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十四五”以来,县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制度环境加快改善,为“十五五”时期全县服务业跨越、融合、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发展基础L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贡献明显增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逐步推进,县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对推进县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吸纳劳动力就业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服务业增加值稳中有进,总量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4.88亿元,是2015年的1.72倍,提升幅度在市九个县市区中位列第4名。二是服务业对全县经济社
2、会贡献明显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由2015年的49.4%提升至2025年的54.7%;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达6.85%,2025年实现税收12.5亿元,占全部税收(31.6亿元)的39.6%o三是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持续增强,2025年服务业从业11.76万人,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4.6%。2 .重点领域平稳增长,新兴领域加速成长。“十四五”期间,县立足于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及产业基础,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全县“三二一”产业结构更加巩固,“服务”引领经济增长局面基本形成。传统服务业不断转型升级。商贸服务业稳步增长。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98.01亿元增加到
3、2025年的129.92亿元,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16.50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0.58亿元。贸易消费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强。县自营进出口从2015的7.07亿美元(约44.03亿元)到2025年的58.41亿元,其中自营出口55.84亿元,以橡塑、生物医药、汽车用品、产业用布及机电用品为主,进口2.58亿元。快递行业发展前景巨大。2025年,全县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84亿元,收发快递总件数7194.35万件,比2019年增长24.0%。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大琼台核心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大瀑布景区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北部旅游休闲集聚区、西部农旅休闲集聚区
4、和合小镇、寒山小镇、云端唐诗小镇、桃源小镇等平台有条不紊地推进,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逐步呈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行者1760.30万人次,是2015年的1.44倍,年均增长为7.6%;旅游总收入为192.31亿元,是2015年的1.56倍,年均增幅达9.33%。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期间,积极培育本地实力开发商并引导外地较大型的知名开发商入驻。2025年房地产开发实现投资额63.85亿元,是2015年的2.66倍,年均增速22.48%;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16年的38.47万平方米增长到2025年的61.21万平方米,是2016年的1.59倍,年均增速13.3
5、6%o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随着网络科技和“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县抢占时代机遇,电商行业快速发展。2025年,全县实现网络零售额333.77亿元,居市第一。农村电商发展成效明显,涌现了5个淘宝镇、58个淘宝村,在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提升乡村品质消费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势强劲。“十四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均实现了较快增长,2025年末增加值达19.14亿元,是2015年的1.76倍,年均增速7.65%,占服务业比重为11.61%o金融业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99亿元,是2015
6、年的1.55倍,年均增速9.09%,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2.73%o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98.97亿元,是2015年的1.75倍,年均增速11.8%,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527.77亿元,是2015年的2.01倍,年均增速15.0%o物流产业链不断完善,区域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发展初具雏形。全县营运性公路货运量从2015年的440万吨增长到2025年的605万吨。一批有特色、初具规模的物流龙头企业如银轮物流、华辰物流等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服务业不断进步。县加快整合全县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全县科技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5家,其中爱
7、合伙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圆圆电子星创天地为国家级星创天地、魔方空间为省级众创空间,苗圃工场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红石梁创业园被认定为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 .重点项目不断推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十四五”期间,以“5523”工程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共有14个项目入选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库,争取到省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带动示范效应初步显现。县始丰溪文化休闲项目、赭溪文化创意中心项目、创新中心项目、石梁云端唐诗小镇、农商银行大楼等项目均有条不紊推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县以提高平台集约化水平和产出能力为重点,推进服务业平台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积极推
