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891540 上传时间:2021-06-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2.糖的有氧化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氧气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3.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从乙酰胆碱的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不可逆的循环反应。由于循环的起始物具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三羧酸循环。4.糖异生作用:体内由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5.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时反应;而运

2、动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也称为半时反应。6.脂肪酸氧化:脂肪胆碱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次-氧化作用而逐步降解成多个乙酰胆碱。每次-氧化作用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连续的反应过程。7.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8种。8.非必需氨基酸:指在机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须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9.外源性蛋白质:主要是指可以通过食物途径获得的蛋白质。10.器官水平调节:多细胞生物出现了内分泌细胞之后,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对物质代谢的调控成为器官水平代谢的重要方式。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或改变

3、期中某些酶的催化活性和数量,从而调节代谢过程的速度。11.细胞水平调节: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都具有的一种原始调节方式,这种调节方式是通过细胞内某些物质浓度的变化,是某些酶的活性或数量改变,从而调节代谢过程的速度。12.整体水平调节: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可直接影响组织之中的代谢,或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改变激素分泌的速度,从而间接地对整体的代谢进行中和调节。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具有:高效性、高度专一性、可调控性、不稳定性。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PH 温度 激活剂 抑制剂。2.运动时血清酶的活性的影响因素有: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 训练水平 环境 运动

4、方式。3.ATP分子由腺嘌呤 核酸 和 三个磷酸基团 组成的核苷酸。ATP再合成的途径有高能磷酸化合物快速合成ATP,糖酵解再合成ATP,和 有氧代谢再合成ATP。合成方式可分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和氧化磷酸化,其中氧化磷酸化方式合成。4.在参与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可根据其合成途径与来源,分为必需氨基酸 和非必需氨基酸。5.外源性蛋白质的作用是为了补充体内的蛋白质资源 的不足和必需氨基酸 的需求。6.蛋白质代谢包括了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和合成代谢 两个大的部分。7.外源性蛋白质主要是指可以通过食物 途径获得的蛋白质。8.运动适应主要是指机体在外界环境,训练负荷 的刺激下所产生的生物学方面的

5、新的动态平衡,实现能量的补充与消耗 的新的动态平衡。在运动应激状态下,蛋白质 代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机体对氨基酸 的利用率增加,物质的合成能力,免疫力,机体适应能力 的提高。9.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有:间歇训练,乳酸阈训练,持续耐力训练及高原训练。10.提高糖酵解功能能力的训练,目前常用:最高乳酸训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两种方法。11.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一次练习之后,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在机体未完全恢复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训练方法,间接训练要求运动强度最大运动时间应控制在5-10S,休息间隔应为30S左右。12.重复训练可采用最大强度的专项或专门练习5-10S。13.休息间隔在30-90S

6、之间进行选择,组间休息间隔不能短于2-3MIN通常在4-5MIN。14.以12mmol/L的血乳酸浓度为宜,然后保持在这一水平上继续训练,使机体在训练中忍受较长时间的乳酸阈刺激,从而产生生理上的适应,以提高耐受力。15.糖的通式:Cn(H2O)n 脂肪酸的通式:RnCOOH氨基酸的通式:乳酸 葡萄糖 乙酰辅酶A16.男女子的血尿素差异大,尿蛋白与运动强度关系密切,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肌酐 是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因此测定尿肌酐 的含量可间接了解运动员体内磷酸肌酸 的含量。尿肌酐系数是指24h每千克体重排除的尿肌酐的毫克数,男性正常值18-32mg/kg,女性为10-25mg/kg,运动员则为2

7、5-40mg/kg。17.评定磷酸原供能系统能力的方法有采用尿肌酐评定法血乳酸评定法,30米冲刺评定法,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评定多采用LQ评定法、实验室负荷法、400米全力跑血乳酸评定法来间接评定;对 于有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采用乳酸阈 的方法。3 简述论述题。1.运动引起血清酶活性增高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原因有哪些?答:运动时引起血清酶活性因素有:(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大,血清酶活性增加明显。(2) 运动时间 相同运动时间,运动时间越长,血清酶活性增加越明显。(3) 训练水平 由于运动员训练水平较高,因此完成相同的运动量后,一般人血清酶活性增高比运动员明显。(4) 环境 低氧、寒冷、低压环境

