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804439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薛捷 1,2(1.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2. 华南师范大学 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摘要:通过分析管理创新的四种研究视角,对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从内容、新颖程度以及创新目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根据企业内部演化的观点,基于动机、发明、实施、理论化与传播四个阶段来构建了管理创新生成机制的概念框 架,并突出了内部变革主体和外部变革主体的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分析了管理创新生成过程中的十项关键活 动。关键词:管理创新;生成机制;内部变革促进者;外部变革促进者中图分类号:F4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

2、41(2011)12-0053-060引言不同学者已经针对创新开展了大量研究,而其 中的大部分是集中于技术创新的不同方面。自 20 世 纪 90 年代中期起,学者们开始探索其他形式的创新, 如流程创新、服务创新以及战略创新等,希望籍此来 理解创新如何被管理以及如何为企业的长期成功做 出贡献1。管理创新(Management Innovation)作为一 种最新的管理实践、流程、结构或者技巧的发明与应 用,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尽管很多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管理创新已经为人们熟知,如通用电气组建 的现代研究实验室,通用汽车发明的 M 型组织结构 等,但仍然缺乏管理创新在实践中是如何得以实施 和形成的

3、相关研究。管理创新在最广义的层面上已 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同学者从制度的视角、流行 的视角、文化的视角以及理性的视角来关注管理创 新,但只有少量的文献提到了管理创新的生成机制(Generative Mechanism),通过这种机制新的管理思 想 得 以 创 造 并 投 入 实 践 ,进 而 得 到 理 论 化 和 传 播 。 由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就在于界定管理创新的概念 内涵,同时探究管理创新的生成过程和机制,为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提供一些新的启示。1管理创新的研究视角与概念内涵1.1 管理创新的研究视角根 据 Hargrave 和 Van de Ven(2006)、VandeVe

4、n 和 Poole(1995)等学者的观点,管理创新强调在已有组织中引进一种新的事物,其在本质上就是一 种特定形式的组织变革2。由此,从广义上看,管理 创新可以被界定为组织管理活动随着时间在形式、 特征或者状态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新的或者是对 于过去的一种全新的变革。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 们可以总结出已有的管理创新文献中所形成的四种 主 要 研 究 视 角 ,即 :(1) 制 度 视 角(Institutional Per spective);(2) 流 行 视 角(Fashion Perspective);(3) 文 化 视 角(Cultural Perspective);(4) 理 性 视

5、 角(Ra tional Perspective)3-7,见表 1。1.2 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上述四种研究视角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管理创 新现象,完整地阐释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本文将 从三个方面对于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进行剖析。1.2.1 管理创新的内容收稿日期:2011-05-2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630315)第一作者简介:薛捷(1979-),男,湖北荆门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 向:技术创新管理、区域创新系统、知识管理。54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第 12 期表 1 管理创新的四种研究视角理实

6、践中的角色如何程的关键个体行为驱动这一过程断进步的变革,但不能保证成尽管这四种研究视角缺乏一致性,但我们认为管理创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1) 从抽象层 面来看,管理创新体现的是一种管理思想。Kramer(1975)将管理思想界定为“有关管理者应该做什么 的相当稳定的知识体,一个有关假定、公认的原则以 及程序规则的系统”1,如科学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 学习型组织等管理创新便体现出这些特点。(2) 在 操作的层面上,管理创新涉及管理实践、管理流程、 管理技术和组织结构,包括新的实践、流程、结构或 者技术的产生与实施,它们是组织内的工作得以完 成的规则和常规的不同方面。在管理创新形成的过 程中

7、,新的管理实践与新的管理思想生成之间存在 着重要的相互作用,这将在后文的生成机制中给予 分析。1.2.2 管理创新的新颖程度 对于管理创新该有多新这一问题,现有研究中有 两 类 不 同 观 点 。 Abrahamson(1996)、Kimberly(1981)等认为,管理创新应该“新于现有的水平”8, 也就是说在某一项管理创新出现以前应该缺乏这种 创新的先例。但也有很多研究者明确指出,管理创 新应该仅仅“对于组织来说是新的”,也就是说在一 个企业中初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就可以 被认为是一种管理创新。从管理思想的发展来说, 新于现有的水平是重要的,但对于企业发展创新的 实践来说,后一

