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Microsoft W.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1046511 上传时间:2021-06-2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Microsoft 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Microsoft 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Microsoft 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Microsoft 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Microsoft 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Microsoft W.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Microsoft W.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冷战后东欧中亚国家的经济与政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制度剧变。苏联共产党等各国执政党纷纷瓦解,丧失了执政地位。各国陆续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政治上,从过去的以一党执政和党政融合为特征的传统政治模式向以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自由选举为特征的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过渡;经济上,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在对外关系上也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政策调整。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剧变,一些国家还出现了解体。苏联原加盟共和国各自独立成为主权国家,现为15个国家,其中除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外的12个国家组织成立了独

2、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南斯拉夫分裂为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加上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这样,目前的东欧中亚国家共有27个。十多年来,这些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制度的转型已基本完成,剧变初期的剧烈动荡和最困难的时期已经结束。虽然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局已渐趋稳定,经济也出现了持续的增长,但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还不十分完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各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仍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重点问题经济制度的转型。政治制度的转轨。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俄罗斯普京政府的内外政策。一、经济制度的转型与现状(一)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方式和内容苏联

3、东欧剧变之后,这一地区的国家立即开始实施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型。东欧中亚经济转型不仅是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而且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的转变这一更为重要的内容。它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激进的“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转型方式,以俄罗斯、波兰为代表;另一种是渐进的转型方式,以匈牙利为代表。激进的“休克疗法”是东欧中亚最主要、最普遍的经济转型方式。“休克疗法”本来是一个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被用来称谓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它是由美国青年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发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4、在南美一些国家施行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苏联东欧剧变后,在西方国际金融组织的举荐下,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这种激进方式。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通过这“三化”完成对经济制度的改造。自由化就是废除过去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使经济市场化。自由化主要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私有化就是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稳定化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生产下降、通货膨胀加剧的混乱局面,通过采取严厉的财政金融紧缩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私有化和自由化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稳定化是必要条件。“休克疗法”的激进性主要体现

5、为大规模快速的私有化和试图一步到位实现经济的自由化,如一次性放开绝大部分(85%90%)商品的价格,突然之间一下子废除了几乎全部的对经济的计划管理等,给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在东欧中亚国家,“休克疗法”迅速而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这些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难以逆转。实践证明, “休克疗法”作为遏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的一种办法,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国家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作为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途径,却是不足取的。匈牙利由于在经济转轨前的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并已有20年市场取向改革的经验和基础,如经过了20年逐步的价格改革,到1988年自由价格的范围已达到80%,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过大

6、的冲击而采取了相对渐进的经济转型方式。虽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转轨过程相对比较平稳。但是匈牙利的渐进方式与激进的“休克疗法”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激进与渐进只是相对的概念。即使是实行激进转轨的国家,在激进改革进程中也包括某些渐进的因素,如波兰的私有化相对缓慢,捷克的货币自由化是分若干步骤、经过几年的时间才完成的。而没有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也并不排除在某些领域或阶段采取较为激进的措施,如匈牙利的私有化进程是最快的。激进方式与渐进方式在经济转型的基本内容和进度上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通过私有化改造所有制结构,转换基本经

7、济制度;通过自由化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型;改变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法,调整经济政策,通过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稳定宏观经济。(二)私有化是东欧中亚经济转型的核心与关键私有化之所以在原苏联东欧国家大行其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苏联东欧国家剧变之前,经济领域普遍存在公有制的范围过宽、规模过大、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客观上存在着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的要求。第二,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下,这些国家的当权者普遍笃信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以为私有制可以带来公平、自由、高效率和社会稳定,并且认为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私有化被各国视为由计划经济

8、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第三,各国实行私有化的前提和背景,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体制转轨,而是社会制度的大变迁,私有化已经超越经济体制改革的框架和范围。这些国家认为,为了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对原有制度的经济基础,即公有制进行根本的改造,实行私有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不可逆转。正如世界银行1996年的发展报告所说,对俄罗斯的改革者们而言,迅速与过去割断联系是最重要的,私有化是必需的,它在短期内未必会改善企业经营,但它会保住早期改革的成果。总之,原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方向,决定了它们必然选择私有化的道路。这些国家的私有化,严格地讲,都是指财产所有权的转变,即把公

