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情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研究.docx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1044959 上传时间:2021-06-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国情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德国国情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德国国情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德国国情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德国国情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国国情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国情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德国国情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研究随着中德高校合作数量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德国留学。由于中德两国的文化差异、教育方式差异以及学生适应能力的差异,导致很多留德学生无法完成在德国的学业。德语语言知识只是影响交际成功与否的一个因素,对于长期生活在另一文化的人来说,跨文化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交际能力。为了促使留德学生顺利地在德国生活和学习,本文从跨文化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通过调查江苏、两所高校留德学生国内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德国国情课为例,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式为基础,探索如何有效实践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一、跨文化能力的研究现状米勒在跨文化的能力一文中指出,

2、尽管各门学科近来发表了许多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着,但它们对跨文化能力这个概念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文化能力概念的模糊性无疑和文化概念的多样性有关。跨文化能力的前提是文化能力。引用提出的社会能力作为文化能力的普遍定义,为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奠定了基础。指出,文化能力是所有拟在国外长期生活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交际和行动能力。如果他们想使在外国的逗留有意义,就必须有能力满足日常的要求,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当外国学生克服了大学制度的障碍取得了学位时,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但是他们也许尚未能融入当地的社会,也没有培养起很受当地人重视的那种人际交往的能力。对于留学生而言,綦甲福认为:在异文化的环境中

3、,学习者如果具备了察觉本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与共同点的敏锐力并能够随之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既适应异文化的环境并接纳和学习异文化的优点,又能保持对自我及本文化的认同,那么,他就具备了跨文化能力,而跨文化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潘亚玲认为,跨文化能力是能自如地游刃于母文化和异文化之间,并能与异文化成员进行得体的、有效的、令人满意的交际与合作的能力。上述观点说明,跨文化能力与文化知识、共情能力和行动力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关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式即认知、情感、行为模式形成了广泛的认可。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度、共情能力、悬置判

4、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一个主要途径。我国外语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师应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比较中德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最终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能力。二、调查研究的设计(一)调查研究目的通过调查江苏、两所高校留德学生国内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德国国情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二)调查研究对象江苏高校和高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级的学生。该项目的学生以德语作为第一外语,先在国内学习两年德语和其他基础课程,经选拔符合德语语言水平及专业基础要求条件,选

5、派到德国继续两年的专业学习,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中德两个院校的的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将分别授予国内所在大学及德国大学的相应学位。江苏高校国际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学生专业为机械自动化和电气工程。该项目自年起实施,目前国内级和级在读学生共名,级和级共有名学生在德国学习,调查问卷发放份,收回份,回收率。没有填写有关德国国情课的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份,有效答卷比例。江苏高校中德国际学院的学生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和应用化学。该项目自年起实施,目前国内级和级在读学生共名,级和级共有名学生在德国学习,调查问卷发放份,收回份,回收率。没有填写有关德国国情课的问卷

6、被视为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份,有效答卷比例。(三)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使用专门设计的问卷来了解关于留学生出国前德语学习以及出国后在德国学习与生活现状。问卷是在中国留德大学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进行了修改。主要内容涉及: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德语课程设置的学时、在德国遇到的学习和生活困难、德国国情文化知识对留学生的作用等。数据分析方法使用工作表录入问卷调查数据,然后将数据导入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主要统计分析手段有:相关性分析、频率分析、独立样本检验均值比较等统计方法。三、数据分析(一)国内德语课程设置表的数据说明,、高校德语的学生认为德语基础课(词汇、语法)占的比重大,

7、而听说与德国国情课的课时比重少。(二)德国国情课对于德国的学习和生活的帮助表的数据说明,、高校分别有和的学生认为德国国情课对留德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认为没有帮助的学生人数为。(三)在德国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表的数据说明,、高校分别有和的学生认为语言是留学的最大障碍,其次是文化适应问题,分别占和,饮食气候等方面的问题分别占和。四、研究结论本项研究的数据表明,语言教学占了很大比重,而涉及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的阅读课和国家概况课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从该项目的德语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原因当然与留德德语语言水平考试有关。但仅仅通过留德语言考试,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顺利地完成德国的学业。、两所高校

8、的大学生在出国前的德语语言学习不扎实以及德国国情文化方面的知识欠缺,导致部分学生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五、德国国情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建议(一)认知层面首先,德国国情的基本知识是跨文化能力的基础。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第一步。目前,德国国情教材的内容大多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笔者认为,除了这些宏观知识以外,针对学生在德国学习和生活的具体要求,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国情知识教学,比如:德国的大学制度和大学组织结构、德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外国人在德国居留权方面的法律制度等。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德国,教师应将网络多媒体和课本有效结合。学生可以在网

9、上观赏有关德国的电影录像、欣赏德国歌曲,来了解德国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其次,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跨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传授中德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是认知层面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电影等引导学生观察中德交际行为的差异,进而讲解不同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差异,比如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是群体性等级性和礼治性;德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是个体性平等性和法制性。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取向体系,中国人重人情,德国人就事论事,中国人说话含蓄委婉,德国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此外,跨文化能力不仅仅是要避免文化冲突,更重要的是寻求文化间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应鼓励学生寻找来自本

10、文化和异文化的交际伙伴之间的共同点。比如,关于真善美等道德层面的规范是人类的普遍要求,只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影响下对相同的行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二)情感层面情感层面涉及的是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即意识到潜在跨文化冲突的敏感性,意识到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同是因为文化的不同。这种敏感性可以帮助学生在特定的场合使用正确的交际手段。通过情感层面的教学实践,使学生树立尊重、宽容和理解的跨文化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减少对跨文化交际的恐惧;消除消极的刻板印象;产生对异文化生活和学习的向往。教师可以在国情课上以文化主题的方式向学生讲授中德文化的异同,这些文化主题应涉及中德交际中频繁出现并容易产生冲突

11、的主题,比如饮食、礼貌、禁忌、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文化主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制作幻灯片在课堂展示。(三)行为层面行为层面的教学就是要把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跨文化知识和敏感力转换成跨文化的行动力,包括三个方面:恰当的交际行为、灵活的交际行为和处理冲突的交际行为。恰当的交际行为指的是可以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运用正确的交际手段;灵活的交际行为指的是可以既用外语也可以灵活运用非语言和副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处理冲突的交际行为就是可以在冲突发生时将矛盾化解或降低的行为。行为层面的培养应是动态性的。在国情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任务型或项目型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

12、开放式的动态的交际环境。比如,充分发挥德国教师和德国留学生的作用,让学生面对面地与德国人交往。在这种实际交往中,学生会获得与德国人交往的直接经验,在交往中学生还可以观察到中德非言语行为的不同,比如眼神、手势、体态、人际距离的大小等。这种方式既补充书本经验又消除书本刻板印象,通过和不同的德国人接触,使学生认识到即使同一文化内也有很大差异,德国人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习惯,提高学生对现实复杂交际环境的敏感性。了解影响交际成功的因素即有宏观文化的不同,也有微观环境和个体差异的不同。六、结束语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三个层面是相互交叉、互相补充的。教师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使用相应的教学模

13、式。德国国情课作为传授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最直接媒介必须受到教师的重视。由于交际过程的复杂性,教师除了传授跨文化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交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德国顺利地完成学业和更好地生活,培养学生能够与异文化的成员独立地进行具体有效的互动、以期获得中德合作办学的目的。参考文献:ü,():,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ü:,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外语与外语教学,():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志强论跨文化理解困境类型以中德两国的文化行为比较为例德国研究,():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中国外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