8、种理解也未尝不可。1.2.3 管理创新的目的 时尚和文化视角的拥护者认为,管理创新对于组织的持续影响有限,而制度和理性视角则认为,管理创新在整体上有可能会给创新型企业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本研究认为,管理创新意在深化组织 目标,可能既包括绩效方面(如财务目标)也包括软 性方面(如员工满意度)的内容。这种观点有助于解 释为什么会有企业致力于成本高昂且具有一定风险 的管理创新过程,也突出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创新 最终都会成功这一重要观点。综上所述,我们将管理创新定义为一种最新的 管理实践、流程、结构或者技巧的发明与应用,其目 的在于推进组织的目标。尽管不是上述定义中的必 要组成,但如果从过程的视角来

9、看管理创新,我们就 需要去关注和重视驱动这一过程的来自组织内部或 者外部的行为人的角色。表 2 列出了对于典型的管 理创新及其本质特征的分析,以更好地支撑本文对 于管理创新的定义。2管理创新的生成机制2.1 生成机制的概念框架2.1.1 管理创新的四个阶段 管理创新生成机制的概念框架来自于 Burgelman(1991)和 Zbarack(i 1998)所提出的企业内部演化观 点(Intrafirm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他 们 认 为 , 在环境中感知到的变化(触发创新的动机)导致管理 实践的变革(即创新实践的发明),进而其中的一些 变革经历内部的选择(即企业

10、开始实施创新实践)并得 以保留和传播(即对创新实践进行理论化并传播)9。 基 于 此 ,我 们 将 管 理 创 新 的 发 展 分 成 四 个 阶 段 ,即 动机 发明 实施 理论化与传播。(1) 动机阶段。这一阶段关注的是何种推进要制度视角流行视角文化视角理性视角核心问题特定的管理创新发生的制度 和社会经济条件新的管理思想在供与求方面 如何影响它们的传播管理创新如何形成组织内的文化条件,以及在何种组织文化条件下形成管理者在发明和实施新的管影响创新过程的关键要素制度条件和主要影响者群体的态度新思想的提供者以及他们建议的合理性引进创新的组织文化驱动组织的内部或者外部流驱动这一过程的行为人的角色很

11、少论及很少论及行为人非常重要,但受到权力关系和传统的制约在组织情境中,行为人发起并分析层面企业、产业和国家企业和新思想所针对的市场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变革的过程和创新的结果在管理思想或者实践方面不 断进步的变革,可能导致更加 有效的工作方式管理思想经历大肆的宣传进 而幻灭的循环过程,没有证据 显示创新导致了长期的收益社会构建性的变革过程,通常工作方式的变革很小,管理创新的结果很少能达到引进它的高层管理人员的预期向着更加有效的工作方式不 功资料来源:根据 Julian 等(2008)的研究整理55第 12 期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表 2 典型的管理创新及其本质特征素和环境因素导致了个

12、体去考虑发展他们自身的管理创新,强调促进一个企业中的个人去试验管理创 新的前提和推进因素。(2) 发明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的有待验证的 管理实践开始出现,其中的一些新的思想随后被组 织选中并开始进行实践探索。(3) 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囊括了从最初的尝试 与探索到新的管理实践逐步成熟这段时间内的所有 活动,是一个在现实环境中建立管理创新价值的技 术过程。(4) 理论化与传播阶段。在这一阶段,创新实 践得到理论化,并在组织内得以保留并被制度化,这 是一个社会过程,基于这一过程组织内外的个体理 解 并 证 实 管 理 创 新 的 有 效 性 进 而 确 立 起 它 的 合 理 性。2.1.2 管理创

