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井灌区建设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1071541 上传时间:2021-06-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井灌区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井灌区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井灌区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井灌区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井灌区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井灌区建设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井灌区建设调研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井灌区现状调研材料汇编湖北省水利厅农水处二OO四年一月目 录1井灌区基本情况11.1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11.2开发地下水的主要目的51.3井灌现状62井灌区现状与发展历史82.1井灌发展历程82.2井灌工程状况93管理现状103.1地下水管理103.2机井管理114存在问题125建议131 井灌区基本情况1.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湖北省因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简称“鄂”,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3111610,北纬29053320之间,国土面积18.59万km2,其地处长江中游,华中地区的腹心地带。北靠河南,东连安徽,东南与江西相望,南濒湖南洞庭湖,西邻重庆,西北接陕西。万里长江,奔

2、流西来,横贯全境;巨川汉江,自西北向东南而下,于武汉汇入长江。京广、京九、焦柳等干线铁路,京珠、沪蓉高速公路,长江、汉江,以及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天河机场,构成了我国东南西北水陆空交通运输的网状交汇区,乃九省通衢之要地。境内平原宽广,土质肥沃,水域辽阔,地貌多样,资源丰富,人文荟萃。工农业基础和科技力量较为雄厚,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我省地形从整体上看,为向南敞开的不规则盆地,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低洼平坦。东南面为幕阜山地,西面为武陵、齐岳山地,北面为鄂北岗地和秦岭、桐柏、大别山,南面与洞庭湖毗邻,中部为辽阔的江汉平原。根据海拔高度和地貌特征,全省地形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湖区三种类型,高程

3、150m以上的山区面积9737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4%;高程在50150m之间为丘陵区,面积48360 km2,占26.0%;高程在50m以下为平原湖区,面积40170 km2,占21.6%。我省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和低纬度东风带的过渡区,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属性,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据统计,全省平均日照13002157h,年总辐射热量100122kcal/cm2,大体上由西南向东北递增;年平均气温1517,78月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12月最低气温518;10的年积温从北向南由4800递增到5400;无霜期200260d。

4、我省各地平均降雨量在8001600mm之间,鄂东南幕阜山区和鄂西南武陵山区年降雨量多达20002500mm,为多雨区;鄂西北及鄂北岗地为少雨区,年降雨8001000mm;江汉平原、鄂东北的大别山和桐柏山一带为10001200mm。降雨年内分配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很不均匀,每年410月因湿热气团活动频繁,雨水丰沛;11月次年3月常在北方大陆干冷气流控制之下,降水稀少,丰枯相较鄂西、鄂南为75%25%,其它地区80%20%。由于降雨量年际和年内间变化大,因而导致洪涝旱灾频繁发生。我省地表水资源由降水补给,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深509mm,径流量946.1亿m3,其中长江流域939.5亿m3,占总量的99.

5、3%,淮河水系仅6.6亿m3,占0.7%。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降水大体趋同,自西南、东南向西北递减。鄂西南武陵山至大巴山区,年径流深7001400mm;鄂东南幕埠山区7001000mm;中部江汉平原300400mm;鄂北地区只有200300mm,南北最大相差近7倍。此外,邻省流经我省的客水总量达6338亿m3,是本地区地表水资源量的6.7倍。全省地表水加客水资源总量为7284.1亿m3。我省地下水资源量291.3亿m3,其中平原区82亿m3,山丘区212.3亿m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之间重复计算水量256.1亿m3,全省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量981.3亿m3,年平均产水模数52.78万m

6、3/km2。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当地水资源)1649 m3,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993 m3。我省国土面积18.59万km2,除1400 km2属桐柏山北麓的淮河流域外,其它均属于长江流域。全省耕地面积4924.44万亩(2000年),其中水田2636.45万亩,旱地2287.99万亩。与1980年相比较,20年共减少耕地683.2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从1.2亩降低到0.83亩,降低幅度达30.9%。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全省总人口59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93.09万人,占40%,略高于全国36.1%的城镇人口比率;乡村人口3556.73万人,占60%。人

7、口自然增长率“九五”期间为6.08。200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2218.49万t,棉花总产量30.43万t,油料总产量269.98万t。区位、地貌、气候的三大特殊性,使湖北长期遭受干旱缺水的困扰。不仅鄂西、鄂西北一带素称“旱包子”,是十年九旱之地,而且山丘岗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也经常难免旱灾的袭击。2000年,我省出现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和盛夏伏旱,受旱范围达到总面积的80以上,这充分说明湖北这个防洪大省也有缺水之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等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好新世纪水利问题,中国水利必须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

