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畅通流通体系和强化现代产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保障。加快现代物流发展,对于推动我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市物流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进一步促进我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背景(一)“十四五”成效1 .物流通道建设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建成了台金高速东延市区连接线、104国道民建至北洋连接线公路工程、104国道长塘交叉口整治工程、S325(82省道)延伸线北洋至宁溪段公路工程
2、甬台温高速公路连接线院桥至路桥公路改建工程、宁大公路宁溪镇区段改造工程、院桥至沙埠公路改造工程院桥段等项目。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了“四纵四横”布局,整个“十四五”期间新增一级公路40公里,全区普通国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100%,全区一级公路比例达到8.93%0至2025年底,公路总里程达到1284.2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29.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国道37公里,省道29公里,县道367.4公里,乡道156.2公里,村道684.4公里,专用公路10.2公里。2 .运输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区高速公路出行较为方便,能利用国家高速公路的贯通性前往国内各城市。省内高速公路出行便利,可达性较强,5小
3、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基本覆盖全省各地市。与区紧密相关的高速互通节点是互通、南互通和沿江互通(临海),承担着主要的对外货运交通,占全市的69.3%,中心城区实现了30分钟上高速公路。全区的11个乡镇(街道除外)中,已通达高等级公路(二级以上)的7个,通达率63.6%,区已实现“村村通客车”。对外交通量总量为129803pcu/日(PCu:标准车当量数),货车交通量为53368PCU/日,占比总对外交通量的41.12%o其中,往路桥方向的交通量占25.22%,往临海方向的交通量占24.15%,往西方向的交通量占21.46%,往椒江方向的交通量占29.17%03 .货运运输规模逐步扩大。区货运方式仍是以
4、公路和水路运输为主,铁路货运由于甬台温铁路客运需求量大及金台铁路刚投运的原因货运量极少。各种运输方式单打独斗的格局未能根本上改变,多式联运处于构建起步期。多式联运。金台铁路的建成,打通了西向铁路运输通道,为公铁水多式联运奠定基础。2018年,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被批准为“全国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成为促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多式联运发展的实施载体。随着金台铁路的建成,区将通过公路与其沿线的货运站相接,逐步推进公铁水式联运。2025年,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01.63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运输52.47亿吨公里,水路运输49.16亿吨公里;全年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203万吨。货运供给方面
5、公路和水运处于双足鼎立的发展现状,但公路货运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水路货运逐渐下降。4.物流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物流中心建设初见成效。随着卫东物流中心、传化洲锂公路港物流中心、亚东物流码头、夏邦物流中心等物流中心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同时澄江工业区、新前工业区、智能模具小镇、港区以及金台铁路的建成通车,使得区物流运输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中心物流园区、院沙高物流园区以及江口危化品运输车辆停车场均处于规划建设状态,为我区下阶段物流设施建设奠定基础。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更加完善。物流企业经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
6、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国际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二)存在问题区现有物流企业343家,经过多年发展,区的物流业从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逐步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但是,总体来说,区物流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低、小、散”现象普遍存在。主要问题表现在:1 .物流业态传统,整体竞争力差。由于受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和物流专业人员缺乏等因素影响,区物流业仍处于低水平、粗放型阶段。物流企业多数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货运代理等低层次服务,而增值空间较大的包装、流通加工、供应链集成服务、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的物流业务较少,无法
7、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园区型和基地型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低,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整体竞争力差。2 .多式联运体系结构不合理。虽然金台铁路的建成通车,对物流向西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但区公、水、铁等多式联运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区货物运输主要分散于公路、港口、铁路、空港(路桥机场)物流,但受区位、地形及其他因素影响,现有公路网络不够完善,整体路网技术等级低,通行能力不足,货运场站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甬台温铁路、金台铁路货运班次受限;港口物流发展缓慢,与头门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便捷性较差,大部分集装箱“弃水走陆”,从宁波、上海等地出港;路桥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场地小,配套设施不健全,直达航
8、班少,运力不足;各物流基础设施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3 .物流产业亟待提质。全区物流行业发展长期与经济发展不成正比,现代化、规模化物流企业较少,中小物流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中小物流企业也多数是由个体经营发展而来,物流业务相对单一,主要以运输为主,专业正规物流、转运分包物流、集散综合物流、出口外贸物流等均未得到快速发展,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园区。另外,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区物流产业发展。4 .物流企业信息化程