13、新的促进者 管理创新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关键行为人有意识和深思熟虑的行动所形成,有两组主体会 参与这一过程,包括内部变革促进者与外部变革促 进者。展 、证 明 其 效 能 的 正 当 性 并 促 进 其 被 采 用 和 保 留 。外部的变革促进者在管理创新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因为他们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了 可信性和专业知识。他们可以给予可信性的原始思 想并引导企业内的试验与探索,他们也可以在实施 阶段与内部团队一同作为宣传者或者行动研究者来 发挥作用,同时,他们还在创新的理论化与传播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2.1.3 概念框架的结构特点 本 研 究 所 提 出 的 概 念 框 架

14、 突 出 了 管 理 创 新 得以 推 进 的 四 个 相 互 关 联 的 阶 段 和 两 组 关 键 的 变 革 促 进 者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见 图 1。 这 一 概 念 框 架 并 没 有假定一个简单的从左到右的活 动 顺 序 。 相反,我 们认为,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递归的过程,出现 在“ 动 机 发明 实施 理论化与传播”这一反 复的循环中。通过探讨内部变革促进者和外部变革 促进者在这四个阶段如何发生交互作用,可以提炼 出这一框架中的十项核心活动,如图 1 中双箭头所 示。与此同时,情境(Context)在管理创新的形成过 程 中 也 扮 演 着 重 要 角 色 。 组 织

15、 情 境(Organizational Context)对于内部变革促进者推进与管理创新有关 的核心活动的能力有着直接影响;而环境情境(Envi ronmental Context)则外生于目标组织,会影响到外部 变革促进者在致力于解决组织问题时优先考虑的方 面和行为。2.2 内部变革促进者行为分析2.2.1 动机阶段 在这一阶段,内部变革促进者通过识别组织内出现的新问题,产生出变革的动机。新问题的识别 主要基于对于组织现有绩效和潜在绩效感知上的差(1) 内部变革促进者(InternalChange Agents)。由创新型组织中的员工组成,主动地对存在质疑的管理创新产生兴趣、开展实验并在实践

16、中证明它的 有效性10。(2) 外部变革促进者(ExternalChange Agents)。与 Guillen(1994)所 说 的 管 理 知 识 分 子(ManagementIntellectuals)和 Abrahamson、Fairchild(2001)提 到 的 思想倡导者(Idea Entrepreneurs)相类似1,外部变革 促进者都是独立的咨询顾问、学者或者相关领域的 专家,他们主动对新的管理实践产生兴趣、推动其发例子概念描述本质特征现代研究实验室(ModernResearchLab)一种管理技术创新流程的新架构,目的在于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新的架构事业部模式(M-Form

17、)企业面对复杂的多产品和多市场的情形所采用的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新的组织结构丰田生产系统(ToyotaProductionSystem)以提升生产效率、减少浪费为目的的一组新的实践和流程。新的实践和流程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以减少质量缺陷、提升客户满意度为目的的一组新的流程和实践。新的流程和实践贴现法(DiscountedCashflow)通过增加时间维度来改善投资和预算决策的新技术。新的技术单元式制造(CellularManufacturing)一种在生产单元中管理任务的新流程,目的在于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产量。新的流程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

18、sedXosting)以提供更加现实的成本评估为目的的一种分配成本的新实践与新技术。新的实践与技术现代装配线(ModernAssemblyLine)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目的的一组新的实践和流程。新的实践和流程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为了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整合不同类型信息的一组新的技术和实践。新的技术与实践图 1 管理创新生成机制的概念框架56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第 12 期Huston 在完整的提出一项利用外部技术资源的新方法之前,已经进行了六年的试验来探索这一思想13。2.2.3 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内部变革促进者开始在内部推广新的实践,开展的

19、活动有:尝试与探索、对探索的反 思(Reflectiveness of Experiment)以 及 思 想 检 验(Idea Testing)。通过尝试与探索,内部变革促进者 监测和控制实施过程,并做出实时调整以避免实践 与最初的理念背离,可在实践中完善管理创新的思 路。与此同时,内部变革促进者还会对尝试与探索 开展反思并进行思想检验,他们基于自身广泛的实 践经验或者借助外部主体的帮助来对新实践的进展 和绩效进行评价并做出反思,同时进一步的调整实 践行为。例如,Kaplan 在 1998 年正式提出作业成本 法之前,Scovill 和 John Deere 公司的高管们已经开始 探索新的成本

