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阅读9 谈生命》研讨课教案_0.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704951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阅读9 谈生命》研讨课教案_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阅读9 谈生命》研讨课教案_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阅读9 谈生命》研讨课教案_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阅读9 谈生命》研讨课教案_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阅读9 谈生命》研讨课教案_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阅读9 谈生命》研讨课教案_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阅读9 谈生命》研讨课教案_0.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9课 谈生命教学要求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3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第一课时1、 导语: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二、作者介绍: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1900年10月5

2、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 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翻译的说部丛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鼓吹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

3、“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蓄、温婉、隽美。1923年,冰心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同年她毕业于燕京大学,于1923年8月赴美留学。这时期的作品中更热衷于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冰心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其时,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日寇入侵的炮火将她那个能“融化消灭”世间烦愁的“家”也拆散了。冰心的思想有所变化,写出了分冬儿姑娘等作品,对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挟

4、卷(xi)芳馨(xn) 怡悦(y)云翳(y)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四、思读课文,把握文意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五、研读课文,把握文意(一)学习第一层:“生命是什么

5、”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属于下定义。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这也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二)学习第二层: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2、这一部分写到了一江春水的几种状况?表现了什么?4种。( 四个“有时候”)。体现“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3、 找出表现“一江春水”一路高歌的动词。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

6、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4、找出表现“一江春水”在这一过程中的性格和心境的词语。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心境。(3) 学习第三层: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2、想像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并找出表现时序的词,这几个时序代表人生的哪几个阶段?来源:学科网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早春、春天、夏天(最茂盛的中年)、秋天、冬天分别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3、找出表现小树的生长的动词。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4、找出表现小树在生长过程中的性格和心境的词

7、语。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5、作者为什么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四)学习第四层:这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六、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

8、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1)话说“一江春水”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学生自主品评。成果展示: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聚集、奔注

9、、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2)话说“一棵小树”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成果展示: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

10、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美在情感”阐释: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

11、: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五、布置作业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第二课时一、学生齐读课文二、鉴赏哲理美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12、(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 生长的便成了空壳。(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

13、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提问:作者对生

14、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

15、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2教师归纳: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

16、的情思,意味深长。“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3仿句练习。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学生自由发言。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六、布置作业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语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