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828590 上传时间:2021-06-0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内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内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内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内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学》教学大纲(2015版).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疗技术的学科,属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学习内科学应以基础医学和诊断学为基础,在复习、巩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诊断学等课程的同时,学习这门新课程。高等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内科、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是现代医学各临床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骨伤等专业的主要课程,与中医各临床学科有密切关系。(二)教学基本要求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

2、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和环节,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一)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内科学基础知识,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医疗实践。 (二)在已学习诊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病史采取、体格检查等知识、方法和技能,做到病历书写合乎要求,同时学会有目

3、的采用现代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技术,结合内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分析综合与逻辑推理的临床思想方法,作出全面诊断。 (三)在实习期间,通过临床实践提高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运用基础学科与内科学知识来分析,解决诊断及防治上的实际问题,又从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充实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内科常用的诊疗技术,结合本专业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五)对急、危、重病人有一定应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5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内科常见病、多

4、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通过内科学的教学,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讨论,亲自参加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医风,重视新的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重视卫生服务目标的整体观,要从原有的医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医学、心理学,即治疗疾病要配合心理治疗及社会群众防治。重点章节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传染病等。难点章节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四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内科学教学以案例教学法及PBL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内科学基础知识,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实践。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根据不同专业,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及临床见

6、习。尽量应用多媒体、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具,以提高课堂效果。临床见习是巩固理论学习的重要手段,应以较短的时间安排较丰富的内容,并配合以病例讲座、辅导答疑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内科学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实践指导自学小计1绪 论12第一篇 呼吸系统疾病19第三章 慢性支气管炎及COPD2第四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第五章 支气管哮喘2.5第六章 肺炎22第八章 肺结核4第十章 原发性支气管癌2第十一章 慢性呼吸衰竭3.53第二篇 循环系统疾病16第十三章 心力衰竭42第十七章 高血压病4第十八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7、性心脏病4第十九章 心脏瓣膜病2第二十章 病毒性心肌炎24第三篇 消化系统疾病14第二十二章 慢性胃炎1.5第二十三章 消化性溃疡32第二十四章 胃癌1.5第二十六章 肝硬化42第二十七章 原发性肝癌1.5第二十八章 急性胰腺炎2.55第四篇 泌尿系统疾病7第三十一章 慢性肾小球肾炎2第三十三章 尿路感染22第三十五章 慢性肾衰竭36第五篇 血液系统疾病7第三十七章 贫血第一节 贫血概述 1第二节 缺铁性性贫血1第三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2第三十八章 白血病2第四十章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17第六篇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7第四十四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第四十六章 糖尿病428第八篇 神经及精神系统疾

8、病7第五十三章 急性脑血管疾病4第五十四章 癫痫39第九篇 传染病18第五十七章 传染病概论2第五十八章 病毒性肝炎3.5第五十九章 流行性出血热3.5第六十章 艾滋病2第六十一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第六十二章 伤寒与副伤寒2第六十三章 细菌性痢疾1.5第六十四章 霍乱1.5合计9612108(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使用教材内科学新世纪第3版 主编 倪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教学参考书1. 内科学. 第8版. 葛均波等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内科学.第7版. 陆再英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实用内科学.第14版. 陈灏珠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9、0134神经病学.第7版. 贾建平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医学免疫学.第4版. 陈慰峰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病理生理学.第6版. 金惠铬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实用内科学.第10版. 戴自英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网络资源:【推荐精品网站】医心网http:/www.CC心血管网http:/中华首席医学网http:/中国医生网http:/-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信息网站http:/www.nhlbi.nih.gov/index.htmInC网站http:/ Resource网站http:/The heart.org网站

10、http:/www.theheart.org/index.cfmAngioplasty.org网站http:/www.ptca.org/(七)考核与评价考核形式:闭卷考试结合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评分标准:1.本课程综合成绩比例构成:过程性考核(平时总成绩)所占比例30 %,终结性考核即理论考试所占比例70 %。2.平时总成绩=考勤(100)15%作业(100)40%课堂测验(100)30%自评(5)互评(10)。三、教学内容纲要内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西医内科学的范围,学习要求及方法。二、教学内容西医内科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要求及方法。西医内科学的进展。三

