保持水平,即气泡总是在圆弧玻璃管最上方,在玻璃管外表面上有刻度。若水准器倾斜一个角度a ,则气泡将移到倾斜后的最高点,气泡移过的刻度格数与 倾斜角a成正比。常用框式水平仪外形尺寸为:200 父 200 父 38 mm,分度值为:0.02mm/m ,表示在一米长度上高度变化0.02mm,水准器气泡移动一个刻度格。由于水准器内封入液对温度十分敏感, 故在使用时不可用手指接触水准器。2 .实验测量

20、原理用框式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的原理如图5-15所示。水平仪固定在桥板 上,桥板下两支点间的跨距L可以调节,图5-15框式水平仪调节范围为50250mm ,跨距大小按被 测要素长度决定,一般取被测要素长度的5 4。将调节好跨距的桥板连同固定在其上的水平仪放于被测要素01点上,见图5 16,在水平仪气泡中移动格数反映了被测要素上与桥板接触的两点(0, 1)对大地水平线的高度差。如气泡向右移动静止后读得气泡位置X1 (格数),即表示1点比0点高,其相对高度差为:h1 h0=x 1 X0.02mm/m XLL一支点间跨距。单位:m记下该读数X1,再将桥板右移一个间距,使两支点分别位于1点和2点,同样

21、可以测得X2,即h2 h1。顺序移动桥板的位置,即可测的被测线上各相邻两点相对大于大地水平 线的高度差。图5-1白框式水平仪测量原理四、实验操作(测量)步骤1 .按被测要素长度确定并调节好桥板的跨距L,在被测要素按跨距 L标出各测点的位置。0, 1, 2, ?, n-1, n;2 .将水平仪固定于桥板上,调整被测要素处于接近水平的位置,使得桥板在被测要素各部位时水平仪的气泡在刻度范围内;3 .江桥板两支点依次放在01, 12, ?, n1n位置上,记录气泡位置读数Xi, X2, ?, Xn.o注意:每次移动应保持支点位置与上一位置首尾重合(衔接)。读取气泡位置时应估读到;4格。4 .为了检查测

22、量中是否存在粗大误差,可再按原测量线依次退回进行反向测量一次,直到返回初始位置 01,记下各点读数 X n-1, ?, X/ o取顺测和反侧读数的平 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如在同一位置上顺测和反测读数相差较大时, 说明在测量过程中可能 存在粗大误差(位置变化、读数或记录有误等),应检查重测。5 .数据处理(1)按各点测量结果(格数)计算每相邻两点的相对高度差(hihi );。(2)以相对高度差为纵坐标,被测要素长度为横坐标,在方格纸上画各测点的位置并连成折线,该折线反映了被测线的形状(被测实际要素);(3)对被测实际要素作最小包容区域,评定其直线度误差。五、实验要求自行设计测量数据纪录格式及实验

23、报告,包括:测量原理图、测量数据纪录表、被测实际要素作图、按最小包容区域和按首尾两点连线评定直线度误差、思考题回答等。六、实验思考题1 .在测量前被测要素是否必须调成水平?在坐标图上折线首尾两点连线与横坐标不平行说明什么?怎样可使首尾两点连线与横坐标平行?2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化,将折线两点连线作为评定基准,这是否符合最小条件?这样得出的直线度误差是否可用于判断直线度的合格性?3在测量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报告系别 专业年级 班号 学号 姓名指导教师 任课教师 实验日期 成绩第四节 圆柱齿轮测量实验实验41齿轮齿距偏差 fpt和齿距累积误差 fp的测量 一

24、、实验目的1 .熟悉测量齿轮齿距偏差 fpt和齿距累积误差 fp的方法;2 .加深理解齿轮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误差的含义、评定及其对齿轮传动性能的影响;图5-17万能测齿仪3 .熟悉齿轮精度标准。 二、实验仪器设备 万能测齿仪;三、实验测量原理及仪器介绍4 .实验仪器介绍齿距偏差 fpt是指分度圆上实际齿 距与公称齿距之差。用相对量法测量时, 以被测齿轮所有实际齿距的平均值作为 公称齿距。齿距累积误差 fp是指任意两同测齿 廓在分度园上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的 最大差值(取绝对值)。测量齿距误差的方法有绝对量法和相对量法。对中等模数的齿轮多采用相对量法。相对量法是在被测齿轮分度园附近的圆周上,任意