8、下运动时,血清酶升高比正常情况下明显。(5) 运动方式 肌肉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引起血清酶活性明显升高。 运动导致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细胞微细损伤,可使酶的溢出增多,引起血清酶活性增高。其主要原因有:(1) 运动时肌肉收缩地机械性牵拉。(2) 运动时引起的组织内环境的变化,如血糖降低、pH下降、离子强度的改变。(3) 细胞膜ATP亏损,自由基损伤细胞膜等。(4) 肌细胞的炎症反应,如白介素增高等。2.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答:(1)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物。 (2)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径。 (3)三大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赣能磷酸

9、键中。3.简述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答:(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主要表现为磷酸原、糖原的大量消耗,乳酸生成和堆积量增加,在运动至力竭情况下,磷酸肌酸接近耗竭,ATP浓度的下降量可达运动前的30%-40%,血乳酸浓度明显增加,一次性运动达疲劳时可测到血乳酸浓度最高值为18mmol/L左右,血氨浓度的上升也是引起短时间运动性外周疲劳发生的原因之一。(2) 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耐力运动主要以糖、脂肪的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因此,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特点是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体温升高和水盐代谢紊乱等。4.血乳酸浓度与强度的关系?答:(1)从运动的进程和方式来讲

10、,运动的血乳酸浓度上升,使其上升的起始运动的强度的为50%-60%VO2max,耐力运动员由于有氧代谢能力强,所以血乳酸浓度升高的起始强度推迟到60%-70%VO2max左右。(2) 在短时间剧烈运动,如1-3分钟的全力跑时,血乳酸的浓度可以达到15mmol/L以上,短时间间歇运动时血乳酸浓度最高可达32mmol/L。(3) 在长时间耐力运动后,血乳酸浓度上升较少,速度性运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成绩好,同时血乳酸最大浓度值也高;耐力性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在完成相同亚极量运动负荷时,其血乳酸浓度值就相对越低。5.能源物质的恢复?答:(1)磷酸原的恢复运动中消耗的ATP、CP,其恢复的半时反

11、应应为20-30s,2-3min可达到基本恢复,因此可以把以消耗掉磷酸原为主的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间歇时间定为磷酸原恢复的半时反应所需的时间,进行10s左右的全力运动的间歇训练时,每次间歇时间为20-30s。(2) 肌糖原的恢复影响运动后肌糖原恢复的主要有膳食及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两个因素,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后肌糖原的完全恢复需要24h左右,高糖膳食对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肌糖原的恢复速度影响不大;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肌糖原在运动后恢复期的10小时,肌糖原恢复速度最快;高糖膳食明显加快肌糖原的恢复速度,肌糖原的完全恢复约46小时;而如果不食用高糖膳食,则肌糖原在运动结束后5天都不能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12、。6.运动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1) 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1. 尿肌酐评定法。评价:正常人的尿肌酐系数,男性为18-32mg/kgBW,女性为10-15mg/kgBW,运动员则为25-40mg/kgBW,有的甚至高于此最高值,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其尿肌酐系数也不同,常以力量,速度项目,如短跑,投掷等运动员的尿肌酐系数最高。2. 血乳酸评定法。(1)10s快速运动评定法。评价:用血乳酸含量评定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时运动后血乳酸量越少越好。(2) 磷酸原(AQ)评定法。评价:AQ值越高,说明乳酸生成越少,功率输出越大,故磷酸原代谢能力越好。3.30m冲刺评定法。评价:30m全力跑是以磷酸原

13、供能系统供能为主,如果在测定中跑速提高,则血乳酸含量增加值低者,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强。(2) 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1. 测定血乳酸最大浓度。2. 乳酸能商(LQ)评定法 值越高,速度耐力素质好。3. 实验室负荷法 若在30-45s极限运动完成的功率高,且乳酸值大,证明糖酵解能力好,速度耐力好。4. 400m全力跑血乳酸评定法 全力跑400m后,血乳酸最高值在14-18mmol/L左右,则糖酵解的供能能力好,相反,在10mmol/L左右,则糖酵解供能能力差。(3) 有氧供能能力的评定法主要有:乳酸阈、个体无氧阈等评定有氧代谢的供能能力。乳酸阈的测值:乳酸阈用逐级递增负荷方法测定乳

