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章 二次函数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抛物线》教案_3.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834228 上传时间:2021-06-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章 二次函数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抛物线》教案_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章 二次函数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抛物线》教案_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章 二次函数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抛物线》教案_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章 二次函数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抛物线》教案_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章 二次函数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抛物线》教案_3.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抛物线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二次函数性质的经验.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出y=x2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初步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在利用描点法作出y=x2的图象过程中,理解、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教学难点函数图象的画法,由图象概括性质,结合图象记忆性质.教学方法探索总结运用法.教学后记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意图一、观察联想、探究新知咱班很多男生喜欢打篮球,在你打篮球或观看篮球比赛时,你是否注意投篮时球的运行路线?我们把这种形如物体抛出后所经过的路线,叫抛物线.抛物线在生活

2、中无处不在,比如喷泉水流经过的路线,摇动的大绳在空中静态时所呈现的图形等.它们与函数有联系吗?这节课我们来结识抛物线.二、自主探究、领悟规律(一)作图在同一坐标系中作二次函数y=x2和y=-x2的图象.1.作图前一生叙述作图的一般步骤.2.作图后学生反思画图应注意的问题.(二)观察图象回答问题串1.你能描述图象的形状吗?2.图象与x轴有交点吗?如果有,交点的坐标是什么?3.开口方向如何?4.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它与抛物线有几个交点?坐标是什么?5.对称轴将抛物线分成两部分,随着x的值增大, y 的值如何变化?6.当x取什么值时,y的值最小?最小值是什么?(三)归纳、总

3、结1.总结 y=x2和y=-x2的性质.2.体会y=x2和y=-x2的不同.3.总结y=ax2的性质.抛物线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增减性最值位置三、随堂练习1.函数y=x2的顶点坐标为_.若点(a,4)在其图象上,则a的值是_.2.若点A(3,m)是抛物线y=-x2上一点,则m=_.3.函数y=x2与y=-x2的图象关于_对称,也可以认为y=-x2,是函数y=x2的图象绕_旋转得到.4.已知a-1,点(a-1,y1)、(a,y2)、(a+1,y3)都在函数y=x2的图象上,则( )A.y1y2y3B.y1y3y2C.y3y2y1D.y2y1y3四、课堂总结通过归纳、概括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发展从图

4、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五、布置作业体会函数的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画图能力和纠错能力.培养观察,归纳,语言表达能力.渗透类比、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反思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结识抛物线.然后让学生动手在同一坐标系中作二次函数y=x2和y=-x2的图象,从而从感性上结识抛物线.再后又对两个特殊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再由特殊到一般总结y=ax2的图象和性质,从而从理性上再次结识抛物线.最后针对巩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了巩固练习.课后,组内的老师认真地评析了本节课,结合学生的接受效果我自己也进行了认真反思.成功之处:1.课前的引课很精彩,联系学生身边的

5、实例,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并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对二次函数图象的作图,通过一生叙述步骤起到指导全体学生的作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作图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作图过程,加深学生对作图的理解,规范作图,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3.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设计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观察图象回答,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同时借助课件的动态展示能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也为今后探讨其他类函数的性质提供思路.4.在新知的巩固应用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不同题型的问题,很好巩固应用了本节的新知,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1.在分组作图教学时,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进行完,此处给学生的时间少一些.2.在探索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问题提得过细,没有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交流和评价的过程,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总之,通过本节课,让我真正意识到:对于每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凭经验设计.在每节课的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中,同时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情况注意灵活处理课堂生成,并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课堂上在进行分组教学时,提前预设好教学时间,在每节课上,既要放的开,同时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收回,以保证每节教学基本任务的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