25、取两相邻之间的实际齿距作为基准,在依次量出其余各齿距相对此基准齿距的偏差(齿距相对偏差),通过数据处理得到 fpt和f p。用于相对测量的常用仪器有齿距仪和万能测齿仪。本实验采用万能测齿仪。图5-17所示为万能测齿仪基本结构示意图。2 .实验(测量)原理用万能测齿仪上测量周节的工作原理见图517。被测齿轮装于心轴上, 安放在仪器上下顶针之间(图中未画出顶针),在仪器的测量托架上装有与指示表4相连的活动量头1和固定量头2,被测齿轮在重锤和牵引线作用下,使齿面与测量头接触进行测量。测量前先选定任一齿距作基准,调节测量托架和固定量头2的位置,使活动量头 1和固定量头2沿齿轮径向大致位于分度圆附近,将

26、指示表4调零。测完一齿厚,将测量托架沿径向退出,使齿轮转过一齿后再进入齿间,直到测完一周 回复到基准齿距,此时指示表的指针仍应在零位。注意:因重锤的作用,当每次将测量托架退出时,要用手扶住齿轮,以免损坏测量头。3 .实验测量数据的处理实验测量数据的处理有计算法和作图法两种。现以测量模数为3mm,齿数为12的齿轮为例说明如下:(1)计算法计算法一般均采用列表计算。首先将实测的一系列齿距相对偏差fpt相对值写入表1第一行,然后进行计算。1)将第一行的 fpt相对累积相加,求得各齿的齿距相对偏差累积值,写入表1第二行。2)计算基准齿距的偏差值 Kp。作为基准的齿距是任意选取的,不可能没有误差。若它与

27、公称齿距的偏差为一 Kp,则每测一齿均引入一个差值Kp,到最后一齿时,其总差值为:nZ可相对=ZKp1所以n%,加对1482=百=4umKp值,变得到各齿的齿距偏差,fpt,本例为 fpt =+19um。3)计算各齿的齿距偏差。各齿的齿距相对偏差减 于表第三行,其中绝对值最大者为该齿轮的齿距偏差4)计算齿轮的齿距累积误差。将第三行的齿距偏差累计相加,即求得各齿的绝对齿距 累积误差,列于第四行。在第四行数据中最大值减最小值便是被测齿轮的齿距累积误差 Fp,本例为 Fp = |+36 | 一 | 一28 | = 64um,发生在第4齿和第10齿之间。表1V齿 w序n一二三四测得齿距相对偏差 fpt

28、相对齿距相对偏差n累积 Afpt相对1齿距偏差 fpt 相对一Kp齿距累积误差 fp100+4+42+5+5+9+133+5+10+9+224+10+20+14蓬5一200一16+206一10一10一6+147一20一30一1628一18一48一14一169一10一58一62210一10一68一6-2811+15一53无一912+5一48+90(2)作图法作图法是直接利用测得的一系列 fpt相对画出曲线,如图 518所示。 以纵坐标表示齿距相对偏差累积 值,横坐标表示齿序 n。第一齿的 fpt 相对为零,故纵坐标为0;第二齿的纵坐 标为第一齿的纵坐标加上本齿序的 fpt相对值,第三齿的纵坐标为

29、第二齿的纵 坐标加上本齿序的 fpt相对值,按同样 方法画出各齿的纵坐标并连成折线。再将坐标原点与最末一点连成直线,该直线即为计算齿距累积误差的基准线,过折线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作两平行于 首尾两点连线的直线, 该两平行线沿纵 坐标方向的距离即为齿轮齿距累积误 芸匕Fp。 p4 .实验操作(测量)步骤 擦净被测齿轮,并装于顶尖之上; 调整测量托架,使两测头进入齿间,与相邻的同侧齿面大约在分度圆上接触; 在齿轮心轴上加挂重锤,使齿轮紧靠在定位测变; 以任一齿距作为基节,调整指示表指针为零;退出测量托架,使齿轮转过一齿,两测头重新与下一对齿面接触,依次逐齿测量一 周,从指示表读出被测齿距的相对偏差值

30、; 用计算法和作图法处理数据,查阅齿轮公差表格,并判断fpt和Fp是否合格。5 .思考题 测量 fpt和 Fp有何意义?它们对齿轮传动有何影响?必*差累计值图5-18作图法确定齿轮齿距累枳误差“Kp”值说明什么?在作图法中如何求得Kp值?实验41齿轮齿距偏差 fpt和齿距累积误差 fp测量实验报告系别 专业年级 班号 学号 姓名指导教师 任课教师 实验日期 成绩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设备名称:分度值:测量范围:三、实验(测量)原理四、实验操作步骤五、实验记录数据及计算数据1 .被测齿轮编号:模数m=齿数Z=齿形角 a =齿轮精度标注:齿距极限偏差fpt =微米 齿距累积公差Fp =微米单位:

31、微米2 .测量记录与计算数据齿序n齿距相对偏差读数 fpt相对齿距相对偏差累积值nZ &fpt相对1齿距偏差 fpt相对K p齿距累积误差 FP (0n)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齿序n齿距相对偏差读数 fpt相对齿距相对偏差累积值nZ AfPt相对i齿距偏差 fpt 相对一Kp齿距累积误差 Fp (01n)23242526272829303 .基准齿距的偏差值Kp:nZ占pt相对Kp1Z微米合格性结论:微米 合格性结论:4 .测量结果:齿距偏差 fpt = 齿距累积误差 Fp =5 .齿距累积误差作图:六、实验思考题答案实验42齿圈径向跳动 Fr的

32、测量、实验目的1 . 了解齿圈径向跳动仪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熟悉测量圈径向跳动误差的方法;2 .加深理解圈径向跳动误差的的含义、评定及其对齿轮传动性能的影响;3 .熟悉齿轮精度标准。二、实验仪器设备齿圈径向跳动仪、锥形测头等。三、实验测量原理及仪器介绍1 .实验仪器介绍本实验采用齿圈径向跳动仪来测量Fr。图519所示为齿圈径向跳动仪结构图, 图5-20所示为与齿圈径向跳动仪配备的各种不同大小的锥形测头示意图,用于测量不同模数的齿 轮,利用仪器上旋转回转盘和附件,不但可测外齿轮,还可测内齿轮、锥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和各种圆跳动。2 .实验测量原理齿圈径向跳动的 Fr是指在齿轮一转范围内,测头在

33、齿槽内或轮齿上,与齿高中部双面 接触,测头相对于齿轮轴线的最大变动量。这种误差将使齿轮传动一周范围内传动比发生变化。为了测量齿圈径向跳动应建立测量安装基准,用它来体现齿轮旋转中心,其次应有合适的测量头,能在齿高中部和齿面作双面接触,还应有读数装置能反映测头相对齿轮旋转中心的位置(半径)变化量。图5-ig齿圈径向跳动仪卜底座2-顶针座板3-千分表架4-提升手柄5-旋转手轮6-旋转手轮手柄T-升降调节螺母日-紧固摞钉3 .实验操作(测量)步骤(1)根据被测齿轮的模数,选择合适的测头,擦净并装于指示表量杆的下端;(2)把擦净的齿轮通过心轴装在仪器的两顶尖之间,应能自由旋转,不允许有轴向窜动;(3)摇

34、手轮手柄 6,旋转手轮5, 调整顶针座板2位置,使指示表测头位 于齿宽中部;(4)通过升降调节螺母 7和提升 手柄4,调整指示表,使测头与齿槽两 齿面接触,并将指示表指针压缩一圈左(5)抬动提升把手若干次,观察 指示表指针值是否有变动;(6)按顺序测量各齿槽,记录指示表读数;(7)处理测量数据并判断合格性。 合格条件 Fr Fro图5- 20齿圈径向跳动仪各种量头(。膻班量头 C b )嘴量头(。圆球(圆拄瓶)量头4 .实验思考题(1)产生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对齿轮传动有何影响?(2)如改用球形测头,如图 5-20 (C),为了使测头与齿槽在分度圆上与齿面双面接 触,测头直径与

35、被测齿模数应保持何种关系?(3)在车间中如无齿圈径向跳动测量仪时,如何测量Fr?3.测量记录与计算数据:单位:微米系别 专业年级 班号 学号 姓名指导教师 任课教师 实验日期 成绩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设备三、实验(测量)原理四、实验操作步骤五、实验记录数据及计算数据1.被测齿轮编号:模数m=齿数Z=齿形角 a =齿轮精度标注:齿圈径向跳动公差 Fr =微米2.测量仪器名称:分度值:测量范围:模数直径齿序读数齿序读数齿序读数114272152831629417305183161932720338213492235102336112437122538132639六、实验思考题答案:图5-21公

