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习题解答.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876969 上传时间:2021-06-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习题解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习题解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习题解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习题解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宏观经济学》习题解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习题解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习题解答.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习题解答 本解答是针对国家教委推荐的核心课教材、由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第四版)的第十二章到第二十三章后的习题而作出的。选择题给出正确答案的数字;计算题给出简单计算过程;问答题给出答案要点,若是答案在书上,则注明在书中的位置,作图题略去。本解答根据教材的内容编排,与讲课的章节编排有所不同。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1)政府转移收入不计入GDP,因为转移收入是收入的再分配,并不对应着当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根据定义,不应计入。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它在第一次被购买时已经统计过了。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普通股票的买卖是财富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移,与

2、当年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4)购买一块地产不计入GDP,因为地产并不是当年所生产的产品。 2、当社会保险税增加时,受到影响的是PI和DPI。 因为PI是由国民收入NI加减了若干包括社会保险税在内的项目后得到的,而DPI又是由PI扣除个人纳税后的余额,所以,它们会受到影响。 3、在两国产出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GDP总和保持不变。理由是:两国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额不影响分析的结论,可假定为零,这样甲国的出口品X甲全部出口到乙国,等于乙国的进口品M乙,而乙国的出口品X乙也全部出口到甲国,等于甲国的进口品M甲,则有: GDP甲=C甲+I甲+G甲+X甲-M甲

3、,GDP乙=C乙+I乙+G乙+X乙-M乙, 合并前,GDP甲+ GDP乙= C甲+I甲+G甲+ C乙+I乙+G乙,合并后,甲、乙两国成为一个国家的两个地区,甲国卖给乙国的产品X甲(=M乙)不必从乙国的GDP中扣除,但这部分产品也不能再计算在甲国的GDP中,因为它已经包括在乙国的C、I和G之中了,乙国卖给甲国的产品也是同样处理,结果 GDP甲+ GDP乙= C甲+I甲+G甲+ C乙+I乙+G乙依然成立. 4、(1)用最终产品法计算GDP,GDP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即40万美元。 (2)银矿公司增值10万美元,银器制造商增值30万美元。用增值法计算GDP为10+30=40万美元。 (3)工资为7.

4、5+5=12.5万美元,利润为2.5+25=27.5万美元。用收入法计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 5、(1)1998年的名义GDP为1450美元。 (2)1999年的名义GDP为1850美元。 (3)1998年的实际GDP是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是1525美元。 99年与98年相比,实际GDP增加了约5.2%。 (4)98年的实际GDP是1800美元,99年的实际GDP仍是1850美元, 99年与98年相比,实际GDP增加了约2.8%。 (5)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全对。GDP的变化率的确取决于我们 所采用的价格,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只要是用同一年的价格作为同

5、 度量因素,都可以计算价格的实际产出的变化,但是用基年的价格 来计量实际产出的变化从经济意义上更为合理。(6)GDP折算数=名义GDP/实际GDP。 以98年价格计算,98年的GDP折算数=1450/1450=1 以98年价格计算,99年的GDP折算数=1850/1525=1.21 6、(1)国内生产净值为 4300 亿美元 (2)净出口为40亿美元 (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为 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为 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为 310亿美元 7、(1)储蓄300亿元 (2)200亿元 (3)政府支出1100亿元 8、因为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指实际发生的储蓄等于实际

6、发生的投资,是事后的相等,而计划的储蓄和计划的投资是事前的储蓄和投资,他们分别由不同的经济主体出于不同的动机而决定的,所以,他们未必是相等的。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是指计划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的总产出,所以在均衡产出水平上,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而计划存货投资作为总投资的一部分是不等于零的。2、 据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定义可知: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的,平均消费倾向则不同,在短期内,在收入较低的时候,它有可能是大于1的。3、 凯恩斯主义的消费理论认为,影响消费的是现期实际收入,因此任何现期收入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都是相同的,而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从一生的消费需