20、测量方法,并在他们的组织内部进行 了大量的试验、探索与总结,试图建立一套完善的方 法体系,这些实践也为作业成本法的形成打下了基 础7。2.2.4 理论化与传播阶段 在这一阶段,内部变革促进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基于创新实践的潜在价值来为管理创新建立正当性(Legitimacy),并进行理论化,这不但有助于减少组织 员工对于管理创新的质疑和抵制,也有助于管理创 新在组织内外的传播。基于自己的经验积累,内部 变革促进者通过对探索的反思来对创新实践做出解 释。与此同时,内部变革促进者还可与外部变革促 进者开展交流和沟通,通过面对面的交谈、阅读理论 文 献 和 聆 听 他 们 的 讲 演 等 方 式 获 得

21、 外 部 的 理 论 知 识,并将内部的创新实践与外部的理论知识进行理 论联接(Theory Linking)。上述两项活动有助于快速 推进创新实践在组织内部的理论化进程。2.3 外部变革促进者行为分析2.3.1 动机阶段 在这一阶段,外部变革促进者要从现有的商业环境中鉴别出新的威胁和机会,进而提出对于管理 变革的需要。外部变革促进者与企业内部的相应人异,而导致绩效下降的问题、可能存在的机会、对于环境变化的预期都可能导致感知上的差异11。由此, 内 部 变 革 促 进 者 就 会 开 展 问 题 导 向 的 搜 索 活 动(Problem-Driven Search),并期望找到一个满意的解

22、决方案。例如,丹麦助听器制造商 Oticon 公司的 CEO 在看到竞争对手的市场活动给本公司带来巨大威胁 时,就游说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去探寻更加高效的组织 形式,并最终在公司推行了他称之为意大利面条组织(Spaghetti Organization)的根本性创新12。与此同时, 内部变革促进者通过议题设置(Agenda Setting)来与 外部变革促进者开展对话进而对一个问题或者机会 进行评价,这不但有助于寻求外部情境的支持,也有 助于确立管理创新的“创新性”。2.2.2 发明阶段 在发明阶段,内部变革促进者要提出有待验证的新实践,这一任务的完成与三项活动有关,即问题 导 向 的 搜 索 、

23、与 外 部 变 革 主 体 的 思 想 关 联(Idea Linking)以及尝试与探索(Trial and Error)。问题导 向的搜索是一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即组织的个体 寻求创造新的实践来回应特定的问题或者机会。例 如,1920 年 Alfred Sloan 在通用汽车中推行的 M 型组 织结构变革,就是针对一战后该公司面临扩张所导 致的特定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思想关联是指组织 内的个体对于外部变革促进者所提出的理论思想与 组织内正在开展的实践探索之间建立一种关联,可 以通过鼓励个人广泛的阅读与学习、参与会议和其 他联网活动来进行培育。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思想 的发展需要得到来自实践的

24、反馈,因此,尝试和探索 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例如,宝洁公司“联系与 发展(Connect & Develop)”创新过程的发起者 Larry57第 12 期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士在管理问题上所进行的交流是激励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可以与内部变革促进者通过议题 设置进行直接对话,并将他们对于环境情境中出现 的机会与威胁的解释与企业高层管理者所面对的实 际问题相关联,进而产生出具有影响力的观点。外 部变革主体的观点是基于自己的理论基础针对具体 的企业所给出的一个论断,这是一种思想的情境化(Idea Contextualizing)活动。2.3.2 发明阶段 在这一阶段,外部

