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728030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初一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齐 燕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石家庄 050011一、问题的提出为了解决我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时间、内容一刀切,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又结合我校生源的特点经备课组多次讨论、研究决定,确立了初一数学组的课题研究项目为“初一数学作业分层课题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二、研究的意义初中数学设计分层作业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转化差生,培养优生。还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

2、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又突出了教师主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全面素质。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好的学习风气。三、课题的界定作业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设计作业、进行分层评价,采取分层辅导、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

3、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四、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使教师树立作业分层设计的意识,掌握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提高因材施教的水平。 2、通过研究,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都能练有适合的习题,练有各自的收获,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研究,能丰富作业的内容层次,丰富作业的呈现形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4、通过研究,形成分层评价作业实用操作模式、发挥策略激励语言的教育功能,构建分层辅导作业操作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规范作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五、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一切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的获得,

4、都必须经过学习者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和掌握。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样的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2、最近发展区理论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

5、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六、研究内容(1)学生分层 (2)课内练习分层 (3)课外作业弹性布置七、研究方法一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层: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

6、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分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评出好中差,而是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来掌握、了解自己所需的知识,给各层次学生的“递进”留有阶梯。由于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都会有相应的提高或降低。二作业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教师在作业上对

7、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1)课内练习分层 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在设计学生的课堂练习时,应做到内容上分层次,要求上有差异。并且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随时调整练习的要求。一类题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注意班级中的暂差生或学困生,内容以本节课应掌握的基础题为主;二类题面向班级中中等以上的学生,题目的设计力求有一定的难度,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三类题面向班级中学有余力的优秀生,内容在二类题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发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超前学习。(2)课外作业弹性布置教师应针对各层次学生在认识与情感等方面不同的需求来布置作业。所布置的作业应遵循:

8、低层次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中层次学生有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发展。八、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从2009年9月开始至2010年7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2009.92009.11)准备阶段。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2、收集有关理论文献及实践资料。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第二阶段(2009.112010.4)实验阶段。 规划设置阶段性研究子课题,开展行动研究。 1、集体进行学生分层研究,进行作业分层设计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入学成绩、阶段性考试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以及平时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分层进行了几次调整,从而大大地

9、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进行分层评价作业操作模式策略的研究。在实施分层作业时,我们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存在的逆反心理作了如下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的概念体系以其逻辑严谨著称,而数学习题的解

10、决,也往往遵循形式逻辑中的充足理由律,经历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计算才能获得。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C层次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症结所在,

11、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问题(3)的设定,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3、进行分层辅导作业操作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在教师个别辅导的同时,设立结对子一帮一互帮互学小组。 4、阶段性课题总结,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第三阶段(2010.520010.6)总结阶段。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1、研究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教学课件等2、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数学的喜爱、学生的数学品质和学业成绩得到提高.3、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