8、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我省井灌区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鄂北襄樊市的枣阳市、襄阳区、老河口市、宜城市、谷城县、襄城区、樊城区,随州市的曾都区和广水市,鄂中荆门市的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孝感市的孝南区、孝昌县、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汉川市和武汉市的新州县等19个县(市、区),调查区井灌总面积44336hm2,其中以襄樊市最多,占调查区的53.16%,荆门市次之,占调查区的32.04%,见表1。井灌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和油料等作物。(按调研提纲10%井灌面积划分,我省没有井灌县)。 调查区井灌面积分布情况表1 地、市井灌面积(hm2)占调查区比重(%)襄樊市2356853.1

9、6 荆门市1420532.04随州市474610.70 孝感市11172.52武汉市7001.58合计44336我省井灌面积虽然所占比重不大,约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1.89%,但因其多分布于灌溉死角、尾灌区,或是经常性灌水作物种植区如蔬菜花卉基地,具有其它工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水利死角和非完全水利死角地区,要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首先必须要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但是再兴建大中型的水利设施,十分困难,既造价高昂,也不现实。因此开采地下水来实现农业灌溉,实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1.2 开发地下水的主要目的开发地下水资源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解决了部分地表水工程灌溉

10、不足或灌溉死角的农田供水问题,增加灌溉面积。目前,我省有效灌溉面积为234.68万hm2,占全年耕地面积的71.5%,还有28.5%的耕地约93.62万hm2灌溉得不到保障。这对稳定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是很不利的。近几年我省粮食生产出现了滑坡的趋势,除有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减少、复种指数不高、自然灾害影响以及宏观粮食政策外,就水利而言,由于投入不足、灌溉工程设施老化、效益衰减等原因,农业灌溉保障能力还不够强。我省要保证粮食总产量的稳步增长,必须要解决灌溉死角地区的水源,同时,由于灌区水利设施的老化,对渠道末端的尾灌区也要开辟新的水源。我省的地下水十分丰富,目前的开采量仅为12.8亿m3,占

11、可开采量的158亿m3的8.1%。因此,开发地下水资源,是解决灌溉死角、尾灌区和地表水源不足地区灌溉问题的有效途径。1.3 井灌现状截止2002年止,全省机井数量8186眼,灌溉面积为44336hm2,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1.89%,灌溉供水量为7697万m3,占全省灌溉供水总量148.7亿m3的0.52%。目前,我省没有编制井灌发展规划,但编制了“湖北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襄樊市于2001年编制了7个县(市、区)的机电井建设规划,随州市曾都区、广水市已编制的节水灌溉规划中已规划了井灌内容,见表2。由于没有资金,规划无法实施。现在建设的机电井,基本上是群众集资来进行建设的,存在盲目性大,

12、开采混乱等问题。湖北省井灌发展规划表(调查区)表2单位:面积:hm2,机井:眼。地、市县(市、区)现状(2000年)规划新增(2010年)合计灌溉面积机井数量灌溉面积机井数量灌溉面积机井数量武汉市700360200100900460新州区700360200100900460孝感市1117822540.0 368 1657 1190 孝南区320373179 122 499 495 孝昌县1699594 64 262 159 云梦县190107106 72 295 179 安陆市165939 6 174 99 应城市1669393 63 259 156 汉川市1086160 41 167 102

13、 随州市474617825901787336 356 曾都区1646541750583396 112 广水市31001248401203940 244 荆门市1420528626730122020935 4082 钟祥市1158023155330100016910 3315 京山县100144400190500 334 沙洋县25254031000303525 433 襄樊市23568311717310 249640878 5613 枣阳市46336042077 300 6710 904 老河口市17002922423 349 4123 641 宜城市26243283289 474 5913

14、802 谷城县40115233462 499 7473 1022 襄阳区84008012250 324 10650 1125 襄城区11002752077 300 3177 575 樊城区11002941731 250 2831 544 全省合计44336733927370 4362 71706 11701 2 井灌区现状与发展历史2.1 井灌发展历程在我省地下水开发利用时间较早,例如在襄樊市的汉江、唐白河、南河、北河、蛮河、滚河沿岸,自宋朝以来,农民就有打井灌溉的历史,对河流两岸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解放以后,沿河两岸的灌溉还是以井灌为主,只是到了6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后,全市兴建了大量

