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构造(上课).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11048111 上传时间:2021-06-2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的圈层构造(上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地球的圈层构造(上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地球的圈层构造(上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球的圈层构造(上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圈层构造(上课).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水 圈,大 气 圈,生 物 圈,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地核,地幔,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不连续面,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地震时总是纵波先到达地表。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

2、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1)地震波,较 快,较 慢,固体、液体、气体,固 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想一想: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为什么?,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地震波 纵波(P):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三态。 地震波 横波(S):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1)地震波,2. 当地震波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介质时,其传播速度会不会发生变化?,3. 我们把上述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的地方称作什么?,不连续面,地幔,地核,地壳,(2)地球内部不连续面,活动,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

3、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33千米处(大陆 部分 ),莫霍界面,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地幔,地核,地壳,33,2900,速度千米/秒),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莫霍界面,古登保界面,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2、内部圈层的划分:,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

4、震波: A ,B 。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 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 不连续面。 (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了什么变化? A ,B 。从而发现了D 不连续面。 (4)C面以上 为 , C面和D面之间 为 ,D面 以下为 。,地核,地幔,洋壳(6km),陆壳(33km),平均17km,2900km,33km,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为17千米;物质状态为固态;主要有岩石组成。,(1)地壳,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

5、布),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地壳结构,大陆地壳:双层,大洋地壳:单层,上层: 硅铝层,下层:硅镁层,地幔,地壳,地壳的厚度规律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全球平均17千米,地壳的结构:,A、分层:,上层叫,下层叫;两者相比,上层中比重大些,密度较,下层中 比重大些,密度较 。,B、结构特征:,地核,地幔,1000km,33km,软流层,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地幔,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为2800千米; 物质状态为固态主要由岩石组成;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地

6、核,地 核,外核,内核,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400千米。 分为:内核(物质状态为固态)和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3、岩石圈内部圈层的特殊圈层,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与人类关系最紧密的圈层。,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软流层的物质状态是怎样的?,外核,内核,上地幔,下地幔,33,2900,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化学元素:氧、 硅、铝)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 厚,平均厚17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铁、镍),可能是地磁产生的主要原因。,地球内部圈层概况,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大洋地

7、壳,大陆地壳,大陆地壳(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大洋地壳(硅镁层),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之一,平均17,软流层,6370,近液态 岩浆源地,地球磁场产生地,固态,固态,固态,液态,地壳,地幔,外地核(液),内地核(固),思考、探究:,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火山喷发的物质,温泉、热泉,遥感技术,其他,改进钻探技术,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A ,D ,E ,F ,B1和B2 。 (2)C是 层,这里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

8、)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用字母表示)。,读“地壳与地幔 结构示图”回答下列问题: (l)A是层, B是层, C是层, D是 层。ED十C是 层, FE十DC是 层。 (2)地壳结构由图中字母 表示 的圈层组成,A+B+C合称 。 (3)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和。 (4)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圈层是 层, 在图中用字母 表示。 (5 )C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 , G层的物质成分以 为主。 (6)莫霍界面是字母 表示的 两层之间的界面, 古登堡 面是 字母表示 的两层之间的界面。,硅铝层,硅镁层,上地幔顶部,软流,上地幔,地幔,AB,岩石圈,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地壳厚度不均,软流层,D,铁、镁的硅酸盐类,

9、铁镍,BC,FG,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1)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与作用,一、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干洁空气,氧,氮,二氧化碳,臭氧,含量23%、氧化作用,维持人类和生物的生命活动,含量76%、减弱氧化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吸收紫外线、影响气温,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含量变化大,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影响大气温度和质量,水 汽,固体杂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二、地球的外部圈层,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4、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关系,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水,圈,地震发生时,一名潜水员正在大

10、堡礁潜水,那么,他会感到,练习题,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 B 先左右晃动,后上下颠簸 C 上下颠簸 D 左右晃动,2. 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幔的厚度最大 B 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大 C 软流层紧贴于地壳以下 D 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C,D,3.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 喜马拉雅山 B 黄土高原 C 大西洋 D 刚果盆地,C,4. 岩石圈是指( ),A 地壳 B 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C 地壳和上地幔 D 地壳和软流层,B,5. 岩浆主要发源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岩石圈,B,6. 在莫霍界面以下( ),A S波传播速度增加,P波消失 B P波传播速度增加,S波消失 C P波和S波传播速度都减小 D P波和S波传播速度都增加,D,7.下列现象与主要发生圈层对应不正确的是( ),A 地震岩石圈 B 赤潮水圈和生物圈 C 台风大气圈和水圈 D 厄尔尼诺岩石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