9、度有待提高。物流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大多数物流企业仍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落后,不能有效地运用网络和电子技术进行规范化运作。即使有物流信息平台,也没有真正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及车辆管理资源进行业务对接,与现代物流的信息化要求差距很大。5 .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业大部分属于传统装卸、联运企业,人才基础薄弱,人才引进重视程度也不够,高端物流人才匮乏,现有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物流管理培训,缺少现代物流思想与管理方法,影响物流企业的规范化管理。6 .物流仓储用地未得到规划重视。目前,区尚无物流基础设施基础布局规划,近年来,虽然市相关规划对区的物流主要节点
10、布局、功能定位和建设规模进行了规划,但在具体操作中,不少物流园区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脱节,物流场站用地难以得到保障,如高铁新区物流仓储用地现状部分用地已经建设为安置房。7 .现状管控区已经不能适应区城市发展的需求。目前物流管控区主要是二环南路、二环西路、世纪大道以及二环东路围成的闭合区域。考虑城市“东联西扩、中心内聚”的建设方向,随着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现状的物流管控区不适合城市的发展需求。(三)发展形势1.建设“重要窗口”,为我省物流业高质量、高标准发展赋予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殷切希望“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这是党中央对提出的新
11、目标、新定位。现代物流业作为我省“重要窗口”建设的先行领域,肩负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展示新形象的时代使命,也是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方面的重要环节,为我省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亟待充分把握我省在国家战略赋能驱动、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发达、改革创新动能强劲等方面优势,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服务、高效能治理,着力激发新动能、开辟新空间、塑造新优势,在降本增效、改革创新、产业融合、区域协同、现代供应链体系等方面打造一批引领、示范全国的“金名片”,为“重要窗口”建设提供更多标志性物流发展成果。2.长三角一体化和共同富
12、裕示范区要求省际物流协同化发展。区域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血脉,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成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断深入推进,对长三角物流一体化也提出了新要求,亟待我省加快推动长三角跨省际物流设施联通、资源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运作快捷的区域综合物流体系,以区域物流一体化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同时我区需要紧跟长三角一体化及我省物流发展新步伐,推动我区物流业进入新的发展征程。伴随着关于支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印发,赋予了我省重要示范改革任务。
13、为推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带动城乡生产和生活资料需求不断增长,要求我省进一步优化城乡物流资源配置,推动城乡物流网络设施围绕一体衔接优化布局,加快城乡互动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为我省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流保障。3 .甬台温物流协同发展,联动发展湾物流。我省物流业发展将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抓住全球物流市场中心转移契机,构建“大湾区智慧物流环、甬台温物流协同带、义甬舟国际物流通道”空间布局,形成“高端增值、智慧互联、高效便捷”的物流产业体系,构建立足大湾区、引领长三角、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智能物流网络。高水平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的现代交通“五大建设”,建设成国际一
14、流的江海联运综合枢纽港,有利于将港打造成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经停港和喂给港,并随着世界级港口群的特色化分工,依托我市制造业产业链的壮大,逐渐实现成为独立开辟国际航线始发港的目标,成为世界级港口群的重要成员。4 .新科技变革和“碳中和”战略催生物流业转型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技术将成为物流业发展创新和运输结构调整的基础力量,信息化、数字化的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的物流组织模式以及集群化的物流产业分布,将在“十五五”期间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同时伴随着“碳中和”的国际承诺,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亟待通过绿色物流理念和技术改造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
15、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环保与降本增效协调发展。5 .现代产业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对物流供应链重塑提出新要求。区拥有较为完成整的产业体系和规模较大的制造业集群,在全市甚至省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不断提升。物流是提升产业运行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的保障环节。现代产业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将推动生产物流和城乡消费物流服务体系重构,推动供应链管理、精益物流以及快递快运、即时物流、冷链物流等细分领域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物流在供应链竞争优势上的关键作用,深化与实体经济链条的高效协同,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安全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供应
16、链,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二、物流需求预测为确定区物流业发展目标、分析发展趋势,同时为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提供定量依据,从货运量、工业增加值及GDP等方面,以近八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区物流发展规模进行目标年预测。6 2-1区历年货运量及相关指标一览表年份货运量(万吨)GDP(亿元)常住人口(万人)货车保有量(辆)工业增加值(亿元)费窗元20133066308.1828210143.7420142879335.6527421155.0720153013353.8364.125281156.7220163447391.7364.826763174.502017413
