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研讨课教案_15.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720248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研讨课教案_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研讨课教案_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研讨课教案_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研讨课教案_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研讨课教案_1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研讨课教案_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研讨课教案_15.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让学生了解岑参的诗歌艺术,进而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艺术和昂扬自信的盛唐精神。二、主讲内容与课时安排导语(分钟)岑参的家世,两次赴西域经历。(分钟)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2分钟)诗歌艺术分析:1、景色描写(6分钟) 2、出征原因(3分钟) 3、行军场景描写(6分钟) 4、结局分析(3分钟)小结(5分钟)三、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岑参诗歌语言艺术和精神气质。解决措施:()分析景物描写的构成要点;()引导学生关注景物背后的活跃情绪和精神;,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把握本诗所反映的盛唐精神。解决措施:从平常经验入手,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

2、体验。四、讲授内容的深化拓展岑参边塞诗与盛唐精神。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的方法实施教学。课堂讲授从讲解边塞诗入手,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叙述边塞诗演变的历史和经典篇目;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岑参的艺术手法和诗歌内涵。并穿插其他边塞诗歌或岑参自己的诗歌对照比较,揭示岑参边塞的奇景与奇情。增加历史内涵,设置悬念,提高学生的关注兴趣。六、板书设计板书主体部分说明提示部分岑参:走马川行一、生平二、历史背景(1)、白天(2)、晚上三、诗歌艺术分析四、小结1、 景色描写2、 出征原因3、 行军场景4、结局(1)、人(风)(2)、马(寒)七、教学参考资料大学语文,韩德信主编,北京:

3、科学出版社,2009年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陈铁民修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4年八、思考与练习,了解岑参其他的诗歌。,了解唐代其他边塞诗。讲 稿时间:2分钟导语与大家一起回顾盛唐的边塞诗想来大家对唐朝的边塞诗并不陌生。提到边塞诗,我们不由得会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起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想起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想起王昌龄的“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还有他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他们都姓王,好像姓王的都会写边塞诗,其实在那个时代大家都在写,如李白也去过边塞,也写过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塞下曲)还有李颀、李益、卢纶等等,就连没有去过边塞的杜甫也想象过,“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可见边塞题材在唐代十分普及。虽然很多人写过边塞诗,但最著名的应该是高适和岑参。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学时期我们是不是已经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家的印象应该还很深刻吧!今天我们将讲解他的另一首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讲解这首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想重温一下岑参边塞诗歌的艺术,另一方面是理解盛唐精神,这是更主要的。教学内容时间:共5分钟一、背景介绍、岑参的生平时间:3分钟

5、大家对岑参并不陌生,但我仍然想与大家一起简单地重温一下他的生平。岑参,生于715年(开元三年),卒于770年。他是荆州江陵人,即今天湖北江陵。曾祖父岑文本很受唐太宗的重用,官职宰相。后来岑参的伯祖父岑长倩、伯父岑羲也都做到了宰相。岑参的父亲死得很早,他主要跟哥哥岑况学习经史,非常用功。二十岁时,开始游历长安;三十岁时才举进士。这一年是唐玄宗天宝三载。举进士后,他被授为兵曹参军,职位很低。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他决心去边塞试一试。唐朝当时非常强大,靠边功扬名立万的人不少。749年,他第一去了西域,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两年后回长安;这次并没有实现梦想。于是754年,他又再度出任北

6、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判官。在西域呆了三年,因安史之乱回朝平叛。回来后在杜甫的推荐下,被授予右补阙之职,当时杜甫任左拾遗。言官或谏官。后来做到嘉州刺史,但不久却被罢官,结果客死成都旅舍。2、历史背景时间:2分钟这首诗就是岑参第二次去西域时所写的,诗题中的封大夫就是封常清。在岑参第一次赴西域时,封常清曾是他的同事,一同在高仙芝幕府任职。封常清后来因立功升任北庭节度使,这给岑参以极大的鼓舞,使他更加坚信可以通过边塞立功取得成就。因此,当封常清邀请他赴西域时,他也就非常高兴就答应了。提醒学生去读读轮台歌这首诗。这首诗是在某年秋天封常清出师西征时所写的。当时一共写了两首,另一首是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7、。题目中“走马川行”的“行”字指一种诗体,有个专门的名称这类诗叫“歌行体”。如燕歌行、饮马长城窟行,杜甫有兵车行、丽人行。但歌行体不尽都有“行”字,如将进酒、春江花月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时间:18分钟二、诗歌艺术分析1、景色描写时间:6分钟(1)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视觉景象)“君不见”是发语词,引起话题。现在我们有时还使用这个词。走马川,有的版本是“走马川行”,多了一个行字,这个“行”是受题目影响被人误写进去的。既然是衍误,那么为什么有些版本还保留着呢?这是从文献学的角度考虑,是古人为了保持文献的原貌,所以没有删去。提醒学生思考,真实的景象如何?这三句一开始就写入眼

8、的景色: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大家是否能够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是雪海的尽头有黄沙飞起呢?还是雪色与沙色相杂,一直延伸到天际?我没有去过沙漠,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如何。但我看过沙漠下雪的图片,这两种景象都有。雪海的尽头有黄沙飞起,是不是沙尘暴?总之,无论是哪种景象,都很壮观。但除了壮观之外,我想问问大家这景色还有什么特点?白色与黄色交织,白与黄都是鲜明的亮色。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它们是壮阔的景象;明丽的景象;也是中原看不到的景象,陌生的景象,因此,是奇丽的景象。也是白天的景象!都是能看到的。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看下句。(2)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听觉或发肤感受)轮

