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目录序言2第一部分规划背景3一、“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成效3二、“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突出问题12三、“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3第二部分总体战略16一、“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战略部署16二、发展目标17三、“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点任务20第三部分组织实施56一、实施保障56二、“十五五”卫生健康重点工程和项目库错误!未定义书签。序言健康是立身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也是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紧围绕全面
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开创新局面,编制和实施市“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对构建市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健康2030行动规划健康2030行动规划关于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的通知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关规划精神,立足实际,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奠定
3、坚实的健康基础为奋斗目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十五五”时期全市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政策、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基期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年-2030年。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成效“十四五”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市卫生健康系统在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和改革重点,全面推动我市医改向纵深发展,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人均预期寿命达78.45岁
4、比2015年提高1.55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86%os6.64/10万,比2015年分别下降32.55%s31.55%,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67%、25.08%o我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的中上水平。(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得到扩充“十四五”以来,我市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建设同步推进,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扩充。共有8家基层医疗单位业务用房(53000平方米)进行改建或扩建。2016年市妇幼保健院新址工程完工并搬迁投入使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市医院新院区及其传染病区(含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也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市民营医院共有5
5、家(运行4家,在建1家力全市医疗机构编制病床数9530张,开放病床数6841张,社会办医床位占全市总床位数的15.1%,从人口视角来看,每千人床位数从2015年3.5张提升至2025年的4.53张。“十四五”以来全市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242人,招聘专业人才662人;全市每千人均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015年的1.22人提升至2025年的1.66人、每千人均注册护士从2015年的1.22人提升至2025年的1.52人。多元办医格局的雏形正在形成,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卫技人才紧缺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市争取到的世界银行贷款医改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紧密型医疗卫
6、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和卫生信息化建设。市紧密型医共体采用1+4+6+N模式,构建1家总医院,由市医院联合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光前医院等3家专科医院作为牵头医院,组建6个片区诊疗中心,覆盖若干家基层医疗机构,将市卫健委直属的光前医院纳入市医共体,负责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卫生院,并将滨海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融入医共体,充实沿海地区医疗救治力量。组成具有特色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通过不同层级单位的功能定位及合理布局,以差异化发展为载体,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形成有序就医格局,方便老百姓就近看好病、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我市推行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扶贫对象实施家庭医生单病种精准签约服
7、务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全市家庭医生签约率为39.74%,重点人群签约率为61.3%,全面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应签尽签服务。(四)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日趋健全“十四五”期间,在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16年45元提高到2025年74元,截至2025年12月居民健康电子建档率为94.32%。结核病、艾滋病、人禽流感、登革热、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效果显著,规范做好霍乱、鼠疫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消除血吸虫病、疟疾等寄生虫病。免疫规划接种率维持在95
8、以上,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达到全覆盖。全市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应急管理机制及应急物资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建成纵向到底、横向衔接、规模合理的市镇村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应急医学救援演练。“十四五”期间我市加强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开展全市医务人员卫生应急培训上万人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面严格落实防控策略,全市共有2家医院独立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共有7家医院开设发热门诊,坚决落实“四早”防控策略,前移疫情防控关口,持续强化重点地区入南人员排查、网络化管理、医务人员培训、实验室检测、医疗物资保障、密切接触者管理、开展核酸
9、检测、“千医连万企”“百医连百校”活动等各项防控工作,截至2025年末,科学规范处置13例新冠肺炎病例,打赢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我市全面铺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并实施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试行),成立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市公立医疗机构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医改的落实。全市4家市直公立医院和26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全部实行院长目标年薪制,实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事、财务、信息等13项现代医院管理运行制度。“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启动世界银行贷款医改资金项目1,
10、截至2025年底已获得世行贷款额度180万美元2,用于医共体建设和卫生信息化建设,满足了市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另外,我市积极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以下简称“三医联动”医疗服务及医药价格调整方案,加强医疗服务价格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的相互衔接,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完善并实施药品耗材采购政策,中选药品大幅降价,最高降幅达93%。全面实施药品货款医保统一结算支付,破解医院、药品供应商、医保部门之间“三角债”问题,减少药品流通环节经营成本。开展按病种收付费,“十四五”期间居民12017年9月启动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医改项目建设任务。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我市紧密型医共体建
