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不如“嵌”.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10725682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镶”不如“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镶”不如“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镶”不如“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镶”不如“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镶”不如“嵌”.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镶”不如“嵌”我们没有办法让语文积累和实际运用“分手”,因为,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会真正的达到融会贯通。 有了积累, 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有了运用才会将积累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谁也割舍不开的。要知道, 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 都是不可行的, 而积累恰恰就像那水的源头、木的根茎,又岂是一个“轻视”了得?可事实上, 我们常常把积累看得太功利。 打个比方, 我们总会要求学生用心去记忆名家名诗名句, 好的段落、 好的语言总是有好处的, 读得多了, 见识多了,总会有收获的。 可学生的想法是什么?费那么大的功夫去记忆若干个句子, 考试时还不是 6 分而已,何必呢?似乎在埋怨我们的事倍功半。这就首先要弄

2、清楚积累到底是什么?我承认, 在高考试卷中, 积累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名句默写。 而的的确确, 名句默写只有几分而已。 真的是在花费着大量的时间却做着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在做着积分的追求。若果真这样认为的话,那我们就已经不知道语文到底什么了?语文是传承文化、 进行交际的一门最基本的学科。 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我们每天积累名句不过是海中滴水而已,又岂是无用可谈?连本民族的文化都不了解的人又怎会读懂自己?这是语文的传承性。而语文的交际性,我想大家不言而明。所以,我很认可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果能熟读背诵一两百篇优秀诗文, 他的语文水平就不会低。 因为他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3、,还有就是他输入了好的语言运用样本”。真的是这样,所以,语文积累决不能功利性。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功利的思想?我想, 排除高考的种种弊端之外, 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没有把积累和实际运用弄明白。积累是为了运用做基础, 但是积累很大程度上已经是独立的存在体。 有学生反映,老师你让我们积累名言名诗,我都记了,而且名句都填的出来,但是我不会用,写作中不会、说话更不会,好像是总也想不到可以那么说,尽管我知道有那样一句话。这就是说, 我们的积累只是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 或者说, 就像是我们抹在脸上的面膜,随即就可以撕下,因为他没有和我们合为一体。仍要举个例子, “无边丝雨细如愁”,很伤感,我们都知道这是在写无边

4、的愁苦像雨一样敲在心头落在心上, 拂不去甩不开。 因为很感性所以记起来也容易。但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就太孤立了。 我们可以联系记忆。 这里又一个很好的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愁,无形无声,抽象;雨丝,有形有声,具体。那么还有哪些写愁这是这样的呢?我们可以想到: 李煜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愁为东流之水,绵绵不绝,愁绪不止;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 化愁为梅雨时节的黄梅雨, 滴不尽, 抹不掉; 李清照的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 化愁为可装可载的千斤之物;王实甫的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如此联想记忆, 记得多了,也不再孤零了。这才是真正的积累。而把这样的积累,通过思考积累起来的东西,慢慢地也就成了自己的东西, 长在身上,嵌在骨子里,也就成了一体。所以,“镶”不如“嵌”。如此而来的积累,运用起来势必得心应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