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研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Microsoft W.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1046509 上传时间:2021-06-21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林业大学研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Microsoft 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东北林业大学研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Microsoft 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东北林业大学研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Microsoft 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东北林业大学研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Microsoft 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东北林业大学研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Microsoft 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林业大学研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Microsoft W.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林业大学研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Microsoft W.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专题1导论1一、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提出?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历史任务2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2新世纪的奋斗目标2(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22.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23.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2(1)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3(2)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3(3)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3(4)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3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

2、主义理论体系3(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41、对四个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4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4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第一种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5第二种 民主社会主义5第三种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5第四种 毛泽东早期所主张并实行的社会主义(1)5第四种 毛泽东晚年时代所主张并实行的社会主义(2)5第五种 邓小平所主张和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及其相互关系6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7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7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3、深入研究

3、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7专题2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8一、认识国情需要注意的问题8第一、对国情的判断必须客观,不能凭借主观想象8第二、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离不开调查研究8第三、国情不是孤立的,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就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8二、“三个没有变”的国情现实9(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91 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92 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93 为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挑战发挥重要作用94.从祖国统一大业来看10(二)“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10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10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4、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没有变113、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1(三)认识我国当代基本国情的重大意义11三、我国的基本党情12(一)党情的变化121.从党所处的地位来看122.从党面临的环境来看123.从党的队伍来看12(二)党的建设状况存在的问题12(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关键13专题3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败14一、列宁的有益探索1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14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内容:143、评价144.继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后果155.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思15(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51 内容152、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6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

5、7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17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7(一)社会主义工业化17(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8(三)政治大清洗19(四)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9(五)为什么会形成这一模式?20三、苏联改革的失败20(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211 策略212 结果 收效甚微213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21(二)勃烈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21改革策略21结果:问题进一步加重21(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2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22四、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失败的思考23思考一:苏联为什么会解体23思考二:苏联改革为什么会失败?23与苏联的改革相

6、比,中国的改革值得肯定的有:23思考三:苏联的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23思考四:如何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23专题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6一、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6(一)资源约束26(二)环境的约束27(三)社会约束27(四)经济约束28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29做到两个坚持29三大转变29三、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9(一)调整宏观经济结构29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302加强社会保障303.推进城镇化30(二)调整产业结构301.发展服务业302.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新兴产业303不能忽视第一产业的发展30(三)调整产品结构301.加快推进自主创新302.推动我国产业

7、从产品竞争转向全方位的产业价值链竞争313.构建自主创新体制31(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32(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2专题5中国政治体制改革34一、政治体制改革概述341、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342.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43、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目的344.政治体制改革的立场和基本原则345.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34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34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9年春。34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35第三阶段: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以来,361、坚持一个方向362、抓住一个根本363、明确一个路径364、强化一个保证36三、中

8、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及意义37(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37(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37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积聚改革的积极推动力量,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深化372.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当前的利益整合。373.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374.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遏制权钱交易375.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协调与公平化。386.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为公共权力的治理赢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38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途径及评价标准38(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途径38(二)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成败的标准38什么是三权分立制?38三种权力的相互制衡39三权

9、分立制的利与弊39专题6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42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概述421、文化42(1)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42(2)影响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42(3)文化的重要地位4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424、我们党关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表述42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作用431.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432.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33.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43三、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441.文化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442.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453.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45四、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

10、径45(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凝聚力46(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46(三)在文化开放过程中确保文化安全47一是外来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腐蚀。47二是中国文化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47(四)推进文化的传承、借鉴与创新481.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底蕴要求482、文化借鉴493、文化创新49(五)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49(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50专题7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51一、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命题51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命题由来512.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征52一是科学发展53二是自主发展53三是开放发展53四是和平发展53五是合作发展54六是共同发展

11、543.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54一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54二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54三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55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面临的挑战55(一)和平发展道路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551.中国力量明显上升552.中国声音明显响亮553.中国话语权显著提高554.中国模式吸引力明显增强55(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面临的挑战561、挑战一: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562、挑战二:军事及周边地区安全563、挑战三:政治安全564、挑战四:文化安全565、挑战五:能源安全576、挑战六:经济安全57三、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战略的对外方针政策571.推动建设和谐世界57

12、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83.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584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58四、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国与周边因素59美国因素591、美国对未来中国的忧郁592、美国将如何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影响59日本因素591、日本对日益强大的中国的恐惧和不安592、日本将如何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影响59欧洲因素601、欧洲对中国崛起的心态平和602、欧洲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60俄罗斯因素601、俄罗斯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心态复杂602、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60周边国家因素601、中国与邻国的陆上边界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612、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信机制基本建立613、中国对周边热点问题

13、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61五、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611.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612.中国和平发展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613.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发展道路的示范614.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62专题1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导论部分的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历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明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14、主义制度。3、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研究这些问题是当代研究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讲授内容一、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的认识;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提高运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2.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5、理想信念;3.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要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 要同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要同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知识结合起来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只是到了清代才由盛转衰。有关研究表明,182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8.7%,与现在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大致相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

16、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而做出的伟大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科学社会主义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而言,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创立的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和理想及其实现途径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重点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和回答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怎样取代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植根于社会主义运动又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把建立社会主

18、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理想,并指导无产阶级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懈奋斗。3.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运而生。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13人,代表党员50多人。会议在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

19、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1)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2)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

20、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主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被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3)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以江