17、1453.9266.029007204.6520184164505.9466.330959233.3020194418545.9166.321900241.9320254231557.3870.7229.12数据来源:市统计年鉴(2010-2025)表2-2目标年区货运总量以及相关指标预测年限GDP(亿元)货车保有量(辆)工业增加值(亿元)总货运量(万吨)2030932.5142322438728520351518.274911178413098表2-3未来年物流通道货运量预测一览表道路名称日均货运量(吨)道路名称日均货运量(吨)沈海高速73143S8229864台金高速28162二环西路12
18、573G10423609院匕Jd道大33974九澄大道21503院路线7873682省道复线76829黄椒路41226工业大道15648新澄大道17366院店线11461印山路10178预测结果分析根据预测结果,未来年随着区物流业规模不断增长,货运总量进一步增大,对物流运力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预计至2030年货运总量将达到7288万吨。随着金台铁路的开通运营及港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铁路及水运货运量将同步增长。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起忠
19、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责任担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着力提升枢纽网络服务能级,着力提升物流数智化、绿色化,着力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原则L服务产业、支撑引领。立足服务产业经济新发展格局,着力优化物流功能和空间布局,引领物流核心区、重点物流枢纽、冷链物流、乡村物流、城乡配送高质量均衡发展。2
20、 .畅通堵点、提质增效。围绕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发力破解堵点难点问题,加快发展多式联运,畅通干线运输物流大通道、激活支线末端配送小循环,支撑引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升物流服务经济效益和效率。3 .绿色集约、安全稳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物流体系,支持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军民融合、平战结合的应急物流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4 .数字赋能、创新变革。以数字技术为引领,加快物流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发力智慧物流新基建,激发产业新动能。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物流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规模化、数字化。(三)发展目标将区建设成为物流节点完备、物流网络建
21、设完全、多式联运发展成效显著、物流辐射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区要大力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培养物流人才,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综合性物流企业,努力把区建成为市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至2030年,依托区位优势与产业特色,借助于公路、铁路、港口、航空货运等运输方式,基本形成物流设施布局更完善、服务水平更高效、创新动能更强劲、安全绿色更凸显、营商环境更优质的市西部物流枢纽。1 .有效整合多式联运,发挥区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强区物流业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及港口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高效、便捷、绿色的物流通道,
22、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运输枢纽(场站)有机匹配,运输综合效能高,运输成本合理,内外货流顺畅的物流通道体系。借助物流大通道的建成,发挥区作为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陆路对外交通枢纽作用。2 .合理布局物流通道,建立高效的物流通道系统。主要物流节点布局初步形成综合物流园区一专业物流中心一配送场站一社区与乡村服务站物流终端模式的四层次物流服务体系,综合考虑物流节点之间运输所占权重,结合物流发展需求预测,规划合理的物流通道,缩短货物到达枢纽场站(铁路站场、空港和港口)时间,实现与主要经济区货运的快速联系。依托金台铁路、甬台温铁路、台金高速、甬台温高速共同交汇的枢纽节点,聚焦澄江区块,构建辐射路桥、椒江、
23、临海等市区的物流集聚区块,服务市区商贸物流、电商创业、电商仓储、冷链物流。3 .强化信息平台融合,发展智慧物流。以物流信息化推动运输方式间无缝衔接和多式联运物流运作模式的顺利开展。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物流装备自动化水平,对区物流运作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处理,从而拉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4 .推动绿色物流通道建设,打造生态物流系统。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城市货运需求、提高城市货运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货运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及道路交通事故,促进城市物流业发展、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减少货运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减少城市物流对城市景观、生态的负面影响,打造生态物流系统。5 .提高物流整体水平运行效
24、率,推动物流发展。通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更加快速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更加合理的物流场站布局,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物流系统信息化,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提高物流一体化运行水平,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表3-1区物流业“十五五”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名称2025年2030年物流综合实力物流费用占GDP比重14%制造业物流费用占总成本百分比(%)15%3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家)1424邮政业务量(亿元)0.670.9快递业务量(亿件)1.32.4物流设施布局铁路通车里程17.517.5高速铁路里程(公8.78.7里)公路里程(公里)1284.191341.78高速公路里程(公里)21.0126.