7、求出发决定当期消费,所以退休后的保障状况对人们的储蓄决策从而消费决策影响很大;持久收入理论则认为只有持久性的收入变动才会对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暂时性减税导致收入的暂时减少,凯恩斯主义的消费理论认为这一政策对消费的影响等同于永久性减税的影响,所以对消费的影响最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社会保障金的永久性上升,减少了人们对退休后生活的担忧,从而会较大幅度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意味着未来的收入水平会有一个持续的保障,从而根据持久收入理论这一政策对消费的影响最大。4、 生命周期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当这一比例提高时,意味着更多的人处于储蓄年龄,因此,总

8、储蓄率将会提高。永久收入理论认为,决定人们消费水平的人们的是持久收入,因此当经济出现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时,人们还是按照持久收入进行消费,所以消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5、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每年的消费额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化,与预期寿命成反方向变化,我和邻居的收入相同而预期寿命更长,所以我的消费水平低于她的消费水平。6、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系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如果社会保障系统更加健全,受益面更宽,则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会有所提高。 7、(1)每一时期的均匀消费量为45万美元。第一时期负储蓄15万美元, 第二时期储蓄15万美元,第三时期储蓄45万美元,第四时期负储 蓄

9、45万美元。 (2)因为银行不再借钱给个人,而此人又偏好均匀的消费流,所以,他 应该在第一时期消费掉全部收入30万元;第二时期时期消费掉50 万元,储蓄10万元;第三时期消费掉50万元,储蓄40万元,这样 到第四时期时,就可以用前两个时期的储蓄共50万元进行消费。(3) 假设财富的增加发生在第一时期开始消费之前。 如果是在可利用信贷的条件下,则13万元的财富应均匀地分配在四个时期消费,如果是在不可利用信贷市场的条件下,则13万元财富应该在第一时期全部消费完。 如果所增加的财富为23万元,在可利用信贷市场条件下,应 均匀分配在四个时期消费,如果是不可利用信贷市场条件,则应在 第一时期消费掉20万

10、元,剩下的3万元在均匀分配在四个时期消 费。 8、第二位老太聪明些。因为她享受了房子的效用。 9、先利用永久收入公式算出各年的永久收入,再带入消费函数公式计算消 费量。(1) 消费量为5600美元。(2) 第3年的消费量为6230美元,第4年及以后各年的的消费量为6500美元。(3) 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为(6230-5600)/(7000-6000)=0.63,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0.9。10、本题数据单位是10亿美元(1)由计算公式可得:均衡国民收入为1000。 (2)投资乘数kI=5,政府支出乘数kG=5,税收乘数kt=-4, 转移支付乘数ktr=4,平衡预算乘数kb=1。(3)若为达到充分就

11、业的国民收入1200,可:增加政府支出40;或减少税收50;或同时增加政府支出和税收200。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 1、选择题的答案依次是:3、2、1、3、1。2、在每一种情形下,投资项目的预期回报率都高于3%,所以都值得投资。 当实际利率提高到5%时,投资的预期回报率仍高于实际利率,结论不变。3、如果每年的通胀率为4%,则第三个项目的预期回报率低于实际利率,不值得投资,另两个项目依然值得投资。4、(1)当利率r为4%、5%、6%、7%时的投资i为80、75、70、65美元,(2)与此对应的均衡收入y为480、460、440、420美元。(3)求出的IS曲线为r=28-1/20y

12、。 作图略。5、 (1)由已知条件可得(1)、(2)、(3)的IS曲线分别为:y=750-25r, y=750-50r, y=600-40r。(作图略)(2)通过比较可知:当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相同的利率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带来的收入变动幅度更大,收入对利率也更敏感,IS曲线变得更加平缓(斜率的绝对值更小);(3)当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时,表示投资投资乘数降低,因此同样的利率变动带来的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幅度更小,IS曲线变得更加陡峭(斜率的绝对值更大)。 6、答案要点是:(1) 根据给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找出不同收入下利率分别为10%、8%、和6%时的货币需求量,作出三条位置不同的货币需求

