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0968932 上传时间:2021-06-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生:(齐答)一模一样。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生:(齐答)知音。【“知音”涵义的解读,至此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师:就

2、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师:一句伯牙,生:一句子期!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生:一个听!师:一个倾诉生:一个回应!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不能忘言,更应辨言、悟言、得言。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精诚默契於苍穹

3、”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吗?】三、破琴绝弦祭知音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逐字显示)子期死,生:(朗读)生:(朗读,一字一顿)生:(朗读,缓慢,有悲戚)师:(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生:(齐答)没有!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生:(齐答)没有!师:

4、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生:(齐答)没有!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生:(齐读此句)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生:(再次齐读)【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教学形式又何尝不是教学内容的更高表现呢?擦去“志”、擦去“念”、擦去“心”,终至于擦去“知音”,简单重复的教学形式的背后,却透出一种锥心的痛、破碎的美、穿越灵魂的巨大的孤独。】四、千古传唱怀知音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地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

5、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出示)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

6、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一齐读!生:(齐读全

7、文)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生:(集体激情背诵)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齐答)知音。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齐答)知音!【此课教学至第三环节结束,也未尝不可。没有想到,后面又峰回路转、一转再转,转出另一番新的气象来。一转在“文化传承”,利用教材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巧妙地将熟读成诵揉入其间,

8、让我们深深地沉浸于“斯人虽逝,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再转在“知音启示”,擦去“知音”的幻灭感与重书“知音”的拯救感,形成一种巨大的生命张力,伤感是有的,孤独也在所难免,但绝望深处的迸发正是希望的所在。冷冷清清也罢,凄凄惨惨也罢,对“知音”的寻寻觅觅将是生命永恒的吟唱。】板书:伯牙绝弦志知音念心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而不失容.”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个技艺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石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仍旧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石的绝技和郢人的胆量,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人石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石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