11、设和卫生信息化建设。2世行贷款医改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卫生信息化建设,共计金额3.1亿美元,按省级项目办安排,市目前有世界银行贷款额度180万美元。目前,已提款报账三批次(分别为72.73万元、108.18万元、143.85万元)共324.76万元,其中已到账二批共180.91万元。按病种报销比例比按项目报销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同时,我市全面跟进省、市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加入了由268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组成的市阳光药采联盟和由17家公立医院组成的医用防护耗材采购联盟,全市实行市级联合“抱团”带量采购,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增长,节约相关费用近亿元,有效减轻患者负担。(六)中医药服
12、务体系建设日益显著“十四五”期间,我市中医院开展中医骨伤科、妇产科、颈腰椎专病等国家、省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并先后与市第一医院、市中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建立医联体模式,共有15名专家300多人次来我市坐诊,门诊服务1020人次,开展教学手术6次,教学查房596次,病例讨论116例,对危重病人、疑难病人的及时就诊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建立起到了良好效果。“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提升基层中医建设。2018年投入480万元完成15家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馆”建设,全市2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完成“中医馆”建设。2019年我市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25
13、年11月在我市各级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列成立了“市中医联盟”,使得我市基层中医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升。(七)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得到重视“十四五”期间,我市有序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全市实施孕前、孕产期、产后一体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管理等制度,加强对高龄孕产妇的管理服务和临床救治。每年定期召开孕产妇及0-6岁儿童健康管理业务培训班,优化婚前医学检查与优生健康检查服务项目,免费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妇女提供产前血清学筛查、地中海贫血防控、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在降低我市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的同时,有效
14、保障了城乡妇女的健康水平。“十四五”期间,我市加大职业病源头治理力度,未发生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和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事故。另外,我市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鼓励医疗机构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每年举办慢性病、老年人健康管理等业务培训班,加大对残疾人和独居老人的帮扶力度。老年人就医体系更为健全。全市17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61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全市有6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病科或老年门诊,26家基层医疗机构设置老年人康复治疗室。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八)人口与家庭发展扎实推进“十四五”期间,我市广泛开展创建幸福
15、家庭活动和新家庭计划;稳妥有序地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有效推动相关单位落实生育政策的配套衔接,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建立部门之间执法配合、政策衔接、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自主选择规定,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十四五”期末,2019年全市户籍人口1665102人,常住总人口151万人,人口出生率11.2%o,死亡率6.7%o;3人口自然增长率3.35%4,各项指标保持稳定,符合总体预期。“十四五”期间,我市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力度,协助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解决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另外,推进社区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
16、及开展公共服务工作,增强社区幼儿照料、托老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等服务功能,“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更到位。(九)相关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十四五”期间,我市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医院(三级乙等公立医院)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建设扎实推进。2019年我市远程会诊中心与市第一医院、厦门儿童医院等单位已开展15个病例会诊,让相关患者在市医院即可获得上级医院的优质诊疗服务。我市高度重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出台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进行全面布置。“十四五”期末,我市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并纳
17、入医保定点管理398家,实现医保“村村通共即时刷卡结算172353市人民政府.zjnaxzqh4来自市卫健局内部资料。一人次,更加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另外,我市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十四五”期间,根据市卫计局关于印发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开展全市民营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民营医疗机构41家,下达整改意见书19份,立案查处19家,取缔19家非法行医场所。(十)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市全民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我市整合了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两项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市医保政策一体化;大病保险起付线及报销比例稳步提高;在全省率
18、先将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纳入门诊特殊病种和治疗项目,特殊门诊病种数由原来的22种增加到39种。同时,我市有效开展了打击欺诈宜骗)取医保基金的“亮剑”专项行动,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取得较好的监管效果。另外,我市出台市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工作,强化综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药品违法违规行为,“十四五”期末,全市完成“小型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现场核验工作达750余家,药品立案共280起,累计完成药品抽样工作任务共429批次,中药饮片31批次,快检100批次;累计收集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929例,位居13个县(市、区)前列。“十四五”期间,我市健康扶贫工作也有新成效。全市贫困村全部实现
19、村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三个一批救治率长期彳帝寺在99%以上,大病救治实现“户户清”。表1.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单位2015年2025年规划目标值2025年完成值1.人均期望寿命岁76.978.2978.452.婴儿死亡率%04.1772.863.孕产妇死亡率1/10759.7166.644.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3.54.54.53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222.11.666.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1.222.61.527.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0.830.848.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1.2822.469.城乡居民参保率%9899