9、有财产转变为各种形式的私有财产,其中以股份制为主的法人私有形式居多。其最终目标,是要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成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使社会制度变迁不可逆转。私有化如果按资产分配方式来说,可分为有偿私有化、无偿私有化和重新私有化(退还原主)三种。由于存在资金短缺和私有化规模庞大的矛盾,为了快速实现私有化,多数国家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无偿分配的私有化方式。这种全民平分国有资产的无偿私有化,一般被称为“大众私有化”。在大众私有化方面,捷克斯洛伐克联邦首创的“投资券私有化”(凭证式私有化)不仅成为捷克共和国私有化的主导方法,使其50%的国有资产通过这种方式迅速私有化,而且被原苏联东欧地区其

10、他国家(只有匈牙利、马其顿和乌兹别克三国例外)争相效仿,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国家私有化的进程。各国的凭证式私有化具体做法不同,如俄罗斯采用的是“证券私有化”,波兰是“股权证私有化”。私有化按对象的规模可划分为“大私有化”和“小私有化”两种。大私有化指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一般通过先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再出售股票的方式实现。小私有化指小企业的私有化,主要涉及零售商业、餐饮服务等行业,一般通过直接出售、拍卖或退归原主等方式来实现。各国私有化的进程均起步于小私有化。经过约两三年左右的时间,小私有化基本顺利实现,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大私有化是各国私有化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其进展情况在各国参差不齐

11、。一般来讲,政治局势相对平稳的国家,其私有化工作也相对连续,进展较快。而在那些政局激烈动荡,特别是饱受战乱影响的国家,私有化起步较晚,时断时续,进展缓慢。俄罗斯的私有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证券私有化阶段,从1992年1月至1994年6月30日,以无偿私有化为主。按照总统令的要求,除暂时禁止私有化的企业外,其他国有企业都要在1992年11月1日前改造成开放型的股份公司。另一方面,从1992年10月1日到1993年1月底,俄罗斯政府向俄罗斯公民每人无偿发放一张面值为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这种证券属于有价证券,可用来购买国有财产和私有化企业的股票,也可以转让和出售。股票先在本企业内部按照

12、政府规定的几种优惠方案分配和出售,然后再向社会公开出售余下的由国家掌握的股份。俄罗斯证券私有化是“休克疗法”在所有制领域的体现,是快速私有化与国内资金匮乏的矛盾产物。其无偿性有力地推动了私有化的快速进行,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的所有制结构,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制度基础。到1994年6月底,俄罗斯70%的工业企业已实行了私有化改造,4 000万人成了股东。但是证券私有化既不能给企业带来资金投入和技术进步,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反而出现许多问题。证券私有化在形式上把公有财产无偿平分给全民的同时,实际上也给少数人通过各种手段聚敛和侵吞国家财产大开方便之门。俄罗斯并没有因证券私有化而形成广泛的资

13、产者阶层。第二阶段是现金私有化阶段。从1994年7月1日开始私有化从无偿转让为主变为按一定价格出售。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危机,1995年俄罗斯通过抵押拍卖的私有化方式出售了一批效益较好的大型骨干企业的控股权。政府通过国有资产委员会向几家大银行拍卖企业控股权,即以这些控股权为抵押获得银行的贷款,若一年后政府不能偿还贷款,则企业控股权归银行所有。这种私有化方法是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1997年俄罗斯停止了大规模的私有化,转为有选择地和个别地(个案)进行私有化。7月俄罗斯颁布了新的私有化法,重新规定了私有化的方式、方法,加强了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控制权力,使私有化更为法律化和规范化。但

14、是这并不能改变私有化日益成为没有广大普通的劳动群众参加的各大财团之间的利益争夺。俄罗斯激进的私有化运动带来产权结构的剧烈变动。私有化过程中企业所有权的变动轨迹大致如下:首先通过证券私有化确立了由企业内部人(包括领导层和普通职工)拥有多数股权的所有权结构,然后经过市场机制的运作和政府政策的调整,所有权按照内部人股权份额逐步减少、外部人股权份额逐步增加、国家所有权稳步降低的总趋势变动,从而最终完成使公有制企业彻底私有化的过程。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变动表明,俄罗斯私有化无疑是企业所有权由国家向私人的转变,过去的为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了独立于国家和广大劳动者的法律实体。但是大规模私有化