13、曲线。(图略)(2) 若货币供给为150美元,价格水平为1,则货币实际供给量为150美元,当利率分别为10%、8%、和6%时均衡收入为1000美元、950美元和900美元。(3) LM曲线的方程是:r=-30+1/25y,它表示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4) 若货币供给为200美元,则LM曲线的方程是:r=-40+1/25y,与(3)相比,该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但斜率不变。(5) 利率为10%,收入为1100美元时货币需求为170美元,小于货币供给200美元,位于LM曲线的左上方,市场利率将会下降。7、答案要点是:(1)由货币需求L=ky-hr和实际货币供给m=M/P,可得到

14、LM曲线的代数 表达式:m=ky-hr,即:r=ky/h-m/h,其斜率为k/h。 (2)k=0.20,h=10时LM曲线的斜率为0.02; k=0.20,h=20时LM曲线的斜率为0.01; k=0.10,h=10时LM曲线的斜率为0.01; (3)当k变小时,LM曲线的斜率也变小。因为k变小时,意味着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性降低,所以当利率变动导致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动时,要求收入必须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变化才能引起货币交易需求的等量的反向变动来保证货币需求总量不变,以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即一定量的利率变动导致了较大幅度的收入变动,LM曲线表现得更加平缓,所以其斜率也变小。 当h增加时,LM曲线

15、的斜率也变小。因为h变大时,意味着货币 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提高,所以当利率变动一定量时,会导致货币 的投机需求变动较大的幅度,这就要求收入必须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变化才能引起货币交易需求的等量的反方向变动,以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即一定量的利率变动导致了较大幅度的收入变动,LM曲线表现得更加平缓,所以其斜率也变小。 (4)当k=0.20,h=0时,LM曲线为垂线,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完全没有反应,因此,无论利率怎样变化,国民收入水平都不需要有任何变动来冲抵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 8、答案要点是:(1) IS曲线为y=1250-30r,LM曲线为y=750+20r。 (2)两个市场同时均

16、衡的利率和收入分别为:r=10%,y=950亿美元。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选择题的答案依次是:3、3、1、4、3。2、答案要点是: (1)第一种情形下:均衡收入=650美元,利率=6%,投资=80美元。 第二种情形下:均衡收入=650美元,利率=6%,投资=80美元。 (2)当政府收入从50美元增加到80美元时, 第一种情形下:均衡收入=770美元,利率=8%。 第二种情形下:均衡收入=725美元,利率=9%。(3)因为两种情形下的IS曲线的斜率不同,即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系数d不同,在第一种情况下,投资利率较为敏感(d=10),第二种情况下,投资对利率较为不敏感(d=5),因此在政府支

17、出增加导致率上升时,私人投资的减少量不同,即挤出效应不同。 3、(1)根据IS、LM曲线的含义可求得:IS曲线为y=1200-25r,LM曲线 为y=1000。均衡收入为1000美元,均衡利率为8%,投资额为100 美元。 (2)若政府支出增加20美元,则新的均衡收入为1000美元,均衡利率 为12%,投资额为80美元。 (3)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私人投资等额减少。这是因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完全没有反应(h=0),所以当政府支出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后,货币需求量增加,但是货币供给量不变,因此利率上升。而此时利率上升只会导致私人投资减少,而不能导致货币需求量减少,直到国民收入

18、水平回到初始状况,货币的供求量才重新达到相等的状况。 (4)图略。 4、(1)根据IS、LM曲线的含义可求得:IS曲线为y=1150,LM曲线 为y=50r +1000。 (2)均衡收入为1150美元,均衡利率为3%,投资额为150美元。(3)若政府支出增加20美元,则新的均衡收入为1250美元,均衡利率 为5%,投资额为150美元。 (4)不存在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投资没有影响。这是因为, 投资对利率的变动完全没有反应(d=0),所以,当政府支出增加导 致国民收入增加后,货币需求量增加,但是货币供给量不变,因此利 率上升,但是上升的利率并不会导致私人投资量的减少,从而没有产 生挤出

19、效应。 (5)图略。5、(1)(a)、(b)中的均衡收入为950美元,利率为10% (2)LM曲线为:y=850+20r,所以 ,(a) 均衡收入为1010,利率为8%(b) 均衡收入为约为990,利率为7% (3)通过计算和作图可知由于IS曲线的斜率不同,LM曲线变动后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状况不同,即当IS曲线陡峭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差,当IS曲线平缓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好。6、答案参见书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计算和作图可知由于LM曲线的斜率不同,LM曲线变动后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状况不同,即当LM曲线陡峭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好,当LM曲线平缓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差。 具体计算参照上题做出。7、(1)I