8、动-路桥山海协作文化产业园、坦头时尚车品小镇、北部旅游休闲集聚区、西部农旅休闲集聚区、和合小镇、寒山小镇、云端唐诗小镇、桃源小镇等平台建设完善。4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县以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建设为契机,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全省首批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中心在挂牌成立,与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建立科学发展研究实践基地,设立11家研究所。因势利导出台扶持政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多措并举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先后制定出台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天政发2013)25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加
9、快服务业发展若干补充意见的通知(天政办发201549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天政办发201687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电子商务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天政办发201618号)、县人才新政三十三条(天县委发(2017)83号)、县“10+N”便利化行动方案2.0版(天经发联办20262号)等关于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人才培育、营商环境等促进政策,为全县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同时,专门成立了全县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跟踪问效、督查考评、动态培育机制,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服务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10、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二)主要问题“十四五”期间县服务业获得较大发展,但与其它城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 .服务业总量和比重亟需提高。由于起点低、城镇化缓慢、城市规模小等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2025年县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9%,低于全省(4.1%)1.2个百分点,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4.7%,虽然占比较2015年(49.4%)提高了5.3个百分点,但整体发展实力仍处于市中下游。服务业区域发展实力不平衡,整体呈现中心城区较高、中心镇次之、一般乡镇偏低的空间格局。2 .服务业结构不优。县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2025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
11、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6%,而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虽快,但总量规模不大,占比偏低,增加值比重不到15%,对社会生产的经济贡献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从投资结构上看,实体产业投入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等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超过70%,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投资比重呈递减趋势。服务业结构不优,致使县服务业整体效益不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3 .服务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从总体上说,县服务业市场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小企业多、个体户多、分支机构多,个体户转企业少、规模以上企业少、大型服务业企业少。根据第四次经
12、济普查统计,全县服务业经营者共有31720户,其中75%都是个体经营户,缺少足够的发展后劲。服务业龙头企业较为缺乏,现有企业在服务内容、经营方式和服务手段上整体落后,缺乏有规模、有实力、有能够辐射省内和国内市场的龙头企业,省服务业百强企业空白。4 .空间布局有待优化,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服务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中心城区核心地位不够突出,服务业集聚和引领作用不强,生活性商业中心覆盖率不高。专业市场行业涵盖不全,目前有县金恒德中国汽车用品城和白鹤国际袜业城两个较大规模的专业市场。由于土地空间的紧缺,现代物流集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县域内尚未形成成熟的物流集聚园区,各物流企业呈零散分布的状态
13、未做到整合统一。城乡共同配送体系不完善,普遍存在配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配送质量低等问题。5 .产业服务水平不高,支撑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有待完善。服务业专业人才储备结构有待完善,现有服务业从业人员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而研发设计、文创服务、资本运营等高端人才相对欠缺,高层次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领军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2019年全县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占44.12%,但教育医疗人员高层次人才占据半壁江山,且高级工程师占比仅为5.58%,其他服务业行业高层次人才稀缺。服务业个别领域尚存在部门、行业垄断,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引领指导和监管作用尚未充分体现。知识产权保护、征信体系
14、标准认证体系、统计监测体系等方面建设相对滞后,针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相关配套措施亟需进一步跟进。(三)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起步阶段,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以来的第一个战略规划期,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迎来新的阶段,发展型消费、服务型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面对全球疫情大流行、经济衰退大变局、经贸摩擦大趋势,县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1 .趋势研判。服务业融合化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表明,进入工业
15、化后期发展阶段,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将成为产业融合的主要特征。此外,随着服务业发展的多样化,服务业内部各种业态的融合也成为一种趋势,如文旅融合、文创融合、养老休闲融合等。服务业数智化趋势。全球化、网络化的新经济环境下,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将进一步加速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使产业边界日渐模糊,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比如,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与生活性服务业的结合应用,挖掘用户需求,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类,扩大服务的可及性、便利度、舒适度,增强服务消费体验性,提高消费者的满