20、1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80左右8011.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50左右7212.县域内就诊率%9073.0313.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95.298594.321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39.7315.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万人0.039597.118.局血压患者规范管埋率%8085.6119.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087.252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9095.421.期末总人口规模万人163.38173.222.人口年平均出生率%019.3820左右8.5123.年均自然增长率%09.84144.0324.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77.299086.6325.政府卫
21、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比重%32-3426左右26.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注:2025年完成值截止到年底。二“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突出问题(一)重大疫情防治救治体系及机制尚未健全2025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暴露出我市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和不足,疾病防控“硬件”、“软件”都不足,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医防融合机制的合力尚未形成以及联防联控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揭示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有待进一步扩容与优化。(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和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医疗资源欠账较多,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等关键性指标仍未达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仍不均衡,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仍
22、不足,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升,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三)卫生人才总量不足尤其高层次人才更为欠缺我市在全国性“抢人才”的大潮中优势不足,出现卫生专业人才招不来、高层次人才引不进、在岗卫技人才留不住等现象,影响我市整体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四)现代医院管理水平仍有许多提升空间“十四五”期间,我市医共体的运行机制及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尤其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建设阶段,从而影响基于现代医院管理所制定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建设进程。(五)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成效尚不明显“十四五”期间,我市医共体尚处于初级阶段,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还未完善,加上受地缘特殊性的影响,县域内住院量占比与医改监测指标要
23、求的目标值(80%)仍存在较大差值,且达标难度较大。(六)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未能很好发挥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市全面铺开深化医药卫生改革。虽然我市全民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大病保险起付线及报销比例稳步提高;但是,发挥“三医联动”的牵头作用还不够,联动改革的共识尚需进一步形成,相关部门、单位协同改革的合力效应不突出,凝聚力还需提高,总体上“三医联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综上,“十四五”期间,虽然我市卫生健康事业朝着高质量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但是,卫生健康事业的短板、弱项仍然十分突出。三“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24、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具有承前启后的战略转型期,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全面开启卫生健康事业新格局的重要机遇期。因此,认清“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全面推进统筹谋划健康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一)高质量发展战略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新要求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十五五”时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卫生健康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拥有健康的国民意味着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卫生健康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更充分、更均衡的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卫生健
25、康事业中的突出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的健康支撑。(二)满足人民全周期全方位服务需要亟待新发展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公众健康是民生福祉的重要期待。随着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催生了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但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尚有待增强,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网络尚不健全,“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尚未树立。因此,迫切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统筹解决关系健康事业建设的重大和长远问题,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格局
26、深度融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性的健康服务。(三)构建形成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面临新任务2025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次大考,我市在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和不足,存在专业化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不足,重大疫情防治救治体系不健全,公共卫生人才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根据党中央、省的要求,应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要着眼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也是公共卫生的常态化重点工作
27、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涵、质量也仍需要继续拓展和强化。构建形成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面临诸多新任务。(四)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提出新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目前医改工作向纵深发展,深层次的机制体制难题尚待进一步破解。如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尚待健全,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有待优化,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等。在“十五五”时期,应继续着力推动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继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提升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县域综合医改,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形成科学有序就医格局。(五)信息科技发展带来卫生
