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溶液浓度应用题详解.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940539 上传时间:2021-06-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溶液浓度应用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溶液浓度应用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溶液浓度应用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溶液浓度应用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溶液浓度应用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溶液浓度应用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溶液浓度应用题详解.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溶液浓度应用题详解溶液浓度问题 【含义】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 遇到溶液浓度问题。这类问题研究的主要是溶剂(水或其它 液体)、溶质、溶液、浓度这几个量的关系。例如,水是一 种溶剂,被溶解的东西叫溶质,溶解后的混合物叫溶液。溶 质的量在溶液的量中所占的百分数叫浓度,也叫百分比浓 度。【数量关系】溶液溶剂溶质浓度溶质溶液 100%【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 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例 1 爷爷有 16%的糖水 50 克,(1 )要把它稀释成 10% 的糖 水,需加水多少克?( 2)若要把它变成 30% 的糖水,需加 糖多少克?解 (1)需要加水多少克? 5016%1

2、0%5030(克) (2)需要加糖多少克? 50(116% )(130% )50 10(克)答:(1)需要加水 30 克,(2)需要加糖 10 克。例 2 要把 30%的糖水与 15% 的糖水混合,配成 25%的糖水 600 克,需要 30% 和 15%的糖水各多少克?解 假设全用 30% 的糖水溶液,那么含糖量就会多出 600 (30% 25%)30(克)第1页/共4页这是因为 30%的糖水多用了。于是,我们设想在保证总重量 600 克不变的情况下,用 15% 的溶液来“换掉”一部分 30%的 溶液。这样,每“ 换掉”100 克,就会减少糖 100(30% 15% ) 15(克) 所以需要“

3、 换掉”30%的溶液(即“换上”15%的溶 液) 100 (3015 )200(克)由此可知,需要 15% 的溶液 200 克。需要 30%的溶液 600 200400(克)答:需要 15%的糖水溶液 200 克,需要 30% 的糖水 400 克。 例 3 甲容器有浓度为 12% 的盐水 500 克,乙容器有 500 克水。 把甲中盐水的一半倒入乙中,混合后再把乙中现有盐水的一 半倒入甲中,混合后又把甲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乙中,使甲 乙两容器中的盐水同样多。求最后乙中盐水的百分比浓度。 解 由条件知,倒了三次后,甲乙两容器中溶液重量相等, 各为 500 克,因此,只要算出乙容器中最后的含盐量,便

4、会 知所求的浓度。下面列表推算:由以上推算可知,乙容器中最后盐水的百分比浓度为 24500 4.8%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 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 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 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 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第2页/共4页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 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 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 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

5、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 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 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 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 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 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 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 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 ,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 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

6、生活 ,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 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 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 以积累 40 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 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答:乙容器中最后 的百分比浓度是 4.8%。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第3页/共4页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 “教习” 一称。其实“ 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 “教授”和“学 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 “ 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 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 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院长、西席、讲席 ”等。第4页/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