25、5农村公路里程(公里)12181251内河航道里程(公里)100.7100.7邮政业务量(亿元)192.1250快递业务量(亿件)8.220综合客运枢纽(个)12综合货运枢纽(个)12重点物流枢纽数(个)23冷链物流基地数(个)01物流服务能力货运量(万吨)4231517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万吨)203220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101.63130铁路班列开行数(列)O1城市建成区智能快递末端收投设施覆盖率60%100%物流创新动能完成国家级示范物流项目建设(个)00物流示范县(市、区)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数(个)01物流园区提质增效试点数(个)12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试点企业数(家)01物流安全
26、绿色港口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控覆盖率100%100%冷链物流全流程追溯系统覆盖率四、空间布局(一)“物通畅、人顺心”的多级物流通道为助力构建山海宜居美城,形成城市外围保护壳,提高城市居民环境,缓解城市内部交通压力,区需构建通道功能、等级明确、“物通畅、人顺心”的物流通道。基于各物流通道的功能及特点,未来城市物流发展的需求,将区物流通道的等级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物流通道。表4-1物流通道等级划分与特点等级道路等级主要服务对象主要联系区域级物流通道以高速公路为主过境物流及进城物流市域及以外区域级物流通道快速路、交通性主干道服务各重要物流场站、工业区、港埠港区、空港、铁路枢纽以及快速进
27、入中心城区周边的物流区外围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联系级物流通道交通性主干道、次干道物流配送中心及社区物流服务站中心城区内的物流配送或特殊货物运输通道1.一级物流通道。一级物流通道是连接区域内各组团及对外的物流快速运输的通道,以运输大宗型生产性资料为主,主要载体是以高速公路为主。区一级物流通道以市区周边高速公路为基础,为物流运输提供快速、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抵达城区周边的重要物流场站或交通枢纽;同时建立起“区城市保护壳”,疏解过境物流交通,缓解城市内部交通压力。区的一级物流通道有沈海高速、院路线、G104西移线。表4-2区一级物流通道近期规划汇总表序号道路名称道路等级功能定位建设状态1院路线级公路区南
28、部东西向物流对外集疏运通道,东接沿海高速路桥互通相连,西与沈海高速南互通相连。现状2沈海高速高速公路区南北向物流对外集疏运通道,联系新前工业区、模具小镇、院桥工业区块及对外物流运输现状3G104西移线级公路G104西移线南接温岭,北接温岭,途径头陀,北洋、沙埠、高桥、院桥等重要城镇,是区西部及沿线城镇的对外集疏运通道。已通车2.二级物流通道。区二级物流通道主要以城市快速路及交通性主干道为主,通过二级物流通道联系市区周边各重要物流场站及重要交通枢纽。表4-3区近期二级物流通道汇总表序号道路名称道路等级建设状态1新澄大道主干路在建2S325省道省道现状3G104国道国道现状4市区连接线快速路在建5
29、S325主干路现状复线6椒黄路主干路现状7二环南路主干路现状(二环南路一松岩路)、规划(松岩路以西)8工业大道主干路现状9园区大道主干路在建10二环南路主干路在建11北院线主干道(规划为快速路)南段在建12二环西路主干路现状13S321省道省道规划14S204省道省道规划3.三级物流通道。三级物流通道是为了保障中心城区内部生活资料、特殊货物运输需求,对部分交通性主干道进行限制时间、载重、车种通行的物流运输通道。在规划布局三级物流通道时,应注重三级物流通道与二级物流通道之间的连续性,尽量避免物流运输通道断头的情况发生。表4-4区近期三级物流通道汇总表序号道路名称道路等级建设状态1二环南路主干路现
30、状(二环西路一内环)2世纪大道主干路现状(二环西路一二环东路)3劳动南路、大桥路主干路现状4二环东路主干路现状(二环南路一黄椒路)5站前大道主干路在建(二)区域协同、分类引导”的物流节点按照“区域协同、分类引导、滚动发展、服务覆盖”的规划布局原则,充分结合物流节点与交通枢纽、城市产业布局之间的紧密关系,按照物流需求类型、规模来布设物流节点。充分利用现状已有物流设施,保障民生物流需求,将物流服务覆盖到城市各个片区,建立一个分工细致、运行高效、服务全面的物流节点体系。根据市综合立体交通规划(2026-2050年)、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五五”规划及区城市空间分布和产业布局,形成合理规模与布局、交通