16、意度和获得感;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经济”串联起生产、服务、物流、支付各个环节,形成“互联网+”等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服务业数智化水平提升,将突破传统服务业发展瓶颈,将大力减少优化商业链条上的中间环节和运营成本,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创新升级,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服务业全球化趋势。服务业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鲜明特征。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投资热点,制造业跨国布局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化发展,并带动全球服务投资贸易快速增长,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比已超过20%O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和结构优化,成为国际贸易的新生力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贸易第二大国。“十四五”期间,我
17、国服务贸易平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服务业跃居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大领域,近年基本稳定在60%以上,对服务业发展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十五五”时期,在继续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深入、数字贸易快速发展等背景下,服务投资、金融、物流等开放半径将进一步扩大,促进服务业领域全球化发展迈向新阶段,同时制造业跨国布局也将加快带动生产性服务全球化发展,推动全球服务投资贸易迅速增长。服务业品质化趋势。随着国民经济增长,我国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与人民群众生活福祉密切相关的部分服务供给质量仍然存在短板。“十五五”
18、时期,我国将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服务的向往从追求品质转变,对绿色、安全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增强高品质服务业对改善民生的保障能力,大力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化服务的供给结构,推动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创建强势的服务品牌将成为服务型企业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形成差别化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2 .发展机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市场新机遇。随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延伸、生活服务业向精细化转变。“十五五”期间,依托制造业优势,进一步推动产
19、业链向着中高端不断延伸,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将得到大大提升。而生活性服务业方面,消费升级促进服务业业态进一步细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品牌逐步构建,以文化、健康养老、旅游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业态得以不断创新,实现向高品质转变。新一轮技术革命与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加速对现代服务业全面渗透,引发服务业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等深刻改革,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消费模式蓬勃兴起,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零售等新兴服务业业态如雨后春笋,呈爆发增长态势。数字经
20、济发展成效突出,2025年省率先将“新服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制定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传统零售数字化、夜间经济数字化,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服务业发展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赋能潜力可观,将有力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十五五”期间,县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数字化为服务业带来提升,改变传统流量式的单一平台,提高商家在特定区域的服务能力。新时代新阶段供需两端新需求。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服务业的基础支撑。“十五五”期间,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
21、合和互促互动,向服务型制造和柔性制造转型将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大量需求。与此同时,“十五五”期间长三角和城镇化率仍将稳步提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将更加突出,特别是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快速转型,将带动教育、医疗、商贸流通业、医疗服务、养老服务、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快区域融合发展。新时代迎来新机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为长三角地区共生共享、互联互通,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并将为长三角地区的居民生活带来全新发展红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将加快整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在设施全网络、产业全链条、审批全窗口、环卫全流域、民生全卡通等方面加快突破,将积
22、极促进县与长三角区域内城市的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便捷流通,为县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县地处四大都市区的辐射区域,能够全方位参与四大都市区的功能协作,在旅游休闲、人才引进、创新发展、产业联动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县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等战略性产业带来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撑。杭台铁路的建成将使融入杭州1小时、上海2小时经济圈,使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但“虹吸效应”也在不断加大。可以更加充分利用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和产业优势,对接和呼应四大都市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参与长三角分工与合作,实现错位发展,为长三角、四大都市区提供旅游观光、文化休闲、商务度