15、运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国家财产分割的终结,只是意味着产权初次分配的基本完成和所有权再次分配、重组及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调整过程的开始。东欧中亚国家的私有化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成效,却普遍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如俄罗斯500家大企业的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却只卖了72亿美元。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此外,在私有化过程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战略性企业落入外国资本家和跨国公司手中,这就为西方财团干预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提供了条件,甚至使西方财团控制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命脉。(三)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基本完成及后果经过近十年的大力推进,东欧中亚国家的经济转型基本完成,主要表现为:第一,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已

16、基本结束,初步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第二,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已建立起由市场定价的自由价格机制,价格关系已基本理顺,市场竞争也已初步形成;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由市场进行调节,政府不再进行行政干预;财政体制从过去作为直接管理经济的行政工具已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已建立起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体制,税收已成为体现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经济杠杆;在金融领域,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初步形成,资金市场也从无到有,并取得长足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变了过去的高度集权的国家垄断制,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对外经济关系在“西向

17、化”的同时,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目前,东欧中亚各国正在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是,东欧中亚各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剧变之初东欧中亚各国以为私有化和市场经济是万能的,以为通过经济转型能很快融入西方体系并实现繁荣。但严酷的现实打破了人们的幻想,各国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 生产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从1992年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五年累计下降56%;工业总产值累计下降61%;农业总产值累计下降38%。下降的幅度,大大超过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5%)和美国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机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使俄罗斯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即使是经济转轨最为顺利的波兰、捷

18、克和匈牙利三国也都出现了生产的严重衰退。波兰1990年至1991年两年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共下降20%。匈牙利从1990年到1993年,四年国内生产总值共下降22%。捷克的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至1993年四年共下降22.7%。其他国家情况更为严重。2 通货膨胀恶性发展据统计,1991年至1996年俄罗斯的物价上涨了6 188倍。俄罗斯通货膨胀率1992年为2500%,1993年为1000%,1996年才降至21.8%。波兰1990年物价上涨586%,匈牙利上涨277%。3 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急剧增加,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经济下滑、物价飞涨和失业猛增必然导致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贫困阶层范围扩

19、大。按收入低于平均工资45%为贫困线的划分标准来统计,在转轨初期的经济危机中,波兰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保加利亚为62.7%,俄罗斯为70%。与此同时,转型过程中经济法规的不健全导致贪污腐败盛行,出现许多经济暴发户,社会两极分化严重。4 对外贸易恶化,外债负担加重各国在实现外贸自由化的同时把对外经济联系的重点转向西方,但由于其产品国际竞争力差,很难进入国际市场,造成对外贸易萎缩,外贸逆差扩大,外债大增。1991年波兰和匈牙利的外债分别占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7.3%和71.7%。俄罗斯对外贸易1991年至1993年分别下降37.1%、23%和12%。1994年开始出现增长,虽然增幅达

20、10.8%,但外贸总额仅762亿美元。俄罗斯外债总额1994年为1200亿美元,外汇储备仅为32.46亿美元。俄罗斯贸易自由化还更加恶化了畸形的经济结构。一方面,俄实行的单方面的彻底的贸易自由化,为西方国家的轻工产品迅速涌入并占领国内市场大开方便之门,沉重地打击了缺乏竞争力的民族轻工业。1996年10月同1990年1月相比,轻工业日产量下降了88%,而在俄罗斯家电市场上90%以上是进口商品。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促使俄罗斯的优势产业原材料、燃料产品的开采得到出口的拉动,首先出现快速增长。1995年,俄罗斯能源占出口的比重达39.9%,1998年增加到75%,而进口商品中食品和轻工产品已占一半以上

21、。外贸自由化的无序和缺少相应的法律制约,不仅导致俄罗斯资金和重要原材料的大量外流,而且使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产地和消费品倾销市场。经济转型之所以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其主要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激进的改革方案不符合国情。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废除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马上建立健全,因此会出现体制上的真空,造成经济混乱。第二是经互会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使各国原有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第三是各国政治制度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时进行,政局动荡多变,加大了经济改革的难度。在经历了长短不一、程度不同的经济转型的危机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进入了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较好的波兰、匈牙