31、衔接顺畅、服务功能多样化的物流枢纽。区“十五五”期间,将重点建设现代综合物流园、智慧物流园、传化洲锂公路港物流中心二期项目、成辉速运数字快运港,同时对现状物流枢纽进行改扩建,提升服务能力。专栏4-1物流节点布局区:立足模具橡塑、新能源电动车、绿色医化、汽摩配、机械电器、现代食品、工艺美术等多个产业的物流体量,打造西翼物流中心,加快内河航运振兴和港区开发建设,加快建设金台铁路集疏运体系,积极连入义甬舟运输轴。1 .现代综合物流园。项目用地300-500亩,建设区域物流综合园区,结合电商、快递、冷链,打造五位一体的综合园区。2 .智慧物流园。项目总用地200亩,改建为专业化的智能化项目园区及电商创
32、业孵化中心,并同步依托物流网络建设先进的物流信息化平台。打造一个提供标准化物流、物流信息交流、电商云仓储、电商创业孵化服务的综合性项目园区。3 .传化洲锂公路港物流中心二期项目。用地面积10321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67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438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282平方米,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城市分拨中心。4 .成辉速运数字快运港。用地面积500亩,总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引入国内快运前30强企业,项目主要建设大票货运公路港,购置运力500辆车,部署全国网点,年运输规模60万吨。成为长三角最大的快运网络。(三)“客货分离、环境良好”的管控区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
33、2025年)根据7年修订)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及物流通道发展需求,同时考虑到永宁江两岸沿线景观,确定由市区连接线一S321省道一沈海高速一世纪大道一北院线快速路一九澄大道一内环快速路围合区域,管控区面积总计约43k11)20其中环城南路一环城东路一环城北路一世纪大道一环城西路一青年路一环城西路围合的区域为老城区,用地开发强度大,货运通行会对该区域造成极大干扰,因此区禁货区分为老城区内部及老城区以外(市区连接线一S321省道一G104国道一沈海高速一世纪大道一北院线快速路一九澄大道一内环快速路围合区域及环城南路一环城东路一环城北路一世纪大道一环城西路一青年路一环城西路所围合区域所形成的环状区域)两部
34、分来考虑。其中围合成封闭区域的边界道路与区域限行保持一致。1 .老城区内部。限行车型及时间:核载LO吨(含)以上的载货汽车。全天24小时。2 .老城区外部。限行车型及时间:核载L5吨(含)以上的载货汽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含空载状态)、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三轮摩托车、中型(含)以上专项作业车(黄牌)。全天24小时。确需进入黄色区域内的黄牌及1.5吨以上的货车,需向交管部门申请进入许可证。管控区具体实施范围、限行车辆及时间以当地主管部门公布为准。他公道内山省级会南工I黄岩经济开:区西区图例禁货通道通货边界核载Lot(含)以上的载货汽车禁行边界图4.1管控区规划示意图(四)城市严管区域
35、过境交通指引货运交通由于其运输特性,容易对城市道路造成破坏,也会带来扬尘及噪声污染,和城市交通沟通还会给市民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提升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能力,降尘、降噪、净化城市环境,最大限度减少过境货运、工程车辆对群众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建议过境货运、危化品车辆避开城市严管区,通过周边物流运输通道绕行,具体交通严管区域为S321省道(椒江至武义公路)一市区连接线(S204)内环快速路一九澄大道一G104西移线所围合的区,为了便于司机合理选择行驶路线,在高速出入口以及重要节点设置交通绕行指引牌。图4.2严管区域范围图五、主要任务(一)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L加快实
36、施物流通道建设。在充分整合区既有通道布局的基础上,集合区产业、城镇体系布局,至2030年规划建设形成“两纵两横”的综合型运输通道,力争实现我区连接省内、长三角等主要城市的快速到达,实现对外交通立体成网。表5-1“二纵二横”综合型运输通道走向名称道路交通组成通道功能定位纵温州-宁波通道甬台温商速公路、规划省道余姚至温岭公路、甬台温铁路国家沿海综合运输大通道;区联系宁波都市区和温州都市区的便捷通道;区南北向城镇发展轴。纵温州-杭绍湖嘉杭绍台高速公路、G104浙东南与浙北运输通道;兴通道国道区联系杭州都市区的便捷通道;区南北向城镇发展轴。横椒江-金华通道规划省道椒江至武义公路、金台铁路、永宁江航道浙
