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秦汉文明》复习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442961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秦汉文明》复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秦汉文明》复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秦汉文明》复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秦汉文明》复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秦汉文明》复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秦汉文明》复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秦汉文明》复习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文明,【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C221,BC206,BC202,220,秦朝,两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内外朝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察举制,犁耕、耦犁、耧车、翻车、“重农抑商”等,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汉赋、造纸术等,【知识梳理】 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汉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陶瓷,丝织等技术世界领先。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秦焚书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

3、造纸术)领先世界。,【课本内容】,必修1 专题一 第二课全部 、第三课(刺史制度、察举制),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必修3 专题一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必修3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重点突破】,一、全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1.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 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人独断

4、。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群住个人的权威。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原因 经济:封建小农经济; 政治:既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思想:法家思想。 3.发展演变 战国形成、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渐趋衰弱。,4.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中央权

5、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君权与相权,1.皇权对相权削弱的历程,内阁制,军机处,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 军机处:是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真正的国家政务中心。 军机处的具体职能主要是:军机大臣只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摺;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 影响: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君

6、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1.(2010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2009高考海南单科)“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3.(2011海南单科)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

7、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4.(2010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5.(2012北京文综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 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6.(2012江苏单科4)明

8、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7.(2012山东文综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9、8.(2012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9.(2012全国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

10、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10.(2009浙江调研卷)(3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材料二: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

11、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关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 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12、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黄宗羲、康有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12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2分) (1)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3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分) (2)政治设计: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施肥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康有为提出建

13、立君主立宪、三权分力的政治体制。(8分)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蜜柑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4分) (3)观点: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4分)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黄宗羲在原有制度内寻求限制君权,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6分) (4)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思想转变。(2分),11.(2012浙江调研卷)( 26分)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

14、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

15、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10分) (3)指出材料三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8分),(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8分) (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

16、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8分)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2分) (3)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4分),中央与地方,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2.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相同点: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

17、同点: 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

18、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1.(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2.(2010宁夏文综)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

19、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2010江苏单科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4.(2009高考浙江文综)右图是一幅残缺的 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 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5.(2011海南单科)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 丹人,即契丹省的居

20、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6.(2011江苏单科)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7.(2011浙江文综)(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

21、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

22、生和发展起来的。(下划线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下划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

23、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选官制度,趋势,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1.(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

24、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2010全国卷文综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3.(2009北京文综高考)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4.(2011广东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

25、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5.(2011山东文综)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2011江苏单科)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 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7.(2012江苏单科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

26、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

27、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

28、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5.评价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

29、影响: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做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1.“市”的发展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

30、易 汉代: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 六朝: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分明,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宋代:市首次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明清:商业区繁华 2.商业都会的掘起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 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 唐朝:长安、洛阳、扬州 宋朝:

31、汴京(开封) 清代:苏州、四大名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1.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杵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2.在我国古代,出现“草市”的时期也是 A.君权开始分割相权的时期 B.开始建立官立教育系统的时期 C.地方行政机构达到最完备的时期 D.冶炼业中出现“灌钢法”工艺的时期 3.“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32、下列措施中属于汉代实行“抑商”政策的是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 市籍制度 通番禁令 A. B. C. D. 4.图2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明清商业发展”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 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5.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

33、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6.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西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 A. B. C. D. 7.1759年,有一位官员

34、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这些言辞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 清朝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发达 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 B. C. D. 8.(16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策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

35、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固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特点:专业性强;(2分)分布密集。(2分)影响: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或答“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36、(2分)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2分),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0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0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6分) 因素:棉纺织业的发展和大量工厂的兴建(如答“工业发展”也可给分);(2分)铁路

37、、水运等交通运输的发展;(2分)市场的扩大。(2分),三、走进秦始皇,秦始皇推行一整套措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古风 (注:六合:天地四方。 天启:天生,天授。 收兵铸金人:收尽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什么业绩?此业绩的完成意义何在? 颂扬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现在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开

38、始于何时?“收兵铸金人”表明当时冶炼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试问是哪些方面的社会因素促成了当时冶炼业的发达? 春秋 农业生产中铁制农具的大量使用;兼并战争频繁,精良武器不断出现。 材料二 左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 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3)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 小篆;皇帝。 (4)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4分) 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材料三 (在平定六国的当年,围绕着以何种体制统治前所未有的广阔国土这一问题,秦始皇和他的

39、大臣们展开过一场讨论。)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5)材料三中秦朝九卿之一的“廷尉”是主管什么部门事务的?其主管官员由皇帝任免产生,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后李斯升任丞相,请问丞相的职责和职位特点分别是什么?试概括自秦以来以“廷尉”、“丞相”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中央官制设置的基本原则。 主管司法 皇帝集行政等大权于一身。职责: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职位特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

40、。 基本原则: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6)材料三中李斯提出的“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何术?李斯力推此术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将此术推行全国。请问此术的推行意义何在? 郡县制 理由:分封制传至后世,各诸候国之间相互攻击,周天子无力禁止,导致天下大乱。秦统一六国,割据混战局面结束,可以用公赋税重赏赐来制地方。 意义: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7)以下与右图中圆圈所示地区开始进入中原

41、政权版图有关的是 A.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B.修筑“自九原抵甘泉”的直道 C.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任命官吏 D.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对该地区进行管辖,【综合演练】,1.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 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 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县的地位比郡高 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县的出现比郡早商鞅变法

42、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 B. C. D. 3.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A.秦王采纳了李斯提出的逐客建议 B.肯定秦朝废除分封制的作用 C.秦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 D.指出了秦朝灭的根源所在 4.国家博物馆的展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 和突出成就。图10中两件展品存放的展台应属于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傅玄在马(钧)先生传中记载,“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_,令童女儿转之,而溉水自复

43、,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材料中横线处的灌溉工具是 A.筒车 B.风力水车 C.水排 D.翻车 6.“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7.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获得重大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该时期重要成就的是 A.瓷器制作技术成熟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C.人工冶炼铁器出现 D.青铜铸造达到很高水准 8.图1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盂鼎、大盂鼎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

44、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 钟鼎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 A. B. C. D. 9.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与居住区隔开 有专门官员管理又叫草市 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 B. C. D. 10.右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A.佛经 B.圣经 C.五经 D.道德经 11.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

45、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1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天人边际,合而为一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46、 材料二 “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 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渐图自强。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曾国藩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 请回答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5分) 主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兴办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国家教育体系(2分) 目的:通过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 (2)材料二体现了洋务派怎样的课程设置?此种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分) 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又要学习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2分)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