23、假、养生养老等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带来新机遇。省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四大战略定位”,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创新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创建一批试点区域和企业,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深入实施“品字标”拓面提质行动。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加强社区商业、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加快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新零售,拓展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增加高品质商
24、品和服务供给,打响“浙里来消费”品牌,建设新型消费中心,争创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省积极发布了系列促进全省26县重要发展意见,鼓励26县充分发挥林业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把山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立足生态优势实施全域旅游品牌创建工程,通过“微改造”提质升级旅游服务;推进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生物科技产业中的融合应用,促进山区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宏观政策环境为服务业发展保驾护航。2019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发布了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产业20191602号)及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等
25、文件,突出说明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十五五”期间,县要突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改善民生的保障作用,大力补齐服务消费短板,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化服务的供给结构;突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动作用,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服务业各领域的落地生根,带动服务方式革新和服务内涵提升;突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增强服务业从业能力将起到明显促进作用。省发布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5)49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推动批发零售业改造提升行动方案(20182022
26、年)的通知(浙政发201826号)等多个文件,围绕四大建设、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等重大举措,依托省在港口、新型贸易、民营企业、专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推进消费强省、电商强省、流通强省打造,将商贸流通业改造升级作为建设强省战略的重要着力点。省发改委关于印发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浙发改服务2019)299号),将重点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数字贸易等一批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行业,培育创意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应积极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以产业集群、重点产业平台为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形成优
27、势互补、功能错位协同、特色优势明显的空间格局。表1“十四五”指标完成度分析表能标类别非标名称单位2015年十四五”目标2025年实现值实现目标情况总量规模服务业增加值亿元96150164.88法到预期目标股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49.45554.7低于目标值0.3个百分点股务业从业人员占比%33.74044.6达到预期目标质量效人均服万元/1.62.52.74法到预益务业增加值人期目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2.7514.314.02沫达到预期目标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10%以上6.85低于目标值2.88个百分点纯构调整旅游总收入化元119300192.31低于目标值107.69亿元t会消亿
28、元98150129.92低于目费品零售总额标值20.08亿元全县网上零售交易额化元104.89300333.77达到预期目标、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创新引领、突出重点、融合协同、集聚发展”的原则,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发展思路,以双循环战略为引导,全面推进数字
29、化改革,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主线,持续创新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县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加速推进新兴服务业发展,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建设立足、面向长三角、融入国际国内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建设现代化和合之城的支撑作用。(二)规划原则1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抢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发挥“服务+制造”组合效
30、应,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2 .坚持市场主导、高端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服务业迈向高端化,以“标准化+”促进服务业质量提升,打造“服务”品牌。3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加强开放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构建“服务”开放发展新格局。4 .坚持产城融合、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协同推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融合,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
