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 湖心亭看雪 笔记+习题(附答案)[训练习题].doc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1067353 上传时间:2021-06-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文 湖心亭看雪 笔记+习题(附答案)[训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课文 湖心亭看雪 笔记+习题(附答案)[训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文 湖心亭看雪 笔记+习题(附答案)[训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文 湖心亭看雪 笔记+习题(附答案)[训练习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1.出处:陶庵梦忆2.体裁:小品文,主要指随笔杂感等短小的文章, 形式比较活泼,体裁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3.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生活经历的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格的出色讲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4.翻译:

2、崇祯五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水汽凝成的冰花到处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

3、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囔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呢。”5.注释: 余:我。 俱:全都。 绝:消失。 是: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拏:今做“拿”,牵引。 拥:穿着。毳衣:一种毛制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雾凇:水汽或雾滴受冷在树枝等物体表面凝结成不透明松散冰晶。沆砀:严寒天气,空中白茫茫的空气。一:全。惟:只有。而已:罢了。对:对面,相对。沸:沸腾。大:非常。焉:怎么、哪里。强:竭力。白:指酒杯。别:告别。客:客居。及:等到。喃喃:小声地说。莫:不要。更:还。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不要求掌握) 痴:痴迷。六.分析: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

4、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故国之思。(当时已是清朝,作者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她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2.本文的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开篇部分的那句话与标题相照应?答:交代了本文的中心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3如果把文章分为三个层次,你怎样划分,并且概括层意。答:第一层(开头-看雪):交待游湖心亭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第二层(雾凇-而已):描绘湖中雪景。第三层(到亭上-结尾):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4.“湖中人鸟声俱绝”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出了游湖心亭的环境。描绘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突出大雪的寒威,为后文遇到金陵客的意外与惊

5、奇做铺垫。5.由“湖中人鸟声俱绝”你能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哪两句诗?两者在意境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答:(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相同点:二者都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肃杀景象,境界阔太深远。二者都借助人、鸟的销声匿迹,侧面渲染、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不同点: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幽深的故国之思,而江雪表达的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另外,两者一个是从听觉角度来写,一个是从视觉角度来写。6.本文记叙了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看到的雪景,其目的是为了什么?答: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清高孤傲的个性,也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7.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一下“雾

6、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所描绘的景象。答:湖上水汽凝成的冰花到处弥漫,如同让人置身于人间仙境,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如同一块无瑕的水晶。8.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话中红色的词语属于哪种词性?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答: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不见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动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的痕迹,是练字的典范,而且写景的同时也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的感慨,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气质,遗世独立,特立独行的个性。9.作者写景

7、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其好处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稍作分析。答:(1)白描形象地描写了西湖的雪景,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清新自然。 (2)从“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到“湖上影子”是从整体到局部,“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10.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强调湖中遇到的是金陵人,客此呢?写这两个人的用意是什么?答:说明他们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正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另外,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此乃明朝开国的都城,作者这样写是表达他的故国之思。11.舟子评价作者用了哪个字词?这个词表面的意

8、思和其深意各是什么?答:(1)“痴”。(2)表面意思是:痴迷于自然美景的闲情雅致。深意是:“痴”字似贬实褒,是对作者超凡多俗,卓尔不群,遗世独立品格的赞美与肯定。12舟子说作者“痴”,“痴”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里?答:冒风雪严寒夜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金陵客围炉饮酒于冰天雪地中。1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侧面赞美和肯定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气质,遗世独立,特立独行的个性。点明主旨,画龙点睛。14.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答: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在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

9、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1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答: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叙事(线索)抒情(目的)超凡脱俗 写景(重点)孤芳自赏七.主题:记叙了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畅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清高孤傲的个性,也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八.迁移: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谈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黑云翻黑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8资料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