11、、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一篇 呼吸系统疾病第三章 慢性支气管炎及COPD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以及临床的关系。2、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4、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5、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病变发展规律,病理变化特征。6、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症。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1、概述2、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病因与感染、理化刺激及过敏有

12、关,重点介绍吸烟的危害,长期反复发作可致本病。3、临床表现:着重介绍“咳、痰、喘、炎”的临床特征。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及疗效判断标准“。5、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参照“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2)鉴别诊断:肺结核、支气管哮喘以及肺癌等。6、并发症:肺气肿及肺心病等。7、治疗:对症处理,抗菌药物的应用,中医药治疗。8、预防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2、病理改变(1)COPD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病理变化,气管壁有炎症性改变和结构重塑改变。(2)肺气肿时肺泡膨大,血供减

13、少,炎症细胞浸润等,说明小叶中央型和全小叶型及两者之间的混合型的病理改变。3、病理生理(1)COPD早期或缓解期的多数患者肺功能可正常;随着病情进行性进展肺功能受损渐加重。(2)阐述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的肺功能改变,通气障碍、弥散障碍和通气比例失调发展成呼吸衰竭。4、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早期无特异体征,典型者有肺气肿征,发作时可闻干湿性啰音。5、实验室及特殊检查(1)肺功能检查:可表现轻重不等的肺功能障碍。FEV1/FVC是敏感指标;FEV1 %预计值是严重程度指标;舒张试验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指标。

14、(2)胸部X线检查和胸部CT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及心肺病并发症的有关征象。(3)血气分析。(4)痰液细菌学检查及血液检查。6、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及鉴别诊断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等可做出诊断。根据我国制定诊断条件诊断。严重程度分级 0、级,分级指标。7、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其他原因所致呼吸气腔扩大8、并发症9、治疗 (1)稳定期的治疗:脱离致病原因或诱因;控制感染;扩张支气管予解痉平喘;祛痰止咳。长期家庭氧疗;或中医中药。(2)急性加重期治疗:祛除诱因治疗病因;扩张支气管;低流量吸氧;抗感染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并发症可按并发症处理,详见有关章节。

15、10、预防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四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及发病机理(难点)(详细讲解):主要病因是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重点介绍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及右心衰竭等病变过程。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代偿期具有慢性肺部疾病的症状和体症,失代偿期常有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详细讲解):血液检查、血气分析、X线检

16、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5、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讲解)。(1)诊断:慢性肺、胸疾病史,临床表现结合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2)鉴别诊断:风心病,冠心病等。6、并发症: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等。7、治疗(重点讲解急性发作期的治疗)(1)改善呼吸功能: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人工呼吸器的应用,呼吸兴奋剂的应用。(2)控制心力衰竭:侧重讲述与一般心力衰竭处理的不同点。(3)并发症的处理:如肺性脑病,酸碱平衡失调等的治疗。(4)中医药治疗。8、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五章

17、支气管哮喘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与临床的关系。2 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 掌握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及发病机理(难点):病因与变态反应有关,致敏原分外源性,内源性二种,结合基础知识,速发性变态反应以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分泌增加为主要病理改变。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着重介绍哮喘的典型发作及哮喘持续状态的临床特征。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详细讲解):血常规、痰检、免疫球蛋白检查,X线及肺功能测定等。5、诊断及鉴别诊断(重点讲解)。(1)诊断。(2)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重点讲解),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6、并发症:肺气肿,

18、肺心病等。7、治疗:着重介绍支气管解痉剂的应用及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8、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多媒体等教学用具讲授清楚理论内容,如支气管哮喘发病原理示意图,各型支气管哮喘鉴别图,止喘药的作用机理图等,用图说明如何阻断哮喘发作的环节。 2、课后示教典型病例,重点讨论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原则等,特别强调重症哮喘的处理措施。第六章 肺炎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改变。2 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 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及中毒性肺炎的处理。二、教学内容(重点讲解肺炎球菌肺炎)1、概述。2、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难点):肺炎双球菌、病理变化分四期(