31、间,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服务配套,统筹规划建设教育、医疗、文体、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品质生活之城。5 .坚持重点突破、特色发展。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形成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通过招引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多业融合、特色鲜明、集聚集约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实现全县服务业的发展升级。(三)发展定位立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大背景,依托于省“两山”理论及“四大”战略,从县“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县域生态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全力聚焦绿色发展、高
32、质量发展,聚力打造“三地”,实现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高地。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方针,立足优越的山水文化和宗教文化基础,拥抱大众旅游时代,抓实抓好景区大建设、大开发,以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平台为载体,落实数字文旅创新发展区建设,推动旅游开发与研学、体育、农业、工业、服务业、商贸业深度融合,深挖“和合文化”“霞客文化”“唐诗文化”资源,开发多层次、多类型旅游产品,做强养心养生文章,做大文旅融合平台,串联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圣地。长三角康养圣地。立足于县优越的山水
33、景观资源和气候条件、底蕴深厚的佛道养生文化和和合文化,做强做大文化养生产业和运动度假休闲产业,打造健康城市;基于特色中医药、健康农产品、生物医药等大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将打造成为集特色康疗、文化养生、健康度假、智慧医疗等于一体的长三角康养圣地。省县域数字贸易高地。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围绕大车配、特色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促进电子商务多领域应用,通过整合各类线上、线下丰富的产业资源和物流配套体系,创新发展电商新模式、拓展电商新服务,打造县域数字贸易发展引领区。(四)发展目标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按照质
34、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要求,突出扩内需,畅通双循环,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立足县现有基础、把握“十五五”期间国际国内服务业发展环境和趋势,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做大做强大文化旅游和大健康服务,提升发展商贸服务、公共服务、房地产,拓宽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培育发展体育赛事经济、文创经济、数字经济新兴增长点,构建县服务业“2343”产业体系,并通过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影响度、创新水平、发展格局、企业主体等发展目标充分体现县“十五五”期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产业规模加速增长。服务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到203
35、0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5%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发展,形成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逐步走向精细化和品牌化。文化旅游业、大健康服务业等特色产业的总体规模和竞争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到2030年,旅游业、大健康服务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稳定在14%左右,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60%的传统服务业完成改造提升。全县基本形成“2343”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传统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规
36、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地位不断加强,形成文化旅游、大健康服务、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产业影响持续加强。服务业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形成五类服务业优势产业和品牌项目,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区、科技创新集聚区、电子商务集聚区、文化创意集聚区和旅游休闲集聚区等服务业示范区。到2030年,全县服务业税收达到23亿元,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47%左右。创新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渗透融合,积极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模式,构建数字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到2030年,服务业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
37、态、新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达到425亿元,全县争创电子商务强村76个。服务业中高端从业人员占比达50%O企业主体逐步壮大。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规模企业,力争每年新增限额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家,培育一批服务业上市企业,争创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以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市场、技术、资源、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循环,打造全域旅游、康养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流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阵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市场环境和准入标准基本建立,服务业要素市场、税费政策
38、管理办法和体制机制继续完善。服务业外资利用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服务业双向开放水平提升。到2030年,全县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5.73亿元。表2县“十五五”服务业主要发展指标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5年基数2030年目标总量规模1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64.8825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29.92190质量效益3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4.7554服务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43.1147重点行业发展相关指标5服务业税收亿元15.23236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58.4175.737限额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家591498金融业增加值亿元18.8629.459交亿