22、利、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已经恢复到剧变前的最高水平。但是这些国家要想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专家认为,以欧盟平均年增长率为2%、中欧各国年增长5%6%这样的速度来看,中欧国家还需要20年才能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倍现在则为欧盟的1/3左右,这些国家大约要用35年的时间才能赶上欧盟的平均水平。俄罗斯经济从1999年开始好转,并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但至今尚未恢复到剧变前的水平。俄罗斯在新世纪的头十年内必须保持年均4.9%的增长速度才能在2010年恢复到自己1989年的水平。二、政治制度的转轨与发展(一)政治体制东欧中亚国家经过十多年的政治制度转轨,已经初步确立了以多党制、三

23、权分立和自由选举等原则为基础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政治体制,一种是总统制,一种是议会制。独联体各国大都选择了总统制,东欧国家则建立了议会制。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独联体国家的总统制虽以西方民主制度为蓝本,但却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总统制,其突出特点就是总统权力过大,议会权力很小,三权分立名不副实。俄罗斯的总统制产生于解体前苏联的苏维埃体制。1990年苏联设立了总统职位。1991年5月俄罗斯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俄联邦总统法,并于同年6月12日全民投票直接选举总统,叶利钦当选。叶利钦任总统后,按当时的宪法规定俄实行的仍是苏维埃体制。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力量力主修改宪法,实行总统

24、制,但遭到了主张实行议会制的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议会)的坚决反对。这样,围绕制定国家政体的宪法修改问题,在俄罗斯出现了公开的对抗,并形成以议会为代表的“苏维埃体制”与总统制“双重政权”并存的局面。最后,叶利钦不惜动用军队,炮轰议会所在地,用武力摧毁了经过选举产生的议会。之后,叶利钦提出了确立总统制的宪法草案,并于1993年12月12日经全民公决通过。这部至今依然施行的俄联邦宪法赋予总统广泛而强大的权力,它所确立的实际上是“总统集权制” 政体。俄罗斯总统制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非常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既带有俄罗斯传统中个人专权的特色,反映了俄罗斯集权传统的巨大影响力,又带有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一定程

25、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民众对铁腕领袖人物的现实需要。客观上对稳定俄罗斯转型期的政治形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俄罗斯总统制也存在严重的弊端。首先,虽然现在俄罗斯的司法权力获得了较大的独立性,但三权分立仍名不副实,不能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表现为总统权力过大,总统决定内外政策,总统令具有法律效力,全国必须执行;政府缺少独立性,总统可以直接任命和撤换总理及政府组成,政府总理没有组阁权,议会多数派也不一定能参加政府;议会权力过小,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议会很难罢免总统,也难以监督政府,即使议会现存立法权也因总统的否决和总统令的法律效力而受到很大限制。其次,由于内外大政方针都系于总统一人,且无法形成制约力量

26、,既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也容易形成个人的专断独裁。如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就曾因总统一人的健康状况而使政权不能正常运行。总统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大,使俄罗斯半年内更换了四届政府总理,导致政治经济局势的混乱。再次,由于议会权力过小,政党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限制,民众的意愿难以通过民选议会这一渠道影响政府政策。正是由于俄罗斯总统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几年来,特别是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围绕限制总统权力、修改宪法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政治斗争。但是,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由普京任代总统,使局势出现了逆转。普京认为俄罗斯宪法是“一部真正的好宪法”,重要的问题是纠正违法现象,而不是马上

27、修改宪法。同时由于普京稳健务实,治国有方,很快稳定了局势,提升了个人威望,加上新的国家杜马中的力量对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力主修宪的以俄罗斯共产党为首的左派力量已失去了主导地位,修宪问题一定程度上被搁置。 独联体中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斯拉夫国家也建立了类似于俄罗斯的总统制政体,而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由于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具有中亚特色的总统制政体。中亚式的总统制总统集权程度比俄罗斯还要严重,多党议会制只停留于形式上,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小,而且政权机关出现了明显的主体民族化倾向,重要的职位均由各国的主体民族占据。

28、波兰、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经过几年的激烈动荡和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现在已经建成了权限划分较为合理、能够体现三权分立原则的多党议会制国家政体。其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很大,议会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除了立法权之外,一般还拥有选举和罢免总统、宣布战争等权力;政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多数东欧国家的总统无权组织政府,政府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组建,组建原则是,如果第一大党所占议席超过了半数,则可单独组阁执政,否则,应与其他政党联合组阁执政;总统的职权是对国家机构的民主运行实行监督,代表国家签订国际协定,委派和接受大使和公使等。中东欧国家的多党议会制已经平稳运行。(二)政党制度东欧中亚各国的政党制度也