20、S曲线为:y=1200-25r,LM曲线为:y=1000。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美元,IM曲线将右移至y=1100,均衡收入由1000 美元增加到1100美元,均衡利率由8%降低到4%,投资额由100 美元增加到120美元。 (3)因为LM曲线为垂线,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为0,当货 币供给量增加时,完全由收入增加来引起货币需求量增加以保证货币 市场的均衡,所以均衡收入的增加量等于LM曲线的移动量。8、参见书中的相关内容。可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收缩性的财政政策结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投资,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应采取增加税收或减少转移支付的形式的,而不应采用减少政府

21、支出的形式,这样才能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图略)9、参见书中的相关内容。通过作图可看出,当采取适应性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时,即意味着当政府削减税收时,为保持利率水平不因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提高,就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因此国民收入增加较大的幅度,减税效果较好;在货币存量不变时,由于利率水平提高产生的挤出效应,导致国民收入增加的幅度较小,减税效果较差。 本题图示中要注意:如果将题目中的“削减税收”理解为降低所得税率,那么IS曲线会更加平缓,因此,IS曲线的变化表现为向右转动;如果将题目中的“削减税收”理解为减低总量税,那么IS曲线的斜率不变,IS曲线平行右移。10、答案要点是

22、:投资津贴主要影响投资,导致投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它的变动导致IS曲线的平行移动;所得税主要影响消费,所得税率的提高导致IS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所以这两种收缩政策的对国民收入影响的方向相同,都是减少了国民收入,也都导致了利率水平的下降,但是对投资的影响不同:投资津贴的减少导致投资量下降,而所得税率的提高导致投资量增加。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选择题答案依次为:3、2、1、4、4、4、3。2、自动稳定器:能够自动配合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收入进行调节以稳定其波动幅度的财政制度。由于所得税制度正是一种以边际税率递增而发挥其自动稳定器作用的,所以边际税率较高时,其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也较大。 但是边

23、际税率如果过高,又会导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政府的税收收入也就减少。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凯恩斯主义者所强调的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这些政策的时候,要根据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抑制总需求,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策以刺激总需求。4、参见教材第548页中的相关内容。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要求每年度的财政预算以平衡为基本原则,而凯恩斯主义的功能财政思想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应该从反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使得财政预算具有调节国民收入的功能。5、(1)均衡收入y=c+I+g=10

24、00(2)预算盈余BS=T-G=-12.5(3)若投资增加到100,预算盈余BS=T-G=18.75。之所以有这种变化 是因为随投资增加,均衡收入增加到1125,从而税收收入增加。 (4)若充分就业收入为1200,则不论投资额是多少,充分就业预算盈 余BS*=T*-G=37.5(5)根据题中条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G=-12.5(6)由以上计算可知,当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不变时,如果政府的财政政策没有变化,即财政支出没有变化,即使私人投资支出增加,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仍保持不变,但是预算盈余BS却随私人投资支出的变动而变动;当政府的财政政策发生变化,即财政支出水平变化时,充分就业预

25、算盈余BS*才会发生变动。因此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比预算盈余BS更加准确地反映了财政政策的方向。 (本题中的数字单位均为10亿美元)6、货币创造乘数是货币供给量(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总和)与基础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与商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总额)的比值。其大小主要和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客户的现金-存款比例、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市场利率等因素有关。7、答案见教材559-562页中相关内容。8、根据书中公式可知,货币创造乘数约为2.5,若增加基础货币100 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为250亿美元。9、(1)由题意可知,准备金为400亿美元,法定准备率为0.12,所以可以计算出存款总量为40