25、变革促进者主要的任务就是提出管理实践的新思想,新思想的提出与三项活动 的开展有关,即思想的情境化、思想精炼(Idea Refin ing)及与内部变革促进者的思想关联。思想的情境 化要求外部变革促进者基于对商业环境中的威胁与 机会的分析来思考管理实践中的新方式与新方法; 思 想 精 炼 则 可 被 看 成 是 一 种 规 范 的 想 象(Disci plined Imagination),强调对于概念的探索,在此外部 变革促进者根据一种新思想在现实实践中的可能表 现来发展其内涵;思想关联强调将外部变革促进者 的知识基础与内部变革促进者所面临的特定情境相 关联。如 Kaplan 作为一个商学院教

26、授,在一次会议 上与 Scovill 和 John Deere 公司的高管们进行交流时, 听到了他们正在试验新的成本测量方法来克服现有 的成本测量系统的失灵,Kaplan 从这次谈话中得到灵 感,并最终形成了作业成本法思想7。2.3.3 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外部变革促进者缺乏深入的有关目 标 组 织 的 情 境 知 识(Contextual Knowledge),也 不 必承担大多数的内部变革促进者必须要承担的后果 和责任,因此他们很少会在新思想的内部实施中扮 演积极的直接角色,与此相反,他们在推进管理创新 的实践中扮演着关键的间接角色。在这一阶段,外 部 变 革 促 进 者 的 任 务 就

27、 是 开 展 一 种 思 维 实 验(Thought Experiment),类似于一个生物学家在一个 活体体内试验一个新的成分前所作的试管实验。在 思维实验中,外部变革促进者要通过思想精炼来提 炼与发展新的理论,并基于他们先前的经验和对于一个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来完善他们的新思想,即开 展 理 论 反 思(Reflective Theorizing)工 作 。 更 进 一 步,基于所获得的洞见,可以影响和指引内部变革促 进者的管理创新实践努力,即思想检验的过程。Ka plan(1998)基于自己的研究实践,认为外部变革主体 在管理创新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致力于发展概念背 后的理论,同时也会变成一

28、个有经验的实践者,因为 当组织在实施管理创新遇到困难时,外部变革促进 者可以在理论局限和糟糕的实践中进行区分,并提 供指导。2.3.4 理论化与传播阶段 外部变革主体在理论化与传播阶段扮演着双重角色。首先,他们有助于在组织内部建立起管理创 新的正当性,作为外部专家,他们要用专业分析来证 实企业所面临挑战的严峻性以及应对这一挑战的管 理创新的正当性,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将理论 与实践结合的理论联接。其次,外部变革促进者通 常要基于思想关联、思想检验以及理论联接活动来 与内部变革促进者发生交互作用,通过理论反思来 发 展 与 某 一 种 特 定 创 新 相 关 的 理 论 知 识 。 除 此 之

29、 外,内部变革促进者可以和外部变革促进者一起通 过撰写文章和书籍、参加会议、发布演讲等方式来帮 助管理创新建立正当性,尽管内部变革促进者可能 缺乏理论化的技巧和外部变革促进者的个人网络, 但他们的实践经历有助于加强管理创新的可信性和 可靠性,进而能够推进管理创新思想的传播。3结论本 文 提 出 了 一 个 管 理 创 新 生 成 机 制 的 概 念 框 架,重点强调了内部和外部变革促进者的重要角色 以及这两类促进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概念框架 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但也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 供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视角。(1) 管理创新四个阶段的顺序问题。在本文的 框架中,本文提出了包括“动机 发

30、明 实施 理 论化与传播”四个阶段管理创新的生成过程,但这并 不意味着管理创新总是以这样一个线性的顺序推进 的。实际上,现阶段我们对于这些阶段的不同次序58管理创新的概念内涵及其生成机制研究第 12 期的相对有效性知之甚少,而更多的专注发生于邻近阶 段 之 间 以 及 内 外 部 变 革 促 进 者 之 间 的 活 动 。 因 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去探索现实企业的管理创 新实践中各种管理创新活动发生的顺序,这将有助 于同时从整体和过程的视角来认识管理创新。(2) 内部与外部变革促进者的角色。在本文的 研究中强调了内部和外部变革促进者的角色。尽管 我们预期大多数的管理创新主要都是由内部变革促

