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1 芣苢》课时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0955976 上传时间:2021-06-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1 芣苢》课时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1 芣苢》课时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1 芣苢》课时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1 芣苢》课时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1 芣苢》课时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1 芣苢》课时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6.1 芣苢》课时同步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6.1 芣苢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练习A、 芣苢B、 暴发C、 恶梦D、 真谛凌历襭之薄言捋之囫囵吞枣偏坦扼腕莫衷一是责无旁贷急不暇择雕梁画栋没精打采山清水秀【答案】D【解析】A 凌厉 B 偏袒扼腕 C 噩梦。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 , ?对此,他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 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

2、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由此形成风俗、 风情、风致等。换言之,诗经之“风”,就是指各地区的“风俗习惯”。A 孔子在编集诗经时,如何将一部分诗选入“风”的呢?B 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C 在编集诗经时,孔子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编入“风”呢?D 诗经中的部分诗,是如何被孔子选中并称为“风”的呢?【答案】B【解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 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横线处的句子承上启下,后文的主语是“孔子”, 从主语一致性的原则出发,排除 D 项;从内容上看,本段谈论的是用“风”来称

3、呼部分诗歌的原因,而并非是 诗经中诗歌选择方式或者选择标准的问题,故排除 A 和 C 两项。故此题答案为 B 项。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 _ 。_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 汉以后,并流传至今。1 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2 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3 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 305 首1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 CB D【答案】C【解析】从语段横线后的“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来看,横

4、线处的最后一空应填,据此 排除 A、B 两项;正因为诗经“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 305 首”,才会有诗三百的称谓,故应在 前,据此排除 D 项。故选 C。4.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0 字。本报讯(记者陈菁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接下来, 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在目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 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本届论坛围绕 “诗经研究学术 生活展望 ”主题, 来自大陆和台湾 20

5、 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60 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 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答案】海峡两岸学者厦门共探诗经研究新思路。【解析】这则消息主要内容为:两岸交流在经济合作后重点在文化方面,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日前在厦 门举行,两岸学者对诗经进行深入探讨。由此可提炼事件主体是两岸学者探讨诗经。为使消息明确, 可加入时间、地点、事件内容。5.填空:(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 ,收集了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至春秋中叶(前 11(2)诗经的“六义”指 、 、 , 、 、 ;它与 、 、 、 称“五经”。【答案】(1)诗歌总集 西周初年(2)风 雅 颂

6、赋 比 兴 书礼易春秋【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2合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6.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 音乐感。C程。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E.这是一曲

7、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答案】AD【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 情感的把握。A 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 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D 项,“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错误,“采、有、掇、捋、袺、襭”,在六个动 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7.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答案】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该题考核表现手法。赋:平铺 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

8、: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 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从句式特点可判断诗经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考查读懂诗句内容, 然后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本诗对于采集芣苢这个过程,用了“采”“掇”“袺”三个动词,所以是通过动词的变 换表现采集芣苢的过程。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 述出来。【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

9、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 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 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 “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 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难。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子衿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选自诗经郑风)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

10、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嗣(y)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挑(tio)兮达(t)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 子。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 幽怨。B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 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C 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 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D 全诗不到

11、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 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答案】B【解析】“运用了比喻修辞”错,应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1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答案】(1)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 “子衿”和“子 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2)作用: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 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 设与“

12、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 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解析】先答出特点,再分析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4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选自诗经国风)注 夭夭:形容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归:出嫁。草木茂盛的样子。(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蓁蓁(zhn):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5B“有示了女子婚后

13、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C 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 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D 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 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答案】A【解析】A 项,“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错,应是“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意蕴开篇”。13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 兴旺。全诗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析】先要明确什么是比兴的手法,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