26、0/0.12=3333.3亿美元。而货币总供给量为3333.3+1000=4333.3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准备金仍然是400亿,则存款总量为2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333.3亿美元。 (3)若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就意味着个人和企业持有 的现金增加了10亿美元,即基础货币增加了10亿美元,货币乘数等于(1+现金漏出率)/(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漏出率),而现金漏出率为1000/3333.3=0.3,所以货币乘数为(1+0.3)/(0.12+0.3)=3,供给量也就增加了约30亿美元。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要点是:a.总需求函数的定义;总

27、需求量随价格变动的原因(教材583页)b.总需求函数的推导过程;(教材584页)c.价格水平变化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反应。(教材585页)2、 要点是:从总需求曲线位置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政府收支的变动导致IS曲线的位移,还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导致LM曲线的位移,最终都会引起AD曲线的位移,也就是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都表现为总需求水平的变化,即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是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所以,它们都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3、 要点是:a.总供给函数的定义;(教材592页及591页第三节)b.结合教材586页第二节和课件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总供给函数的推导过程;总供给曲线的理论

28、来源在于劳动市场均衡与宏观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4、 总供给曲线之所以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是因为经济学家们对于劳动市场中名义工资的调节能力有不同的看法。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完善的,因此劳动力市场中名义工资具有灵活的调节作用,使得就业水平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况,从而由劳动力就业量决定的产出也就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潜在水平上(教材第四节),总供给曲线为垂线; 凯恩斯则认为,劳动市场中的名义工资和产品市场中的价格具有刚性,不会轻易变动,因此,在既定的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上,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社会可以提供任意数量的劳动力和产出水平而不会导致价格和名义工资的变动

29、,但是一旦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增加的总需求就只能带来价格的上升(教材第五节),总供给曲线为水平线; 凯恩斯的继承者认为,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短期中,投入要素的价格(如名义工资等)既不是刚性的也不是灵活可变的,而是粘性的,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正斜率曲线。5、 以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和一条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A为起点。如果总需求曲线右移导致新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B点,则B点代表的经济状况为高涨;如果总需求曲线左移导致新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C点,则C点代表的经济状况为萧条;如果总供给曲线左移导致新的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相交于D点,则D点代表的经济状况为滞涨。6、

30、 要点是: a.相同点:都是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模型; 供求曲线的基本形状都是一样的,曲线移动的含义也相同; b.不同点: 供给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影响因素不同;需求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含义、影响因素不同; 模型所要决定的主要经济变量不同。7、(1)供求均衡点的价格为200,收入为2200。 (2)若总需求曲线向左平移10%,则总需求函数为y=2160-P,新的均衡价格为80,均衡收入为2080,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收入减少; (3)若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10%,则总需求函数为y=2640-P,新的均衡价格为320,均衡收入为2320,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收入增加; (4)若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10

31、%,则总供给函数为y=1800-P,新的均衡价格为300,均衡收入为2100;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收入减少。 (5) 本题中,总供给曲线是正斜率的,属于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加严重,因为它会长期存在。2、充分就业是不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的状态,而是指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状态,因为经济中总是存在着无法消除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等失业现象。3、自然失业率是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是在经济中及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和不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供求均衡所达到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的大高低要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包括失业救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最低工资制度等

32、。对于不同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要用不同的政策来对付: 由于需求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可以用降低总需求水平的方法,由于供给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可以用收入政策解决。4、要点: a.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教材第629页) b.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教材631页) c.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调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就形成了长期菲利普斯曲线。5、参见本章第六节的内容,教材第622-625页,包括:(1) 再分配效应(2) 产量效应6、参见本章第五节第二点的内容,教材617页。7、计算公式参见第615页。计算结果为: 与1984年相比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3.3%,与1985年相比1986年的通货膨

33、胀率为2.7%。预期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6%-3%=3% 8、(1)劳动力人数是:1.2+0.1=1.3(亿) (2)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人数/适龄人口=1.3/1.9=68.4% (3)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0.1/1.3=7.7%9、(1)自然失业率是6%; (2)周期性失业要上升到16%,通货膨胀率才能下降5个百分点。10、参见教材第二十二章第一节的内容,第726-728页。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答案略。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参见教材687页。 经济增长表示一国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表示一国经济质量的提高。2、参见本章第三节,教材第689-693页。经