29、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原来的一党制演变为多党制。剧变初期各国政党政治发展呈无序混乱状态,骤然涌现成百上千的政党,但规模和素质参差不齐。多数政党因规模小、质量低而被淘汰。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政党法,使政党活动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东欧国家的政党政治发展得较为迅速,现在西方式的政党政治模式已经基本确立,政党已成为连接公民与国家政权的重要枢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俄罗斯的政党政治发展状况不如东欧国家,在2001年颁布的政党法的推动下,许多政党和组织开始重新组合,使俄罗斯的政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左中右三大派政治力量为主的政党格局。中亚各国和外高加索各国的多党制发展情况尚

30、不如俄罗斯,多党制基本上流于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有限。尽管许多国家的多党制还不十分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东欧中亚各国都通过宪法确立了多党制原则,这保证了政党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必将日益提高,政党的作用也会不断增加。(三)社会政治思潮就这一地区的社会政治思潮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已不再是指导和主导思想,社会思潮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以全面接受西方文化历史的价值观、彻底否定社会主义为主要特征,这一思潮在剧变初期曾独领风骚,但随着奉行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派激进改革的频频触礁而渐失吸引力。一般意义上,奉行西方自由主

31、义的各国政党属于政治生活中的右派政党,右派政党执政期间各国经济政治状况普遍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面对西方大国趾高气扬的干涉和援助,相当一部分公众产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许多政党打出了民族主义的口号吸引选民,极端民族主义也有所发展。如日里诺夫斯基领导的、被认为是新法西斯政党的极端民族主义政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在1993年12月的议会大选中以22.8% 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并在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中以70议席占据了第二位。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东欧中亚地区的影响有所扩大。它以西方社会党的纲领为蓝本,在接受意识形态多元化、多党制和混合所有制的市场经

32、济的同时,主张保持某些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走“第三条道路”。这种思潮是剧变狂热之后人们反思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奉行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多是由原来的共产党或工人党演变而来的。上述三种社会思潮及其相关的政治力量的消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国的政治发展。剧变初期,多数国家由右派政党执政。右派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以及在执政以后,都曾大肆反共,镇压左派,甚至迫害共产党人。不久,右派渐渐失势,左派政党逐渐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立陶宛等国)重新上台执政。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共产党也日益恢复和壮大,成为国内第一大党或主要政治力量。但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等左翼政党已非原来意义上的马列主

33、义政党,所谓的“左派”执政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恢复。不论是左派政党执政还是右派政党执政,都取决于政党的执政能力和选民的满意程度。东欧中亚地区已形成了规则明确、社会普遍认可的政治制度和左翼右翼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虽然新的政治制度框架已经确立,但各种社会思潮和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仍将持续。三、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东欧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地缘政治特征。同时,随着东欧中亚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同西方对立的消失,各国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剧变之初,各国都曾一度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以获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很快,单纯跟随西方的政策被证明是行不

34、通的,各国转而实施各有侧重的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一)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以独立国家身份在国际社会中进行了重新定位。最初俄罗斯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大国俱乐部和保持世界大国地位,选择了“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西方大国出于传统的戒备心理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并没有把俄罗斯视为可靠的合作伙伴,反而趁机向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大举推进,挤压俄罗斯的国际发展空间,削弱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和大国利益,俄罗斯从1993年起摈弃了惟西方马首是瞻的外交路线,代之以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政策。1 开始重视和加快独联体一体化的进程独联体是在苏联解体的同时

35、,由苏联的11个原加盟共和国作为独立国家组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此后格鲁吉亚也加入其中。俄罗斯是独联体的中心和主导力量,但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对独联体的发展并不十分重视。在亲西方外交政策受挫后,才开始意识到独联体对俄的重要意义。俄罗斯通过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来确保这一传统势力范围,并抵制西方大国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及其所造成的离心倾向,从而确立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主导地位,并以独联体为依托增加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与西方抗衡的砝码。虽然独联体的一体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它仍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俄罗斯国力的衰弱降低了它的凝聚力,而西方国家积极的经济渗透和拉拢以及北约东扩的影响,又加大了独联