28、健康事业发展新机遇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的应用不断加深,将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深入变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牢牢把握这一新机遇,在卫生健康领域大力引进和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应用场景,不仅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还有利于创新服务形式、改善服务体验。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为卫生健康事业深刻变革提供了强大科技动力和支撑。第二部分总体战略一“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战略部署(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基层
29、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健康服务供给为重点,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推进健康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市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借鉴“三明医改”经验,打造样板,造福人民!(二)基本原则1 .坚持需求导向,以人为本。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深化
30、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新需求。2 .坚持预防为主,医防协同。强化大健康理念,推动医防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3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遵循科学发展的观念,根据市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结合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眼健康卫生事业的长期利益,合理布局,精准施政。4 .坚持改革创新,均衡发展。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政策协同和制度创新,科学配置区域内卫生资源,促进地区之间、层级之间、医防之间均衡发展
31、促进健康公平。5 .坚持依法治理,统筹协作。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卫生健康工作,在卫生健康领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统筹协作,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推进卫生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30年,为全市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与卫生信息化建设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疾病预防事业更加强大。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与结构更加合理,医共体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居民就医格局更加科学有序。医药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更加深入务实,现代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化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击等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步提高,健康的
32、高质量发展更上一台阶。(二)具体目标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到2030年,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7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左右,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左右,居民健康水平保持全省先进行列。参见表2。公共卫生体系趋于完善。疾病防控水平明显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得到增强,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更加强大,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医疔服务体系优质高效。卫生资源总量适度增加,城乡区域资源配置更趋均衡,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符合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上下联动、衔接互补、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保障持续改善。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筹
33、资渠道更加多元,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下降到25%左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加深入务实,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健康发展保障持续改善。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培育适宜中医药发展的外部条件,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作用,推动中医药优质品牌发展。表2.市“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发展主要指标领域指标名称单位2025年规划目标值指标性质居民健康水平1.人均期望寿命岁78.4579.7预期性2.婴儿死亡率%02.864约束性3.孕产妇死亡率1/10万6.6412约束性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95约束性1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95
34、490约束性15.身血压患者规范管埋率%85.6180预期性16.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7.2580预期性17.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4.5预期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18.公民健康素养水平%0-25左右约束性19.新发尘肺病报告率%逐步下降预期性2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5预期性生发障F保21.期末总人口规模万人173.2180左右预期性22.人口年平均出生率%08.5112左右预期性领域指标名称单位2025年规划目标值指标性质23.年均自然增长率%04.034左右预期性24.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30-32预期性2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25左右预期性三、“十五五”
35、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点任务(一)坚持预防为主突出疾控能力建设,建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1 .加强卫生应急救援救治能力建设,健全应急支撑保障体系与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十五五”期间,坚持生命至上预防为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优化疾控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健全全市公共卫生医师一体化管理制度。推进市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新发传染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报告机制,建立多渠道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制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提升卫生应急防控和救治能力。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的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形成以政府主导、应急管理部门协调、卫生健康专业化机构处置、多方主体联动的
36、统一指挥、权责匹配、权威高效、协调有序的一体化应急组织体系。“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增强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科学预判、快速反应、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能力。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依托省为民办实事提升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项目,建设一支30人的传染病疫情防控和一支30人的紧急医学救援卫生应急队伍,优先配备卫生应急装备,及时更新和升级救援装备,并加强培训和演练,提升有序有效处置重大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建立定期审议修订制度,细化标准,按照事件不同级别和规模,完善应对处置方案,有序加强应急场所和设备建
37、设和储备。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参照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改造升级,加强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建设,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必要设备,加强重症监护病区(ICU)建设,配置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相关设备,强化物资储备,适度预留应急场地和改造空间。“十五五”期间,将“平战结合”思维融入公立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工作,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完成发热门诊规范化改造提升,业务用房、设施设备等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独立设置发热哨点诊室、肠道门诊和观察室,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卫