19、重点讲解)及其形态学特点。3、临床表现(详细讲解):本病之典型症状及体征、中毒性肺炎临床表现。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详细讲解):血常规、痰检、X线检查等。5、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2)鉴别诊断:干酪性肺炎、葡萄球菌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肺炎。6、并发症:休克、胸膜炎、心肌炎等。7、治疗(1)青霉素及其他抗菌药物的应用。(2)中毒性肺炎的处理(重点讲解)。8、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八章 肺结核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与临床分型的关系。2 掌握本病的诊断及

20、鉴别诊断。3 掌握主要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及大咯血的处理。二、教学内容1 概述2 病原体、抗酸杆菌。3 流行病学。4 发病机能及病理变化:(难点)(详细讲解)肺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分型。5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重点讲解):着重介绍本病临床常见类型的典型表现。6、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重点讲解):痰液检查、结核菌素试验、X线检查等。7 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2)鉴别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癌及其他发热性疾病。8 治疗: (1)抗结核药的应用。(2)对症治疗(3)手术治疗9 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CAI课件等教学用具讲授清楚理论内容,通过典型病例示教和讨论启发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培养诊断

21、和鉴别肺结核病的本领,提高分类和治疗转归。2、利用多媒体、病理标本、线胸片等示教,帮助学生了解结核病病理,体内演变过程、临床分类和治疗转归。第十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本病的病因及病理分类。2 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 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可能与吸烟、工业性致癌因素、工业废气和大气污染有关,重点介绍吸烟的危害。3、病理改变(难点):根据发生部位分型,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及形态、转移方式分型。4、临床表现:强调早期症状、着重说明咳嗽、咯血及肺外症状的特点及其对早期诊断的重要。5、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详细讲解):痰癌细胞检查、X线检查、放射性核

22、素检查等。6、诊断及鉴别诊断(详细讲解)(1)诊断:强调早期发现、及时确诊。(2)鉴别诊断:肺炎、结核、脓肿、转移性肺癌等。7、手术治疗8、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十一章 慢性呼吸衰竭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呼吸衰竭的原因,病理生理及其与临床的关系。2 掌握呼吸衰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 掌握呼吸衰竭的处理及抢救措施。二、教学内容1、慢性呼吸衰竭概述2、病因和分类(一般讲解)3、发病原理和病理生理(详细讲解)4、临床表现(重点讲解)5、诊断(详细讲解):重点强调血气分析(难点)对诊断和治疗

23、的意义,对诊断和指导治疗的意义,呼吸衰竭的血气分析标准,几种典型酸碱平衡紊乱的血气分析改变。6、治疗(详细讲解): 重点讲解氧疗指征、方法和有关事项;呼吸兴奋剂、脱水利尿和强心剂应用。7、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多媒体等教学用具讲授清楚理论内容,课堂讨论。2、示教典型病例,启发思考呼吸衰竭时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和病理生理改变、观察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表现,随访治疗效果。第二篇 循环系统疾病第十三章 心力衰竭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2、掌握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3、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急性肺水肿抢救。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1)基本病

24、因。(2)诱发病因(重点讲解)。3、发病机理(难点):重点讲述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心肌肥厚等在心功能代偿转化为失代偿时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4、临床表现(详细讲解)(1)左心衰竭(包括急性肺水肿)(2)右心衰竭。(3)全心衰竭。(4)心功能判断。5、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重点讲解)(2)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肝肿大、水肿相鉴别。6、治疗(详细讲解)(1)消除病因和诱因。(2)减轻心脏负荷:休息、控制钠盐摄入、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的应用。(3)增强心肌收缩力(难点):重点讲述常用强心剂的临床应用方法,简介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4)急性肺水肿的抢救(详细讲解)。7、预防三、教学形式

25、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十七章 高血压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掌握高血压的防治原则及急救处理。二、教学内容1、概述(详细讲解):血压判别标准,重点讲解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2、病因和发病机理(难点):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内分泌、摄钠过多和遗传因素等均参与发病过程。3、临床表现(1)一般征象:头痛、头晕、失眠、乏力等。(2)并发症表现:心、脑、肾受累时的相应表现。(3)临床分型:缓进型高血压病和急进型高血压病作扼要介绍。(4)特殊类型高血压。4、

