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docx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0957352 上传时间:2021-06-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心中有数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 牢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不可忽略的四点提示1. 标题的作用2. 记叙文的六要素3. 文章的线索4. 文章的记叙顺序_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一、区分两个概念: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关系: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它的主要内容,而且应该进一步理解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所写的人、事、景、物等都属于主要内容,而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要赞扬的精 神、品质,阐明的道理,抒发的情感等,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是“材

2、料”,中心思想是借助材料要表达的“观点”。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做到:简要 完整做不到简要和完整,究其原因,总结有三点:1 缩不短。概括文章大意,讲着讲着接近复述。2 该不该删。概括文章大意时,分不清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 抓不住重点。阅读文章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方法一:“题目扩充”法 方法二:记叙文“六要素”法 方法三:摘录句段法 方法四:重点归纳法 方法五:“段落大意”合并法1 / 7步步为营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_标题标题的作用: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 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

3、线索展开)。3、 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4、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5、 语带双关。6、 具有象征意义。7、 吸引读者兴趣。利用标题概括主要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 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可以借助题目。步骤:读懂题目字面所表达的意思,对题目发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 怎样的一件事?”等;根据课文内容,将问题的答案与文题合理的组织起来,做到语言 通顺,表达完整。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 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4、(包括起因、经过、结果)1.时间:交代事件发生,人物活动的时间。1 时间要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暑假中的一天夜里。2 有的时间有跨度,要把跨度写出来:小时候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 2.地点:交代事件发生,人物活动的环境。是事情发生的主要地点,而不是文中提到的所有地点。3.人物:文章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包括主要和次要的,明写的和暗写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指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对事情发展起最重要作用 的人物,而不一定是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4.事件:从主要人物出发,叙清事件过程。2 / 7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 分析要素的两种方法:1. 由作者一 一列出,直

5、接交代2. 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也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 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六要素概括主要内容: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 基本要素弄清了。一般地讲,时间、地点通常出现在开头第一段;人物则是主要指对文章 起重要作用的主要人物,一般为一两个;事件的起因一般出现在开头部分;结果出现在结 尾部分;中间是经过,包括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概括为: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本文主要记叙(或描写、介绍)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或发生了)一件什 么样的事。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穿

6、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 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写作角度)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贯穿全文,使 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 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线索的形式:1. 时间推移2. 空间变换3. 人物。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 物作为文章的线索。4. 事件。即以中心事件为线索。5. 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一些文章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 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

7、索。记叙顺序记叙文的顺序一般可分为五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最为常见的是: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主要有三种情况:3 / 7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 1.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2. 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3. 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 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主要有三种情况:1. 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2. 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3. 先写事情的结局,再叙述事情的缘由。插叙:

8、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主要有两种情况:1. 插入的内容跟主要情节的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2. 对人物或情况做一些说明介绍,跟中心事件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注:插叙与倒叙的区别:插叙不属于叙事线索,可以插入跟中心事件有关的另一件事 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倒叙属于主要叙事线索,内容 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前后衔接分明。4 / 7实战演练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_例:花边饺里的母爱1 小时候,包饺

9、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 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2 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 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 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 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 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 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3 那些艰苦的岁月,

10、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 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 可以把它唤醒。4 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 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 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 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5 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 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

11、谱。我知道惟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6 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 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 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7 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 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 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8 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 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

12、气呢?” 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5 / 7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 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 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1、简要概述本文主要记叙的两件事情。_ 2、第段中加点词语“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_ 3、结合上下文来看,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_ 4、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1)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第段里加点词语“花招”的理解。_ (2)将第段中“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

13、生趣”改成“饺子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好不好?为什么?_ 5、根据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1)第段里,我和弟弟“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看见这一幕的妈妈心里 会这样想:_ (2)第段里,“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我”会这样想:_ 1、第一件事:小时候妈妈借捏花边让“我”和弟弟吃肉馅饺子;第二件事:长大后“我”用类似的方法让妈妈吃糖馅饺子。(4 分)2、 那些艰苦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2 分)3、 承上启下(或过渡)。(2 分)4、 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1)此处的“花招”不含贬义,是指“我”瞒着母亲,在糖饺上做了记号的巧妙方法。 (2 分) (2)不好,原句中的“如一尾尾小银鱼”使用子比喻,既写出了锅中饺子的形 态,又表现了场面的欢快,显得生动、形象、有趣。(2 分,不回答理由的不给分)5、(1)示例:两个小调皮,还不知道我故意包花边饺子让你们吃得这样开心,只要 你们开心,比什么都好。(2 分)(2)示例:我用您当年的办法让您吃到了糖馅饺子,您 能一直开心快乐下去,是做儿子最大的心愿。(2 分)6 / 7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6、(答案略。必须按题目要求,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母爱或父爱方可给分)。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