36、体各国的离心倾向,如各国独立后都把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作为外交的重点。中亚五国更热衷于发展自己的“中亚联盟”,并把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放在了首位,其中的四国还参加了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格鲁吉亚在2002年的北约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加入北约的申请。可见,尽管俄罗斯把推进以俄为中心的独联体一体化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优先发展内容,但独联体一体化发展必将道路曲折,困难和问题很多,而且面临许多严峻挑战。2 着手修复同东欧国家的关系苏东剧变后,由于种种原因,东欧各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一度趋于冷淡。多数东欧国家都提出了加入北约的申请,俄罗斯反对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北约东扩。但在无力阻止的情况下,通过外交努力缓

37、和了与东欧各国因此而产生的对立情绪,并保持了良好关系。 3 进一步发展同亚洲及其他地区国家间的联系为了保障东部边界的稳定和安全,为经济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俄罗斯积极推行新亚太政策,积极谋求发展同亚太大国的关系和加入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组织及地区一体化进程。同中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修复一度疏远的同蒙古国的关系,2000年11月普京对蒙古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最高领导人首次访蒙;与越南、朝鲜和印度的关系都有所改善和加强。这也有利于俄罗斯实现它同西方关系方面的均衡。4 积极倡导和推进世界多极化,反对建立单极世界但是,在全方位外交当中,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仍然是俄罗斯外交

38、政策的重点。俄罗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基本政策目标是,政治上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经济上争取援助,军事上谈判削减核武器,从而得到实际利益,保住世界大国的地位。尽管俄罗斯努力避免同美国发生对抗,但由于两国战略利益不同,经济利益不同,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都存在着尖锐对抗。俄罗斯国力的衰弱造成两国实力的不均衡,俄罗斯多是防守和退让,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平等伙伴关系,这突出表现在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分歧上。在战略利益存在深刻矛盾的同时,俄美两国也仍有共同利益和相互需要,因此多年来两国始终是一种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的关系。普京基本继承了叶利钦后期的外交战略,实行以国家

39、利益为基础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但也有新的特点。第一,突出强国意识和大国地位,把“捍卫大国地位”作为外交的主要方针。普京出任总统后,在约半年的时间里先后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罗斯军事学说和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三个纲领性文件,全面阐述了俄罗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确定了全面均衡的大国外交方针,并重新恢复了核威慑政策,彰显出一副大国和强国的姿态。第二,突出国家现实的经济利益,实用主义色彩浓重。第三,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在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俄罗斯更加重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大国合作的多边外交。例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充分利用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与有关国家开展经

40、济合作,多次强调应维护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并借助联合国遏制美国的单边主义的发展;为保持对美国的制衡,加快了与上海合作组织、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特别是还同北约建立了“20国机制”,使其在无力阻止北约东扩的情况下,能在核心问题上参与北约的决策。国家利益和实用主义是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不论是在经济恢复还是在军事安全等方面,俄罗斯都需要与美国合作,因此,俄罗斯借“911”事件后美国反恐之机,迅速调整了对外政策,把发展俄美关系提到了优先位置,并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俄罗斯通过大力支持协助美国反恐,迅速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并希望形成俄美主导的国际反恐联盟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而在美国借打击恐怖主义之机,

41、军事力量进驻中亚地区,使中亚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结构发生变化后,俄罗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同中亚各国加强了多领域合作,如在吉尔吉斯建立空军基地等,积极构筑这一地区的新平衡,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的影响力。在与美国修好的同时,俄罗斯继续加固东方战线,同时也不冷落朝鲜、伊朗和伊拉克等被美国斥为“邪恶轴心”的国家。在伊拉克问题上,由于在伊拉克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俄罗斯始终反对美国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主张通过联合国政治解决,并与法国和德国共同发表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联合声明。但是,也应该看到,同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俄罗斯也不想因此导致俄美关系出现实质性恶化。因此在战争爆发后,俄罗斯的

42、态度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就像普京所指出的,在国际重大问题上,俄罗斯永远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并不具有冲突性质,不影响在其他方面的合作。可见,俄罗斯采取的是从国家实际利益出发的、就事论事的实用主义政策。近两年,俄罗斯通过巧妙灵活的外交手段,加强了世界格局中俄罗斯的分量,大大提升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二)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中东欧国家介于俄罗斯与西欧之间的夹缝地段,都是中小国家,其中最大的波兰面积也只有3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80多万。它们的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外部力量的支撑。而东西方大国也从未放弃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所以它们历来不是附属于这一方,就是依附于那一方。苏联解体后,这一地区在