34、济增长的源泉只要有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及技术进步。3、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见教材第695页公式21.9. 其基本含义是:人均储蓄被用于资本广化和资本深化。4、见教材699-700页,具体总结可见课件。5、见教材700-701页,具体总结可见课件。6、总产量增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人口增长率7、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观点及图示分析参见本章第十节,教材第719-721页。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没有预料到的原因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和信息不完全造成的非理性预期,并且根据导致总需求变动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其中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观点是:宏观经济经常受到实际因素

35、的冲击,尤其是技术冲击对于宏观经济的冲击是最为重要的因素。8、(1)由公式(21.9)可知,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即sy=nk (假设资本折旧等于零),所以, 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3.8 (2)黄金增长率的实现要满足以下条件:在给定的人均资本水平上,资本边际产品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所以,黄金分割率所要求的k=1.97。9、稳态的产出为y=4,如果储蓄率下降,而人口增长率上升,则稳态的产出为y=110、根据教材中第690页公式21.5,可以得到: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1%-0.25*2%-0.75*0.8%=2%11、参见教材第689-690页的推导过程。12

36、、缺条件,无法计算和分析。13、(1)人均生产函数为y=k1/2 (2)缺条件,应该给出储蓄率,才能找出稳态时的均衡值。14、计算方法同第8题,(1)稳态时的人均资本为4,人均产量为2;(2)稳态时的人均储蓄为0.2,人均消费为1.8。第二十三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参见本章第二节相关内容,教材第733-734页。 2、参见本章第三节相关内容,教材第734-735页。 3、参见本章第四节相关内容,教材第736-737页。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即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基本观点是:劳动的供给者按预期价格来决定实际工资的大小,而劳动的需求者则按照实际价格来决定实际工资的大小,因

37、此在每一个预期价格下,都会产生一条供给曲线,这条供给曲线被称为“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即卢卡斯总供给曲线。4、参见本章第七节相关内容,教材第746-748页 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在名义工资粘性的劳动市场条件下推导出来的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短期内是一条正斜率的曲线,长期中,由于预期的调整,成为垂直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线。(1) 厂商决定劳动需求时依据的实际工资与工人决定劳动供给时依据的实际工资不同;(2) 厂商按照实际价格决定的实际工资作出决策,而工人按照预期价格决定的实际工资作出决策;(3) 预期价格是给定的,而实际价格是经常变动的,预期价格只能在长期中对实际价格的变动作

38、出完全反应(4) 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正斜率的,而长期总供给曲线由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调整而得到。5、参见本章第九节的相关内容。教材第753-754页。6、参见本章第一节的相关内容。教材第726-728页。7、理性预期的概念见教材第735页。 适应性预期是指根据过去的信息对经济状况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与实际经济状况之间的差距进行相应的调整的预期方式。 主要区别在于:理性预期认为除非信息不完备,否则预期总是和实际情况相同;而适应性预期则经常发生预期与实际情况不吻合的状况。8、参见本章第五节的相关内容。教材第745-746页。 名义价格粘性主要用于说明市场非出清的原因,并进而成为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

39、济的重要依据。9、效率工资是厂商为了保持劳动者的较高工作效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实际工资,它是基于劳动效率随工资同方向变动的观点而设立的。由于效率工资的存在,因此,当市场中出现了名义工资下降的压力时,名义工资水平并不会立刻降低,这就导致了工资粘性。10、参见本章第七节的相关内容,教材第748-749页。以经济衰退为例,分析要点是:(1) 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比如总需求减少,导致价格下降,实际产出减少;(2) 第一批工资合同到期,一部分工资降低,使总供给曲线右移,价格继续下降,产出增加; (3) 第二批工资合同到期,又有一部分工资降低,总供给曲线再右移,价格继续下降,产出增加; (4) 当所有工人的工资合同到期后,产出恢复导最初状态,价格降低,经济经历了一次衰退和复苏。 11、参见本章第八节的相关内容。教材第750-751页。 12、(1)劳动合同的长期性用于解释名义工资粘性,从而说明总供给曲线的状况; (2)不完全竞争理论用于说明菜单成本的存在,并说明宏观市场的非均衡的存在,从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 完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