38、生院设置发热门诊,更新换代医疗装备,确保基层急救车辆全覆盖配备,实现能规范转诊发热病人。建设平战结合式病区,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面建设符合要求的独立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可转换病区,扩增重症监护病区床位,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可立即转换。加强生物安全等级二级(P2)实验室建设,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完成P2实验室建设,所有设置发热门诊医疗机构配置核酸检测快检设备,不断提升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筛查能力。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依据“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原则完善物资储备应急预案。提高城市灵活性,规划市会展中心、国家篮球训练基
39、地等可在应急状态时转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或后备救济救灾场所的公共建筑。“十五五”期间,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力量和配套资源下沉,协同做好应急状态下拉网排查、封闭管理、隔离转运、生活服务、人员照护等工作。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全市多部门参与的防控清单,压实成员单位职责,完善统一协调的领导指挥体系,形成防控工作合力。强化群防群控,营造全社会共享共治共建氛围,构建“多方参与、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衔接有序”的群防群控机制。鉴于国际交流现状,注重防范跨境公共安全风险。定期组织不同等级、不同类型风险情景的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开展“六进”活动,深入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家庭开
40、展卫生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提升公民危机意识及公共卫生应急素养。2 .提升公共卫生战略定位,加快公共卫生体系“硬件”与“软件”建设步伐面对全球健康风险高发时期,各级政府要明确公共卫生在健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以人民健康至上为理念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的职能,转变思想,深刻认识公共卫生工作是所有卫生健康工作的前哨和基础,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不仅应当从民生角度思考,更应当将公共卫生问题提升到战略层面,从底线思维和安全基石的战略角度看待加强卫生健康工作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2025年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市专业化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尚有提升空间,尤其公共
41、卫生人才缺口较大。因此,“十五五”期间,要加快我市疾控中心新址项目建设步伐;从“软件”上,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人才招聘或引进工作的同时,加快卫生应急人才培训工作,尽快壮大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从“硬件”上,尽快实现我市疾控中心业务用房达到国家标准,加快中心设施设备填平补齐和升级换代,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尽快完善P2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机制,开展细菌分离与鉴定,病原核酸、抗原、抗体检测,以及生化免疫、寄生虫检测的能力。到2030年,提升我市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到一定水平,覆盖的实验室检测项目不少于200项。3 .完善上下协调、医防协同、防治并重机制“十五五”
42、期间,要明确医防协同防治并重的发展基调。疾控机构要组织实施辖区公共卫生规划、履行疾控服务职能,开展疾控常规检测服务和辖区重点疾病监测预警,指导并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辖区疾病防控业务管理、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评估等工作。疾控机构与卫健行政部门建立上下协调联动分工的协作机制,促进我市疾病防控工作体系协同高效发展,同时带动基层全面提升疾病防控业务水平,构建防治并重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市医院新院区传染病区和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建设步伐,将健康服务重心由医疗向预防转移,在更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设置独立的公共卫生科,促进妇幼、精神、传染病、职业病等专科医院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科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
43、共同做好慢性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引导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搭建科研协作、业务培训、检验鉴定、信息共享的业务支撑平台,协同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提升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市疾控中心、皮肤病防治院等公共卫生机构纳入我市医共体的试点,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公共卫生专员下沉到发热门诊、急诊、感染病科等一线的诊疗过程中,督导传染病病例报告,并整合服务流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激励和收入分配机制片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作为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探索推行医疗处方和健康处方的“双处方”机制。建立县域慢性病、结核病、艾滋病和严重
44、精神障碍等疾病管理协调分工机制,探索“大健康”精细化服务模式,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实现全程管理服务,促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探索并完善以紧密型医共体为纽带的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建立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制度,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年度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范畴。推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协作,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完善以疾病控制、临床诊疗、健康促进融合发展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到2030年
45、完善以紧密型医共体为纽带的医防协同机制,逐步实现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健康全链条服务。探索医防协同融合运行机制。初步实现“六个融合即医防人员、服务项目、医防资源、医防业务、专业培训、绩效考核等相互融合。提升医防协同融合质量。以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防治为重点,构建“预防、医疗、慢病管理、康复”一体化的医防协同服务模式。公共卫生人员主动融入家庭医生团队,探索推行医疗处方、运动处方、饮食处方、心理处方和疫苗处方“一病五方”制度,对辖区内重点人群实施全面主动健康干预。4 .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提供优质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切实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财、物投入需求,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注重绩效考核结果应5安宁疗护(姑息治疗)即通过由医生、护士、志愿者、社工、理疗师及心理师等人员组成的团队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在减少患者身体上疼痛的同时,更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患者“灵性照护”,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用,促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发挥实效。面对人口老年化以及人口流动性大等特点,结合我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主要问题、市民疾病谱,探索新增一些经济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给居民,进一步构建公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