43、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出现了真空,各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制定了“回归欧洲”的亲西方政策,把加入北约和欧洲联盟作为对外政策的目标。在经济上,东欧国家都提出了加入欧盟的申请。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等一些国家先后成为欧盟的联系国。许多国家与欧盟签订了特别贸易协定。欧盟已取代过去的经互会而成为东欧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军事上,除了原南斯拉夫联盟的部分国家以外,绝大部分东欧国家都提出了加入北约的要求,以寻求安全保障。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国已经被正式接纳为北约成员国,其他国家大部分都加入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2002年11月的北约首脑会议决定将于2

44、004年正式吸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等七个国家加入北约。北约东扩是东欧中亚国家外交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北约东扩的意图在于填补冷战结束后东欧地区出现的安全真空,取得对整个欧洲的政治和安全的控制权,把俄罗斯挤出传统势力范围,防范和遏制俄罗斯东山再起。东欧中亚各国在对待北约东扩问题上立场不一。大多数东欧国家对加入北约非常积极,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对北约东扩坚决反对,但却无力阻止。原苏联地区的其他国家的态度存在矛盾和变化。中东欧国家在经历了一段和俄罗斯关系的相互疏远后重新认识到,它们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各个领域仍密切相关,因此在回归欧洲的同时也同俄

45、罗斯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各国也面向世界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东欧各国也十分注意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和不断深化区域内的合作。四、俄罗斯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伴随着新千年的来临,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这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普京以强力稳健的姿态登上俄罗斯最高政坛后,治国有方,高效务实,深得民心。近三年来,俄罗斯政局稳定,经济增长,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也得到显著提升。(一)政治形势在政治上,普京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很快稳定了政治局势。普京政府大力推进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把两者作为加快政治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多年来,俄罗斯的地方主义恶性膨胀,极端民族主义大肆泛滥,对国家的统一

46、和领土的完整构成一定威胁。普京执政后通过整顿地方立法,把全俄划分为七大联邦区,任命可靠的人为联邦区长官等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能力,制止了国家分裂的趋势。2001年6月颁布政党法,规范政党制度,促使许多政党和组织开始进行联合重组,许多社会团体向政党转化,使政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初步形成了左中右三派政治力量基本平衡的局面。此外,通过经济上惩罚、政治上打压和舆论上封杀等措施遏制寡头势力,铲除了寡头干政的积弊。在反贪污腐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二)经济形势在经济上,普京政府确立了振兴俄罗斯经济的基本构想。当前俄罗斯正在着手解决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在国内,改革税制

47、,降低税率,打击金融寡头,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在国际上,积极吸收外国投资,推动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力促经济上融入欧洲,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在经历了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衰退后,从1999年下半年俄罗斯经济开始出现好转,至今仍保持着增长势头,宏观经济也趋向稳定。1999年到200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3.2% 、8.7%、5%和4.1%。通货膨胀率逐年降低,分别为36.5%、20.2%、18.6%和约15%。财政上也摆脱了连续多年的赤字状况,出现节余。外汇储备也逐年增加,从1999年初黄金外汇不足百亿美元,到2002年底已上升到480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职工的月平均

48、收入1998年危机爆发后不足60美元,到2002年底提高到约合160美元。2002年俄罗斯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了9%,职工实际工资增长了17.4%。俄罗斯经济出现全面好转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原因看,第一,政府积极有效的治理工作对经济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政府痛定思痛,针对一系列紧迫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有力的具体整改措施,在许多领域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做法,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回升。普京主政后更提出强国战略,认为必须根据俄罗斯的具体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把经济发展问题列为俄罗斯当前最大的政治。为此,在他主持下先后出台了俄罗斯联邦政府长期社会经济政策基本方针、俄罗

49、斯联邦2010年前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第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建成,经济法规的不断建立,社会经济关系逐步理顺和规范化。第三,激进转轨措施的负面影响已基本释放,经济进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第四,卢布贬值的短期作用。1998年的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了70%,一方面促进了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货币贬值抑制消费品的大量进口,增加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工农业的生产。这一货币贬值功效到2002年基本释放完毕,成为俄罗斯经济从2001年下半年增速放慢的原因之一。从外部因素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和工业原材料价格回升并居高不下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俄政府也承认,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俄罗斯财政就可多得10亿美元,GDP增速也会因此增长0.3%。因石油价格的上涨而额外增加的石油美元占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