26、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尿常规、血脂、肾功能、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和眼底检查等。5、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详细讲解):(1)诊断标准和分类。(2)高血压的危险分层。(3)鉴别诊断:6、治疗:重点讲解降压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高血压危症处理。7、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典型病例学生讨论的教学方法。2、见习课通过典型病例的见习,加强对高血压分期、临床类型、并发症及治疗原则的掌握。第十八章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2、掌握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掌握心绞痛的防治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二、教学内容1、概述:关于冠状动脉硬

27、化性心脏病的命名。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和分类。本章只讲述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2、病因和发病机理: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机理。3、临床表现(详细讲解)(1)心绞痛:重点介绍典型心绞痛部位、性质、放射部位、持续时间、诱因、缓解方式等。心绞痛分类(2)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特点,胃肠症状,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时的症状和体征。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沉、血脂、血糖、血清酶、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等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详细讲解)(1)诊断。(2)鉴别诊断主要为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与急腹症的鉴别。6、治

28、疗(1)心绞痛的治疗。(2)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重点讲解)。7、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十九章 心脏瓣膜病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各瓣膜病的病因和病理。2、掌握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病理(难点):分别以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例,讲述风湿热等引起慢性心瓣膜损害的机理;重点讲解心瓣膜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3、临床表现(详细讲解):结合病理生理变化来阐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

29、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症状和体征。4、特殊检查: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5、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和动脉栓塞。6、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重点讲解)(2)鉴别诊断:乳头肌功能失调等。7、治疗(1)代偿期的治疗。(2)失代偿期的治疗。(3)外科手术治疗:讲解手术指征。8、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二十章 病毒性心肌炎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2 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 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1 概述2 病因病理:讲述本病的

30、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3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与体征4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血沉、血清酶、免疫球蛋白、心电图、X线检查和病毒分离等5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参照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诊断参考标准鉴别诊断:风湿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原发性心肌病6 治疗:休息、促进心肌代谢药物、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和调节免疫功能等7 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三篇 消化系统疾病第二十二章 胃炎第二节 慢性胃炎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2、熟悉慢性胃

31、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3、了解本病的鉴别诊断及国内外诊治的新进展。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病理:病因可能与理化因素、细菌因素、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胆汁返流,免疫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病理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详细讲解):胃液分析,胃镜检查及X线检查等。5、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讲解)。(1)诊断(2)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胆囊炎。6、治疗(重点讲解)(1)一般治疗(2)对症治疗(3)其他治疗7、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

32、。第二十三章 消化性溃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本病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与发病机理:可能与胃酸及胃蛋白酶增多、精神神经因素、胃粘膜屏障降低因素、幽门螺杆菌、其他如各种内分泌因素等。3、临床表现(详细讲解):(1)症状:重点介绍上腹部疼痛的特点和规律。(2)体征4、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胃液分析、胃间检查、X线检查、粪便隐血检查等。5、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6、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重点讲解)。(2)鉴别诊断:胃癌、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胆囊炎与胆结石、钩虫病、胃泌素瘤。7、治疗。(1)

33、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重点讲解)。(3)并发症的处理。(4)中医药治疗。8、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二十四章 胃癌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及其与临床的关系。2、掌握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3、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与发病机理:病因可能与遗传、饮食、环境因素或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恶性贫血等疾病有关。病理(难点):大体形态为弥漫浸润型、溃疡型、肿块型;细胞形态学分为腺癌、粘液腺癌、未分化癌、实质性癌。转移途径为淋巴转移、血行转移、直接转移、

34、种植转移。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瘦、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部肿块、淋巴结肿大、腹水、恶病变等。4、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详细讲解):血液检查、粪便隐血检查、胃液检查、 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及活体组织检查、B超检查、血清检测癌胚抗原(CFA)等。5、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讲解)。(1)诊断(2)鉴别诊断:胃溃疡、慢性胃炎、邻近器官的肿瘤6、治疗(1)外科手术疗法。(2)内科疗法。(3)中医药治疗。7、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二十六章 肝硬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

35、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与临床的关系。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本病的并发症及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1、概述:本章着重介绍门脉肝硬化。2、病因病理:详细讲解病因:病毒性肝炎、营养障碍、酒精、循环障碍、其他。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包括肝功能代偿和肝功能代偿不全期。肝功能代偿不全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组表现4、实验室检查与其他(1)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腹水检查。(2)食管及胃底静脉的钡剂造影检查。(3)内窥镜检查:胃镜、腹腔镜。(4)B型超声波检查。(5)放射性核素检查。5、并发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原发性肝癌、感染。6、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