37、中南地区来往浙东沿海地区的出海通道;区联系金义都市区的便捷通道;区东西向城镇发展轴。横路桥-丽水通道规划省道路桥至永嘉公路浙中南地区来往浙东沿海地区的出海通道;区联系金义都市区的便捷通道;区东西向城镇发展轴。“十五五”期间计划基本形成“四纵四横一环“干线路网。主要续建及开工公路共10个。高速: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改扩建项目。国道:续建104国道头陀至院桥段公路工程。省道:续建余姚至温岭公路北城至温岭泽国段工程及其院桥支线、82省道复线马鞍山至后洋段工程。开工建设椒江至武义公路北城至头陀段工程、椒江至武义公路宁溪至仙居朱溪段工程。县道:续建院桥至沙埠公路改造工程沙埠段。开工建设104国道民建至北洋
38、连接线民建至澄江段改造工程(九澄大道快速路)、临划线头陀至澄江东喜段改建工程。村道:续建区山头姜至百丈公路工程。2.推进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是整合我区众多中小物流企业,实现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完善物流园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结合区位特点和物流需求,发展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以及农产品、农资、钢铁、煤炭、汽车、医药、出版物、冷链、危险货物运输、快递等专业物流园区,发挥园区的示范作用。根据市综合立体交通规划及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合理规模与布局、交通衔接顺畅、服务功能多样化的货运枢纽。专栏5-L
39、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2030年市集中建设区(中心城区范围)基本实现“快件一小时”配送。区“十五五”期间重点建设:1、推进重大物理基础设施建设。O物流园区:拟建成为300-500亩物流综合园区,结合电商、快递、冷链,打造五位一体的综合园区;将智慧物流园改建为专业化的智能化项目园区及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城市分拨中心传化洲徨公路港物流中心二期项目,以及推进建设以大票货运为主的成辉速运数字快运港。2、打通物流枢纽最后一公里。打通各物流节点与港口、铁路货运场站及公路场站等交通枢纽的“最后一公里”,依托道路连接线、高速公路出口及城市主干道等货运通道,加强与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对外交通干线的衔接。打通对外
40、交通干线的衔接道路、园区与产业基地的衔接道路。加强园区工商、税务、运政、报关、报检等一体服务设施,完善检验检疫、海关通关、集中查验等配套服务,加快电子口岸建设。3、加强建设仓储集聚区。重点集聚港区仓储设施,建设具备智能仓储、中转分拨、配送等专业化、智能化的仓储设施,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推动平层仓储设施向立体化网格结构升级,加快货架、托盘、叉车等仓库基本设施设备的物联网应用。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公共仓储设施集群,为企业提供仓储分拨服务。应用大型分拣作业流水线,延伸供应链设计,提升我区仓储物流整体服务水平。(二)提升多式联运设施衔接水平多式联运是一种高效的货运组织方式,与现代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紧密
41、关联并高度匹配,代表着当今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铁路具有能力大、成本低、能耗小、组织强等比较优势,是多式联运的骨干方式,也是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提升我区多式联运水平,应加强各物流场站或工业区与金台铁路、甬台温铁路及港区、头门港区之间的物流通道建设,以专业化的集装箱和半挂车多式联运中转站建设改造为重点,提高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基础设施衔接水平,提升货运组织效率,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三)推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企业主体融合发展、设施设备融合联动、业务流程融合协同、标准规范融合衔接、信息资源融合共享等,形成自动化、数字化、协同化的物流生态系统。聚焦服务我
42、区先进制造业,集中推进机械模具、医药化工、塑料制品、摩托车及汽摩配件等主导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平台型”“共享型”“互补型”供应链,实现降本增效。1 .促进业务流程融合协同。推动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快递企业密切合作,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结合生产制造流程合理配套物流设施设备,具备条件的可结合实际共同投资建设专用物流设施。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引导物流、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2 .促进业务流程融合协同。促进工业互联网在厂内物流、线边