31、进者发起的,但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也存在着例外, 专业的咨询顾问、学者、专家等外部变革促进者正在 企业的创新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未来的研究应该去关注管理创新中关键的变革促进 者的作用,以及内部和外部变革促进者可以在何种 程度上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创新实践的开展。(3) 管理创新与企业绩效。尽管本文研究的重 点主要在于管理创新产生的过程,但个体为什么会 致力于管理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帮 助 企 业 去 完 成 它 们 的 目 标 也 是 同 样 值 得 关 注 的 问 题。虽然很多人认为,特定的管理创新具有增强企 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潜能,但实际上这些创新的价值、 稀缺性和难

32、以模仿的程度如何却很少得到实证研究 的支撑,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借助案例分析或者实 证检验来探讨相关问题。参考文献1 Birkinshaw J, Hamel G, Mol M J. Management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8,33(4):825-845 2 Hargrave T, Van de Ven A. A collective action model of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864-8883 Strang

33、D, Kim Y M. The diffus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managerial innovations: The spread of scientific manage- ment, quality circles, and TQM between the US and JapanM / Ackroyd S, Batt R, Thompson P, et al. The Oxfordhandbook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 rsity Press, 2005:177-1994 Abrah

34、amson E, Fairchild G. Management fashion: Lifecy- cles, triggers,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J. Admin- 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44:708-7405 Clark T. The fashion of management fashion: A surge too far?J. Organization, 2004,11:297-3066 McCabe D. Waiting for dead mens shoes: Towards a cu

35、-ltural understanding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J. HumanRelations, 2002,55:505-5367 Kaplan R S. Innovation action research: Creating new ma- 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10:89-1188 Abrahamson E. Management fashionJ. Academy of Man- agement Review, 1996

36、,21:254-2859 Zbaracki M J. 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total quality ma- nagement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8,43:602-63810 Howell J M, Higgins C A. Champion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317-34111 Ocasio W. Towards an attention-based theory of

37、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Summer Spe- cial Issue):187-20612 Foss N J. Selective intervention and internal hybrids: Int- erpret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ticon spaghetti organiz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3,14:331-34913 Birkinshaw J, Crainer S, Mol

38、 M. Special report on man- agement innovationJ.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 2007,18 (1):45-73(责任编辑 徐 惠)(下转第 64 页)64网络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及其作用模式第 12 期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11):79-8414 Vinton Cerf. 创新成功要有三大条件J.中国教育网络, 2010 (12):16(责任编辑 孙 兰)17(3):267-28412 Sundbo J.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J. Serv- ice Industry

39、 Journal, 1997,17(3):432-45513 王甜, 钟宪文.基于动力模型的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Driving Forces and Operational Patternof Internet-Based Service InnovationZHANG Qing, TAN Liwen(Institute of Corporate Strategic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Abstract: Internet-based service industry, which combines with

40、 the advantage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infor 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features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powerful pusher for transfor 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Focus on the prob lem of inadequate

41、 innovation of internet-based servi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internet-based service in novation, which includes three layers: core layer, technical layer and process layer, analyzes three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s: internet users, innovation service provider and government, and further,

42、 the paper elaborates operational pat tern of three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s, which include customer participation mode, service provider cooperation mode and government-led mode,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internet-based service in China.Key words: internet-based service innovation; innovation dri

43、ving forces; operational pattern(上接第 58 页)Research on the Conception and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InnovationXUE Jie1,2(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2. Institute of SystemScience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

44、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conception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form the innovating contents, novelty and goal of innov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four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Base on the viewpoint of intrafirm Evo lutionary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

45、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re are four phases in the framework, including motivation, invention, implementation, theorization and spread. Moreover,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role of internal change agents and external change agents and brings for ward ten critical activities in the generative proces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 nal change agents and external change agents.Key words: management innovation; generative mechanism; internal change agents; external change agen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