14、酸阈包括:场地和测功器的选择,运动负荷的设置及求出乳酸阈等步骤。评价:经过系统的耐力训练,运动员的乳酸阈功率增大,即血乳酸-功率曲线右移,说明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训练效果明显,反之则说明耐力下降,训练效果差。7.糖原合成在运动中的生理意义?答:由葡萄糖(包括少量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肝和肌肉是糖原合成的重要器官。主要体现在:(1)运动训练能使糖原数量增多,这已为大量实验所证实。有人指出,一般成人体内糖原总贮存量为500g,而又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达700g,由此可见运动对糖原的合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 运动使糖原合成增加的机制主要由运动时糖原贮存量下降和运动后的

15、超量恢复引起的。运动时糖原分解速率很高,每kg肌肉每分钟可分解43mmol葡萄糖单位,运动后肌糖原消耗较多,糖原合成酶在肌糖原较低时活性增高,若此时增加葡萄糖的供应量,可使糖原合成速率大大增加,因此,运动前和运动后的高糖膳食是使糖原合成增加的主要因素等。8.脂肪酸的氧化具体过程、氧化以及计算ATP的数量?答:脂肪酸氧化:脂肪胆碱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次-氧化作用而逐步降解成多个乙酰胆碱。每次-氧化作用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四个连续的反应过程。具体过程:1脂肪酸的活化2脂肪酸辅酶A进入线粒体3脂酰辅酶A的-氧化4脂肪酸完全氧化和ATP的合成。一分子长链脂肪酸经过(n-2)/2次(n为长链脂肪

16、酸碳原子数目)-氧化作用,完全降解或n/2分子乙酰辅酶A。9.简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过程以及生理意义。答:过程:1969年弗里格和霍勒提出在骨骼肌和肝脏之间的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理论。他们认为在进行运动时,骨骼肌和从肌中糖的分解代谢过程加强,其中大部分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被进一步氧化,部分丙氨酸被还原成乳酸,还有一部分丙酮酸经过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生成的丙氨酸会随血液循环到肝脏,在肝脏中作为糖异生的原材料,异生成为葡萄糖再输入到血液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意义: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氨气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

17、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10.运动时酮体生成的生物学意义?答:(1)酮体是体内输出脂肪酸的一种形式,是联系肝脏与肝外组织的一种能量特殊运输方式; (2)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 (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 (4)可以评定体内糖储备情况 4运动时酮体生成量增加有何危害? 答:酮体的主要成分为酸性物质,长时间持续运动时,酮体生成量增加可引起血液酸碱度的变化,引起血液pH 值下降,破坏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酮体与长时间运动时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有关。11.列表比较糖的无氧酵解与有氧氧化过程(进行部位、产生ATP方式、数量反应过程,生理意义)。答 糖酵解 糖有氧氧化

18、底物 肌糖原、葡萄糖 肌糖原、葡萄糖 产物 乳酸 二氧化碳、水 反应部位 细胞质 细胞质、线粒体() 反应主要阶段 1、G(Gn)丙酮酸 2、丙酮酸乳酸 1、G(Gn)丙酮酸 2、丙酮酸乙酰辅酶A 3、乙酰辅酶 ACO2、 H2O 氧化方式 脱氢 脱氢 反应条件 不需氧 需氧 ATP 生成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ATP 生成数量 3ATP、2ATP 36(38)ATP 意义 在供氧不足时剧烈运动能量的主要来源 1 产生能量多,是机体利用糖能源的主要途径 2 三羧酸循环式糖、脂、蛋白质代谢的中心环节 6、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过程 答:1)脂肪酸活化为脂酰辅酶A。 2)脂酰辅

19、酶A 进入线粒体内膜。 3)脂酰辅酶A 的-氧化: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最终脂肪酸经过-氧化过程裂解为乙酰辅酶A,再经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氧化生成水、二氧化碳和ATP。 7、计算软脂酸(C16)经 -氧化最终可生成ATP 的数目。 答:C16 脂肪酸经 -氧化完全生成水、二氧化碳 (1)经过【(Cn2)1】次 -氧化,每次 -氧化生成5ATP。 (2)生成乙酰辅酶 A(Cn2)个,每个乙酰辅酶 A 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12ATP。 (3)脂肪酸活化需要消耗1 个ATP。 (4)因此生成ATP 数目为:【(Cn2)1】5(Cn2) 121 (5)代入数据,求得1 摩尔16 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完全氧化为水、二氧化碳时产生ATP 为130 摩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