43、物流领域的融合应用,优化物料、部件、半成品数字信息的匹配与对接,加强生产计划与流通订单的大数据支撑与高级算法衔接。支持大型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物流枢纽等依托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面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服务,促进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高效协同。3 .培育两业融合的物流龙头示范企业。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深度战略合作,加强上下游合作各方在采购、仓储、生产、分拨、销售、配送等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构建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动融合发展格局,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培育企业设施设备标准化、核心技术创新化的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示
44、范基地、签订战略协议等方式,鼓励一批企业主体做大做强。到2030年,物流业在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供应链协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增强。探索建立符合我区的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精细化、高品质物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制造业领域物流费用率不断下降;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引领带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四)推进现代物流改革创新试点加快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网络布局,推广冷藏车辆运输与标准化监管,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和推进“全链条”冷链物流。推动物流园区、大型仓储基地或大型快递分拨中心智慧化改造,推
45、广应用自动分拣、智能搬运和装卸、智能投递等智能物流装备。应用5G技术、物联网技术,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深化推进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办理流程;建立物流领域审批事项的“单一窗口”,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推进基本实现群众办事事项网上办、掌上办;鼓励实现交通运输、物流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等事项“全省通办”。至2030年,力争打造完成1个智能化冷链物流基地,1个物流示范县(市、区)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及1个物流园区提质增效试点。(五)发展农村物流助力乡村振兴1.发展农村电商,提升西部物流配送网络。积极发展农村物流网络,开发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完善农村电商配送及综合服务体系。以本地龙头品牌(如“台九鲜”“好生活”“华联生鲜”等)为支撑,打造数字农业工厂,推动农牧、邮政、供销、交通、快递等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市场化合作,提升改造一批农村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发展直销型、联盟型农村物流配送服务,开展“农超对接”“基地+社区直供”“批发市场+宅配”“移动互联网+众包”试点示范。建设县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镇级区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突破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应用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