36、(重点讲解)。(2)鉴别诊断:与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消化性溃疡大出血、胃癌、糜烂性胃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炎、结核性腹膜炎等鉴别。7、治疗:(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3)腹水的治疗(重点讲解)。(4)并发症的治疗。(5)中医药治疗。(6)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多媒体等教学用具讲授肝硬化腹腔镜下多种形态所见,肝超声显像、肝CT及X线食管静脉曲张等影像学所见。讲述肝硬化病理改变,侧技循环的形成,介绍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外观表现。2、结合具体病例,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第二十七章 原发性肝癌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2、掌握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3、

37、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可能与肝炎、肝硬变、黄曲霉素等致癌化学物、寄生虫病、遗传、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3、病理(难点)。4、临床表现(重点讲解):出现时已属晚期、可有肝区疼痛、肝脏进行性肿大、黄疸、发热及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乏力、水肿、进行性贫血等。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详细讲解):(1)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血清酶测定。(2)B型超声波检查。(3)CT检查。(4)X线肝血管造影。(5)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6)放射性核素:67镓肝扫描。113铟肝血池显影检查。(7)核磁共振显象检查(MRI)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重点讲解)(2)

38、鉴别诊断:转移性肝癌,肝脓肿、肝硬变,其他上腹部肿物。7、治疗早期手术切除,中晚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8、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二十八章 急性胰腺炎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及其与临床的联系。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与病理(难点):病因有胆道疾病、十二指肠乳头邻近部位的病变、胰管梗阻、饮食不当、感染、手术和外伤等。病理分间质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持续性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休克

39、等。4、实验室检查与其他(详细讲解):血尿淀粉酶测定等生化检查及B型超声波检查、CT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重点讲解)(2)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结石及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6、治疗:(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重点讲解)。(3)抗休克治疗。(4)手术治疗适应症。(5)中医药治疗。7、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四篇 泌尿系统疾病第三十一章 慢性肾小球肾炎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2、掌握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

40、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法。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难点):急性肾炎或其他肾小球疾病迁延,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水肿、高血压、尿异常、肾功能损害。分型:普通型、肾病型、高血压型、急性发作型。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详细讲解):尿液及血液检查、肾功能、肾活检。5、诊断和鉴别诊断(重点讲解):与肾盂肾炎、原发性高血压、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相鉴别。6、治疗:一般治疗、对症处理、免疫抑制剂、中医药治疗7、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三十三

41、章 尿路感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原体、感染途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2、掌握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本病的治疗方法。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与发病机理、感染途径、诱发因素及病理变化,着重介绍大肠杆菌感染及感染途径在发病上的意义。3、临床表现:急性“尿路感染”着重介绍发热等全身症状及尿路刺激症状。慢性“尿路感染”着重介绍慢性肾盂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血常规、肾功检查、X线肾盂造影等。5、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2)鉴别诊断:泌尿系结核及结石、慢性肾炎等。6、治疗:抗菌药物在急、慢性尿路感染上的应用,中医药治疗。7

42、、预防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多媒体等教学用具讲授清楚理论内容,课堂讨论。2、挑选各类型肾炎病人示教。认识各型肾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及鉴别诊断第三十五章 慢性肾衰竭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尿毒症的处理措施。二、教学内容1、概述。2、病因和发病机理。3、临床表现(重点讲解):各系统中毒表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详细讲解):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生化、其他。5、肾功能分期(重点讲解)。6、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重点讲解):根据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2)鉴别诊断:注意对其他疾病所引起的消化道症状、贫血、出血、昏迷等鉴别。7、治疗一般治疗、饮食疗法、纠正水电质及酸碱平衡、对症处理、血液净化疗法、肾移植、中医治疗。三、教学形式与方法1、利用幻灯片、多媒体、CAI课件理论讲解,提出回答,典型病例讨论。2、课间实习,病例示教,实际病例讨论。第五篇 血液系统疾病第三十七章 贫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贫血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常见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理。2、掌握却铁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