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773481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1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A、认识功能、精神功能B、认识功能、创造功能C、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D、精神功能、创造功能2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的是( )。A、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B、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C、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D、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3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A、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B、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C、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D、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4

2、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A、挑选分类B、感知分类C、二元分类D、多元分类5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A、孟子B、墨子C、老子D、孔子6学前儿童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A、简单性问题B、理论性问题C、操作性问题D、直白性问题7调查者对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评价的方式是()。A、情景观察B、自然观察 C、自然评价D、情景评价8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B、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C、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9不采用

3、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A、非正式量具测量 B、正式量具测量C、观察测量 D、普通测量10“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A、23岁B、34岁 C、45岁D、56岁11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物体按两套标准进行分类,宜放在哪个年龄阶段进行()。A、23岁B、34岁 C、45岁D、56岁12能按照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分类”,是哪一个年龄的科学教育目标()。A、23岁B、34岁 C、45岁D、56岁13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是()。A、科学知识教育目标B、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C、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D、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4、1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A、活动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B、目的性、开放性、启发性、逻辑性C、形象性、开放性、启发性、逻辑性D、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1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是()。A、科学性、启蒙性和系统性B、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和时代性C、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地方性D、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和季节性16用于科学教育的文艺作品范围很广,主要有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下例作品中不属于艺术作品的是()。A、图片B、歌曲C、谜语D、科普画册17在创编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A、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科学性B、规则性、

5、趣味性、科学性、开放性C、开放性、科学性、趣味性、整合性D、科学性、规则性、趣味性、活动性18学前儿童通过眼睛、手等感官来测量物体,这种测量方式是()。A、普通测量B、观察测量C、正式量具测量D、非正式量具测量19用于科学教育的文艺作品范围很广,主要有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下例作品中不属于文学作品的是()。A、科学诗B、科学故事C、谜语D、科普画册20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5-6岁年龄班的要求是()。A、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 B、比较物体的不同点C、比较物体的相同点 D、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2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A、材料的生活性、探索性、可操作性、丰富

6、性、层次性B、材料的实用性、探索性、可操作性、丰富性、层次性C、材料的生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丰富性、层次性D、材料的生活性、探索性、可操作性、丰富性、安全性2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求有:()。A、发展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活动性和整合性B、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和整合性C、丰富性、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和整合性D、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和层次性23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A、23岁B、34岁C、45岁D、56岁24以下物品中可以作为学前儿童自然测量工具的是()。A、绳子 B、秤 C、直尺 D、钟表25“自然”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出现在我国学

7、前教育体系中是由谁提出的() 。A、雷震清B、陶行知C、张雪门D、陈鹤琴单选题:1C 2D 3D 4A 5B 6B 7B 8 D 9A 10D11D 12D 13D 14D 15D 16C 17D 18B 19D 20D21A 22B 23D 24A 25 D判断题:1. 在我国,1893年,康有为在翻译介绍日本书目时,首先使用了“科学”一词。 2.在我国,1893年,翻译家严复为在翻译介绍日本书目时,首先使用了“科学”一词。 3.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4.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

8、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验方法是让学生自由探索,任意发挥对身边的科学现象进行观察。 7.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8. 技术广义的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9.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不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 10.偶发性科

9、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11.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2.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3.科学小制作能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1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

10、环境。 15.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16.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17.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18.科学性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1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

11、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20. “学前儿童的科学”也是科学与成人的科学一样,都是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的。 21. 把青菜、西瓜、桔子、萝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让儿童进行分类:青菜、萝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多元分类。 22. 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不确定性、个别性、随机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23. 学前儿童的认识常常不符合事实或科学的理解,因此他们的“理论”常常被称为错误理论。 24. 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要求而设计的。 2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