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教育之美在于没有了教育的痕迹.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1052744 上传时间:2021-06-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5.教育之美在于没有了教育的痕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75.教育之美在于没有了教育的痕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75.教育之美在于没有了教育的痕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5.教育之美在于没有了教育的痕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5.教育之美在于没有了教育的痕迹.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之美,在于没有了教育的痕迹 记得某位教育家有一句名言,大概意思是说,当学生意识到您的教育意图时,教育将失去作用。 的确,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在于其留给人们的自然流畅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真诚激励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无为”教育有种种方法,归列以下: 1、垂范 教育者的示范,无言的身教。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学校新教学楼的垃圾道堵了,总务处在道口

2、旁贴了个封条“禁止倾倒”。在此后的两个月里,学生们扫除后都要穿过操场,将垃圾倒在老楼的垃圾道里。 校长手术后上班了,他发现封条后便抄起铁棍通垃圾道。一位老师看到后告诉他:“总务处已贴了告示”。 校长说:“你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贴上封条不用了?” 教师无言以对。 “要把学校也当成自己的日子一样过啊!”校长的这句话深深印在这位教师的心上。后来她也当了校长,时时处处记着要“以校为家”。 2、倾听 教育者虚心、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坦诉,促使对方在宣泄中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诉说。 教育者要善听,即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当然不一定准确)要听得进去,表示理解,在倾听中

3、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准确结论。心理学家认为,认真的倾听就完成了心理咨询任务的一半。 记得一个当医生的朋友以前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有一个病人被诊断证明为绝症。这个病人常常在拿药的时候到他那儿坐坐。我的这个医生朋友因为职业的习惯便常和他聊聊,或者就那么静静地听着。 一次,那个病人说了很多很多他的过去、现在、幸福、心酸,他生病后的种种心境和牵挂。朋友听了许久许久。病人说完了,如释重负,轻松多了。 后来,听说那位病人去世前的情绪一直很平稳,配合治疗也比过去积极多了,并且把被医生判定为三个月的生命延长了近一年。朋友对我说,他很欣慰那天没有对那位病人实行长篇大论的劝慰与建议,而仅仅静静地倾听了诉说

4、。 他颇有心得地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所起的作用,可我却从这件事中知道了开方、看病医治的只能是躯体,而倾听却能使一个人的精神得到寄托。” 3、激励 教育者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激励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 一位小学校长对童年一次考试分数难忘的记忆:因为中途转学,功课落下了很多。一次数学考试后发卷子,我提心吊胆地接过来一看,非常意外,老师没有打分,只写了两个字:“哎呀!”。 此刻,我领会了老师的心意,老师不相信我会这样,老师在给我机会,老师在期待着我,老师在用这样一个善意玩笑

5、似的方式等待着我的努力。我决心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果然,又一次考试我得了满分。 很多年过去了,我又经历了无数次考试,见到过成百上千张试卷,但只有那份没有分数,写着“哎呀!”的试卷,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珍藏。 4、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自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的感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 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径。在体验中获得了“我行!”自信意识的增强。 为战胜胆怯,一位母亲让她五年级的女儿买10张北京晚报,再按原价卖出去。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张不开嘴。经过思想斗争,战胜了虚荣,开始大声吆喝,终于把报纸卖出去了。 在闹市区卖报,这是一种情境活动。

6、孩子受到了磨炼,体验了成功,得到了单靠说教不可能有的思想收获。 5、对比 使教育对象在事件或情感对比中,找到差别,心灵受到震撼而猛醒、开悟。没有比较就没有理解,没有比较就没有教育。反差越大,给人的印象越深。 在反差中,发现道德境界的高低,自然产生羞愧、自责,从而获得理解的飞跃、精神的升华。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访名师,刻苦训练,终于达到了百发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 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术,遥指空中的两只飞鹰,武士心领神会,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却说:“取鹰何用弓箭,高手当不射而射”。言罢,高僧抬手一指,虚点向空中的一只飞鹰,只见那鹰好如受重

7、创,径直落至高僧的脚下。 武士大为震惊,叹道:“这才是射艺的最高境界啊!” 6、迂回 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使其认识事物的规律、领悟生活的真谛。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走直道而走弯道,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策略。 一位中学生是生物爱好者,搜集了众多的标本。他妈妈是教师。一天,妈妈发现儿子的情绪不高,但没有直接询问,而是对儿子说:“妈妈今天比较累,想去逛公园。你陪妈妈一起去好吗?”儿子答应了。 逛公园时,面对各式各样的植物,妈妈不断发问,儿子滔滔不断地解答,显示了丰富的知识。这位妈妈发现,晚上儿子做作业时情绪特别好。 7、空白 摒弃包办代替,给教育对

8、象留有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调动其主动性。为了取得教育的实效,往往需要等待。“耐心是伟大的老师”。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是王竹溪先生。一天,王先生要他写一篇论文固体中有序与无序的问题,并要他参看一本书。 杨振宁看不懂这本书,便去向王先生请教。王先生一个字也不讲,却又要他看第二本书。杨振宁第二本也看不懂,又去向王先生请教。 王先生还是不讲,又推荐第三本书给他看,并要求他看完第三本书后,再回过头来看第二本和第一本,并说出对第一本书的见解。杨振宁反复读了第三本书后果然写出了优秀的论文。 8、宽容 对教育对象错误、过失产生的原因,给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宽厚态度、宽松环境中自省。 “出奇制胜”的兵法运用在教育领域是教育方法的极致。教育者的宽容使教育对象无地自容,这是真正的教育诗篇。 一位学生的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向教师说了一通尖酸刻薄的话。这位教师没做任何解释,只是给她写了一首小诗: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海,拥有了浩翰;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彩;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学生收到后,沉思良久,突然笑了。她觉得生活真美好,自己很幼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