9、台,位置不详。在沙漠地区,可供栖居的据点往往会随着水源的变动而变动,也会因为行政区划上的名称变更而变动。今天的轮台在乌鲁木齐附近。没有到过戈壁,很难想象戈壁狂风大作的景象。更不用说寒冷夜风中的戈壁了!这里用“吼”来形容风声,可见风的暴虐程度。大家可以想一想,“随风满地石乱走”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在这我想问问大家,“石乱走”的景象是诗人看到的吗?恐怕不是,这里写得是夜中风景,或者说是凌晨的风景。为什么是凌晨呢?因为他的另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里面提到“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点明出行的时间是“平明”。在这个时候,所有的景象都是看不见的,一川碎石应是平日留下的印象,“石乱走”应是从

10、听觉或发肤感受中获得。在时间上,这正好与上三句形成对比。以上就是九月边塞的白天和黑夜景象。在这种状况下,大军就要出发了。提醒学生思考?强调心理上的远+地理上的远=陌生感以前我们学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了这首诗后,我们发现诗人很会捕捉边塞的“奇异”风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么他的奇景是通过什么手法创造出来的呢?很多人可能会想这是因为他用了合适的比喻。其实这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什么地方?如果景色原本没有那么好,再多的比喻也没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算景色原本很好,假如我们天天见,那也不会感到很新奇。从这两个方面去想,诗人所以能够创造出奇景其实具备了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地理上

11、的遥远,另一个条件是心理上的生疏遥远,在这两个条件促发了一种陌生感。正是这种陌生感激发了我们好奇的心,打开了我们想象的天窗。写完景色之后,接下来就讲出征的原因。时间:3分钟2、出征原因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提醒学生思考草原帝国为何经常南下劫掠农业帝国。推荐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匈奴、汉家都是借汉喻唐的说法,唐人经常如此,如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皇就是指唐明皇。金山就是阿尔泰山,“阿尔泰”是突厥语,就是“金”的意思。草黄马肥,边塞又陷入兵火之中。这里交代出征的原因,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过渡。3、行军场景(1)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12、风头如刀面如割。时间:6分钟这是写平明行军的场景。尽管“轮台九月风夜吼”,但是为了争取战机,将士仍然夜里行军。古代行军经常用“衔枚疾走”来形容行动迅速和纪律严明,但这里却用长戈相拔的噪音来写行军。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却不觉得这支队伍斗志不高。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里我们看不到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情况,看到的只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将军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场景。因此,“半夜军行戈相拨”反而能够暗示他们有强盛的战斗力。这两句一写将军,一写士卒,极为简练。第三句说“风头如刀面如割”,再一次写景,写感受。这与全诗的开场写景不同,这里是写具体的景,以示行军的艰苦。我不知道岑参这么写是否有其他的用意,但根据我

13、的理解,由于这种艰苦的行军环境的映衬,我们似乎更能见出唐军将士们的昂扬斗志。环境越是艰苦,他们的这种气质也就越明显。大概这确实是诗人的用意,所以接下来三句仍然在渲染这种寒冷的环境。(2)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提醒学生注意整体氛围。五花连钱,就是用五花马身上的连钱花纹。这里以花纹代马,曲折笔法显得很有诗意。马毛带雪被汗气蒸腾溶化,却又立刻凝结为冰。这种景象也十分新异。天是如此的寒冷以致于墨水凝冻。檄就是檄文,古代开战之前,总要写一篇檄文,数落对方的罪过,表明自己出征的正义性。唐朝比较有名的檄文有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写檄文,正是岑参所擅长的,这

14、一句应是他的书生本色。由此可见,诗人这时的情绪也十分高亢。其实,从他的笔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当时的整体氛围将士们都跃跃欲试,充满了斗志。有如此斗志,战争的结局如何?所以接下来,诗人自然就写到了结局。比较这两组行军场景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前三句直接写夜行军,写人,写精神。这三句写白天,写马,写寒冷,间接写精神。大家应该想一想诗人所写的精神是什么?时间:3分钟4、结局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我军将士斗志如此昂扬,出征的结果应是不言而喻的。还没有短兵相接,敌人就已经胆慑屈服。车师是地名。这首诗是诗人在出征时写的,由“应”和“料”两个字,我们可知,这一结局完全是诗人的设想,并不是

15、事实;是虚写而非实情。主要还是在写将士们的精神面貌。时间:5分钟三、总结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中的奇景与奇情有什么关系,这跟人们常说的盛唐精神有联系吗?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1、这首诗艺术特色:风景奇丽,情感豪壮,富有生命力。2、奇景的特征:实写还是虚写?(我倾向于认为实写。)这首诗写景奇丽,奇在什么地方?前面我们已经作了分析。这是由景色本身的美和读者的心理反应共同促成的。简单地说,就是地理上的遥远与心理上的陌生感逗引了我们的好奇心,所以我们觉得它很奇绝明丽。景色像机关一样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豪壮的心境反过来又渲染了物境,使得景色活跃富有生气。3、奇景与奇情的关系。行

16、军中的风与寒,虚拟的结局。用细节描写和反衬法将将士们的自信和昂扬斗志展现出来。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诗人的情感。试想,如果你的情绪非常低落,你会有心情看这看那么?那么岑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心情呢?原因在于他觉得去边塞必然能够建功立业。其他人也这么认为,所以整个边塞生活的氛围都十分活跃乐观。为什么他们都会这样想呢?我们知道以前的诗人一提到边塞就是“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就是“胡笳向暮使人泣,长望闺中空伫立。”侧重渲染其艰苦危险的一面。难道唐人不知道这些吗?唐人也写“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见他们也是知道的。既然如此,他们仍是很积极,很乐观,情绪很好。这是因为国家的强大使他们都很自信。这自信、活跃、乐观的精神就是盛唐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