39、8.9610.28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元10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333.7742511电子商务强村个587612旅游总收入亿元192.31338三、重点任务(一)依托资源禀赋,做大做强特色服务业1 .文化旅游业。构筑全域旅游绿色发展大格局。大力实施全域化、国际化、智慧化、数字化、品质化战略,高举绿色发展旗帜,深度挖掘县优势生态资源,贯彻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开发、绿色运营、绿色消费思想,打造“后疫情时代”全域旅游3.O版,积极创建诗画引领区,形成城乡旅游一体化绿色发展格局。坚持以文促旅,以和合文化和佛道文化为根基,以唐诗之路为主线,串联文化底蕴和秀美生态,进一步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
40、融合,扩大文旅投资、促进文化资源转化、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抓住十大名山公园、诗路文化带和佛道名山旅游带建设机遇,重点发展“仙养、参佛、习茶、悟道、崇文、乐游”六大旅游产品主题,有机串联县域范围内古城、大琼台景区、国清景区、石梁景区、华顶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寒山湖、九遮山、紫凝山等景点景区,构筑“一心、两廊、三区、四镇”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发扬儒释道、和合、寒山等文化资源,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区、省级文旅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西部做精、北部做深、东部做靓、南部做优”的思路,整合优质乡村旅游资源、挖掘
41、乡村文化特质,借美丽乡村建设东风,以“家”品质服务为依托,创建一批历史古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花果特色村、文创特色村,打造乡村旅游美丽经济带。更新发展理念,打造“全群体、全时空、全链条”的文化旅游体系,从“休闲环境”建设向“休闲氛围”营造转变,从“服务游客”向“服务全民”转变,通过全域化、国际化、智慧化引导,结合数字化营销模式,最终实现旅游品质化提升,建成全域休闲度假型城市。专栏3-1“一心、两廊、三区、四镇”的全域旅游大格局一心:聚焦山核心景区和中心城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有机串联县域国清、赤城、大琼台、山大瀑布等北部文化旅游核心景群,扩展到老城区、赭溪,做强山佛道文化旅游、山水观光
42、夜间旅游、休闲度假等产品,谋划山景区提升改造二期工程,诗路文化“一心三苑”建设,佛国仙山历史遗迹重光、北部山区生态保护和古道修复。结合第二抽水蓄能电站开建,同步谋划苍山顶旅游开发大项目,将山打造成为世界级景区,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极。两廊:两条廊道串珠成链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一是西线始丰溪生态休闲慢生活廊道,以始丰溪为纽带,串联张思古村、安科民俗村、街头古街、龙溪寒岩等特色村落和景区,有机联系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是北线寻佛问道文化康养旅游廊道,遵循徐霞客三次游历的路线,加强霞客古道保护和修复,有机串联华顶、石梁、国清、赤城、万年寺等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勾勒一条遍布历代诗人足迹和名篇的古
43、韵廊道。三区:一是北部文旅休闲度假区。包括石梁华顶景区、国赤景区、琼台桐柏景区、龙穿峡万年寺景区、和合小镇、塔后片区等区域。通过构建风景旅游区、休闲度假区、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区、休闲农业旅游区、旅游小镇、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发展平台,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名山福地、养生胜地。二是西部农旅休闲集聚区。覆盖街头镇、平桥镇、三州乡、龙溪乡、雷锋乡等农业优势乡镇。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美丽乡村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乡村精品民宿和田园游乐、农事休闲体验、特色农业节庆等活动,打造成乡村旅游、旅居生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旅休闲集聚区。三是东部工旅融合发展区。依托东部地区工业
44、产业,结合旅游发展,打造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协同旅游业统筹发展的区域。构建特色工业旅游体验园区、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物流集散中心,举办特色工业、旅游相关的节庆活动,大力推进淘宝小镇的建设。积极推进泳溪乡借势发展,依托东向与宁海浙东大峡谷邻近的地缘及交通优势,推进与宁海的旅游线路衔接;西北向推进与山景区的线路连接和景区融合;南向推进与工业三镇的功能互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等旅游产业。四镇:建设和合小镇、云端唐诗小镇、寒山小镇、桃源小镇。和合小镇突出旅游休闲集聚、和合文化传承等功能。寒山文旅小镇展示寒山隐逸文化,是农旅集聚区的重点区块。云端唐诗小镇发挥山北部游客分中心功能,挖掘冬夏两季旅游潜力,推动佛道文
45、化之旅,全面带动周边景区和乡村协同发展。桃源小镇体现桃源遇仙文化、吴越文化,借力山海协作产业园平台,发展禅修康养度假旅游。加快推动大平台大项目建设。紧随大健康和大众休闲旅游时代步伐,以文旅商融合发展为抓手,丰富全要素旅游业态,拉长文旅产业链。积极推动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建设,提升山国家级宗教名山,做精做美西线始丰溪生态休闲慢生活廊道、北线寻佛问道文化康养旅游廊道两条文旅融合特色廊道,重点建设方山恐龙综合体、人文水脉始丰溪文旅融合项目、山文化博物馆项目三大“十五五”标志性项目。高质量推进全域旅游,重点围绕“十个地”,以“十个一批”为抓手,开发高端文宿、主题乐园、特色小镇、禅修养生、温泉疗养、乡村康
46、养等度假型、养生型旅游新业态新产品,谋划落地康养中心。发展夜间经济,推出夜游始丰湖、夜游山、文旅夜市等休闲业态,打造夜间旅游网红产品。深度开发诗路研学游,组织多条研学路线,探索“线上研学”新模式。依托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提升建设寒山多彩田园、和合研学营地等一批研学基地。专栏3-2“十个一批”建设(1)建设一批主题文旅文化小镇:山和合小镇、云端唐诗小镇、寒山小镇、桃源小镇、霞客小镇、易筋经康养旅游小镇等。(2)开发一批主题文化景区:石梁景区、赤城山景区、大琼台景区、国清景区、佛陇景区、桃源景区、寒明岩景区、赭溪古城历史街区等。(3)建设一批主题文化酒店:开元酒店、雷迪森酒店、华美达酒店
47、汉唐风温泉山庄、庐境酒店、归宗禅谷主题酒店、法华龙山文化旅游酒店、六善道文化酒店、日本星野酒店、济公动漫酒店、电影主题酒店等。(4)建设一批主题文旅文化民宿:“悟道”养心谷主题文宿、“寒山居”民宿、“舍不得”民宿、“风来半山”民宿、“十大山居”民宿、“云边村宿”、“知青”主题民宿、“观云”唐诗民宿等。(5)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和合公园、落雁公园、霞客公园、寒岩公园、莲台公园、始丰湖公园、百里和合唐诗廊等。(6)扶持一批主题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唐诗之路博物馆、和合人间文化园、山民俗博物馆、一根藤艺术馆、县非遗中心、茶之路体验馆、迪澜美术馆等。(7)开发一批文创旅游纪念品:唐诗文化纪念品、佛道文化纪念品、山文化旅游纪念品、一根藤传统工艺品、和合婚庆文化衍生产品、古风手工纪念品、景区特色纪念品等。(8)制作一批主题文化美食:山素食、宋红酒、济公家酿、“恩典”黄酒、“立钻”牌铁皮枫斗、石斛宴、石梁笋茄、乌药黄精颗粒、乌药精茶、三合油泡、屯桥千张、九大碗、饺饼筒等地方特色美食。(9)建设一批主题文化文旅厕所:唐诗文化厕所、和合文化厕所、霞客文化厕所、刘阮遇仙文化厕所等。(IO)创作一批主题文艺作品:文旅丛书山唐诗总集、歌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