21、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宣示,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全面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为它确定了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 江泽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个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观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国内外都在发生广

22、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机遇和挑战均前所未有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发展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受到举世关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深刻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3、体系 ,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进而产生中国共产党以来,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续奋斗,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主题。(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

24、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问题,并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的表达,汲取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

25、引前进方向,凝聚各方力量,是党在现阶段的政治纲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 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对四个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清醒认识、科学回答和准确把握四个基本问题: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四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一 什么是马克思

26、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首要问题。“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回答的核心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有很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页什么是社会主义?如果从马克思时代开始,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泛而言之,先后也有十多种的提法,但就其有代表性、典型性、影响面较大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或阶段(大都是伟人或政党提出的)

27、,大约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马克思首先在共产党宣言中讲:“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资本论一卷中说:“剥夺剥夺者”,并在“生产资料公共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以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生产条件”。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自由联合体中,人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魅力,是我们的理想,但到现在为止,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已经实现。 第二种 民主社会主义欧洲一些社会民主党还有工党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有一个信条:没有社会主义

28、,就没有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也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他们看重的并不是生产资料是公有或私有, 而是实现有差别的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分配 ;在政治上,他们不主张 暴力革命 ,而更重视在议会中争取多数,实现“ 和平过渡” ,平稳地夺取政权。 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 把其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局限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框框里,又把其社会主义融解在资产阶级的民主之中。社会民主党认为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是民主的最高形式,自由和民主是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质,而社会民主则是民主最深刻、最全面和最具国际性的表现。它认为民主和人权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政治手段,而且是社会主义目标(建立民主的经济和民主的

29、社会)的根本实质。瑞典概况黑龙江概况芬兰概况第三种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和集体所有)十计划经济十按劳分配 。其间公有制是起决定作用的。并把国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看成是所有制的最高形式,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不遗余力地实现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如今有人把这种社会主义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因为这种社会主义的财产权是属于全民的或集体的,实质是国家的,因为是国家投资兴办的,一切权力归国家,一切收益归国家。这就是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以及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中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社会模式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古巴老挝第四种 毛泽东早期所

30、主张并实行的社会主义(1)毛泽东在早期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完全不是这样。比如,1939年12月年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在革命胜利之后,因为肃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中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是可以想象到的,也是不足为怪的但这只是中国革命的一方面的结果,不是它的全部结果,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 第四种 毛泽东晚年时代所主张并实行的社会主义(2)毛泽东晚年时代所主张并实行的社会主义是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即在经济上搞“一大二公”,而且越“大”、越“公”越好。当时他把全部热情都倾注在生产关系变革上

31、,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紧接着又用群众运动的办法,搞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比苏联的集体农庄还“大”和“公”。在政治上,他创造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斗私批修,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割资本主义尾巴。接着发动的“反右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运动,都是在这种思想路线指导下和在这个社会中发生和进行的。 第五种 邓小平所主张和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特色,首先是与前几种社会主义理论比较而言的。仅从经济上看,:一是生产力不发达或很不发达,因此,首要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或很不完善,不断地

32、通过改革和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必须发展市场经济,主要利用市场运作,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四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包括非公有经济,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昌盛和繁荣,进而达到增强国力;五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促进社会繁荣,人民的富裕(首先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求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党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题问题,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

33、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

34、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果,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 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外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35、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基础 。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产生的又一大理论成果,是党在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创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理论上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指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是

36、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共同构成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之间紧密相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

37、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3、深入研究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问题都会出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回答。深入研究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更是当代研究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改革开放中向前

38、推进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各种矛盾的成因也非常复杂,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思考题1.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

39、这种变化?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2. 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和中国的制度优势。请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3. 作为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请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选择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专题2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和变化,但有三个没有变化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三个世所罕见”;3、抓住和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中国

40、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什么是国情?国情构成的要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 基本制度; 经济体制; 国民教育水平; 阶级阶层结构; 民族构成; 历史文化特点; 人口结构; 自然资源; 地理环境; 国际环境等等。 一、认识国情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对国情的判断必须客观,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几次“左”倾错误出现时,往往是对照他国革命经验,主观上认为本国国情与他国一样,而照搬照抄他国模式。总结经验,得出正确结论:中国革命必须走

41、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离不开调查研究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却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的错误。 启示:他的贡献源于调查研究。早年的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曾深入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明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的错误则根植于缺乏调查研究。第三、国情不是孤立的,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就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国际大环境的,正确认识国情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与别的国家进行比较来了解我们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世界的大环境下来认识中国国情越来越重

42、要。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从而形成以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等为基本特点的自然国情。然而,我国能够长期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启示:我们对国情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二、“三个没有变”的国情现实“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胡锦涛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

43、成就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彻底告别贫困和温饱,正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崭新阶段。世人把中国的发展道路称为“中国模式”,把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誉为“中国奇迹”。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生产力非常落后。 1 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从引进外资到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从敞开国门搞建设到加入世界贸

44、易组织,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从年的亿美元增加到年的亿美元。年至年,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迄今同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署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同个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同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实践者。中国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降到目前的,并取消了大多数非关税措施。中国积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促进形成机遇共享、共同发展的周边合作局面,巩固并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和团结合作,与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日益加深,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更加广泛。2 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年均进口近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多万个就业岗位。过去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从中国累计汇出利润亿美元,年均增长。中国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以上。在年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大幅贬值情况下,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