36、法线千分尺外形图固定测量圆盘2=活动测量圆盘实验43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量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方法;2 .加深理解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和齿轮公法线度变动的含义、评定及其对齿轮传动性能的影响;3 .熟悉齿轮精度标准。二、实验仪器公法线千分尺。三、实验测量原理及实验仪器介绍4 .实验原理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 Ew是指在齿轮一周范围内, 公法线实际长度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 差。公法线长度变动量 Fw是指实际公法线长度的最大值Wmax和最小值 Wmin之差。5 .实验仪器介绍齿轮公法线长度是指与两异名齿廓相切的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公法线长度可用公法线千分尺测

37、量。公法线千分尺实际上是具有两个平行圆盘测头的千分尺。图 5-21为其外形图。图中 为固定测头,2为活动测头。四、实验操作(测量)步骤1 .计算被测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w当齿形角a = 20 时:W = m1.476(2K 1)+0.014Z+2xmsin20 式中:x变位系数,K两平行测面之间的跨齿数,为使两平行测面接触在高齿中部,K可按下式确定:K = 4 + 0.5 (计算的结果应按四舍五入取整数。)92 .用仪器所附 校对棒对公法线千 分尺的零位;3 .沿齿圈均布 的六个方位上测量 齿轮公法线的实际 长度,读数并记录;4 .在测的6个 读数中,最大值和最 小直之差即为公法 线长度变动

38、量 Fw,该6个读数的 平均值减公法线的 公称长度即得公法 线平均长度偏差。5 .合格条件: Fw w FwEwmi & Ewm W Ewms五、实验思考题:1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Ew和公法线长度变动量 Fw对齿轮传动各有什么影响?2 .为什么不能单独用 Fw一个参数来评定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实验43公法线长度变动量和公法线平均长度测量实验报告系别 专业年级 班号 学号 姓名指导教师 任课教师 实验日期 成绩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设备三、实验(测量)原理四、实验操作步骤五、实验记录及计算数据1 .被测齿轮编号: 模数 m= 齿数 Z= 齿形角 a = 变位系数X = 齿轮精度标注: 公法线

39、长度变动量公差Fw = 微米跨齿数 K = Z + 0.5 = 公法线公称长度 W = 毫米公法线平均长度的上偏差Ewms =EssCosa 0.72FrSina= 毫米公法线平均长度的下偏差Ewmi = Esicosa + 0.72FrSin a = 毫米2 .测量仪器名称:分度值:测量范围:序号(均布测量)123456公法线长度3.测量记录数据:单位:毫米4.测量结果:公法线长度变动量 FW = Wmas Wmin = 微米公法线平均长度W = 毫米公法线平均长度的偏差 Ewm = W - W = 微米合格性结论:公法线长度变动量FW 公法线平均长度的偏差 Ewm 六、实验思考题答案:实验

40、44基节偏差 fpb的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齿轮基节仪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掌握测量齿轮基节的方法;2加深理解齿轮基节和齿轮基节偏差的含义,能评定及其对齿轮传动性能的影响;3熟悉齿轮精度标准。二、实验仪器齿轮基节仪三、实验测量原理及实验仪器介绍1 实验仪器介绍齿轮基节仪图522 (a)为基节仪结构示意图。2实验(测量)原理基节是指基圆柱切平面所截两相邻同侧齿面的交线之间的法向距离。 因此测量基节的仪器应是其测头与相邻同侧齿面接触点的连线为齿面的法线。图522 ( b )为基节仪测量原理示意图。本仪器是利用一个与齿廓相切的测量面以及一沿齿面摆动的测量触头,量得两者之最小距离从而反映出基节

41、偏差值。四、实验操作(测量)步骤1 仪器的调整齿轮基节偏差是齿轮实际基节与公称基节之差,因此在测量前需对基节仪作零位调整(零位对应于公称基节) 。( 1)按被测齿轮模数 m和齿形角a计算其公称基节。对直齿轮: 公称基节R= ji mCOSa 当 a = 20 时: P = 2.952m( 2 )组合一组量块,使量块组中心长度等于公称基节Pb;( 3 )将量块组放于基节调零附件中,如图5 23(a) 所示,图中 2 为量块组;( 4 )将基节仪放于调零附件之上,通过旋转调节螺钉4 调节固定量爪1 和活动量爪2之 间的距离,如图5-22 (a)所示,使之等于公称基节,此时指示 5表指针应在示值范围 内出现;( 5 )仔细调整指示表上微动旋钮,使指示表指针对准零位。2基节偏差操作(测量)步骤(1)将基节仪的辅助支承爪3固定量爪1跨在被测齿上,如图 5-22 (a)所示,通过调节螺钉 4 调整辅助支撑爪与固定量爪间的距离, 以保证固定量爪在靠近齿顶部位与齿面相切,活动量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