15、的蓄、引、提工程,打井灌溉才逐步减少了灌溉比例。从襄樊市的机电井灌溉的现状来分析,其机电井灌区主要还是分布在河谷平地,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好,属潜水,单井出水量大,按湖北水文地质大队勘测的结果,该市沿汉江、唐白河、滚河、蛮河等流域两岸,单井出水量为1500-7500m3/d,其次,在鄂北岗地,部分地区采用孔隙地下水,水质也较好,出水量在500-2500立方米每秒,此处的井深一般在80米以上。年可开采量为10.57亿m3,而该市目前在这些浅井区的开采量还只有6%,因而建设井灌区的潜力很大。2.2 井灌工程状况1、2002年底我省共有机电井8186眼,井灌面积44336hm2。1998-2002年

16、新打机井为1890眼,其中深井108眼,主要分布在枣阳,井深在80-130m;浅井为1782眼,井深在20-50m。1998-2002年更新机井为372眼,全部为浅井,井深均在20-50mm范围内。襄樊市沿汉江的机电井密度最大,其中襄城区庞公办事处为3.6眼/km2,其他为0.8眼/km2,而在其他河流沿岸,则为0.4眼/km2。2、由于我省的地下水开采量比重很小,近五年来,我省井灌区的地下水位仍然十分稳定,没有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而形成吊泵。但是,由于我省的机电井均抽取的是潜水,因而含砂、含泥土很大,导致井管网眼被堵,而必须洗井,从1998年2002年修复井为239眼,均是采用洗井的办法。而报

17、废井共有311眼,主要是管理不善,其次因工业或其他原因占用农田而废弃。3、目前我省在井灌区未布观测井。4、对于报废井,均采用人工回填土夯实封井。3 管理现状3.1 地下水管理1、为合理开发,节约保护地下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各国水法,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早在1996年就制订了地下水开发许可证制度,制定该项制度的目的,主要是管理城区(含县城)的工业用水。对于农业灌溉用地下水,由于水量不大,比重较小,目前尚未制定农业灌溉开采地下水的法规和制度。2、1996年编制了“湖北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由于不存在农业超采地下水,因而只是对城市(含县城)采用地下水制定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证制度。目前出现的超

18、采区均为城市和工业地下水采区,其中有2处列为禁采区,见附表9。3、目前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由各级水利系统的水政水资源部门管理,由水政监察支(大)队执行。据近五年的观测,我省地下水开采还没有发现违规违纪的事件。3.2 机井管理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发挥效益,从2000年起,我省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我省90%的机电井已由个人卖断经营;剩下10%左右均为个人租赁经营。对于新建机电井,投资较高的深井,采用个人投资建设,国家或地方政府给予补助的方式,建成后归投资者所有的办法鼓励农民投资建井。在机电井的使用上年初农户与经营者或机电井所有者签订供水合同,年终按合同结帐。我们认为上述做法很有实际

19、意义,是解决缺水地区开发地下水资金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我省的机电井主要由专业的施工队伍凿井,并在合同中注明达到出水量的要求付给工程费,从目前打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冲击钻;水井钻、回转钻。经过多年的建设,全省目前共有20多支专业队伍,其中襄樊、随州市的每个县(市、区)均有专业的钻井队。例如襄阳区打井队,将业务范围扩展到河南省、荆州、宜昌等市。枣阳市抗旱服务队更是后起之秀,他们通过购置先进仪器和设备,注重培养人才,使机井成功率达到100%;并以严格的管理,合理、公道的价格、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目前我市水利系统的打井工程队还是一个较好的施工企

20、业。4 存在问题我省地下水源丰富,在调查的19个县(市、区)内,年均可利用地下水量达27.38亿m3,目前地下水开采总量为3.2亿m3,只占可采总量的11.7%;井灌水量0.77亿m3,仅占可采总量的2.8%,地下水开采潜力巨大。现有井灌工程在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现有机井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运行年限达二十多年,设备老化,机井淤塞,效益衰减。(2)现有农村单家独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不适于井灌尤其是节水工程措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井灌农田应连片经营、集中管理、统一更新改造,形成规模生产、发挥规模效益,其现状是分散经营,缺少管

21、理,只有用水,无人维修改造。(3)井灌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工程配套不全,建设标准过低,喷灌、微灌等节水工程措施没有配套,建成后却往往只能按漫灌使用,造成水量浪费,增加灌溉成本。(4)井灌工程投资较大,农民种植和管理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发挥井灌工程的优势,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井灌工程的积极性。5 建议1、加强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规划和指导工作,把地下水源作为农业灌溉的一个重要补充加以利用,抓好机电井建设规划和设计,出台有关政策,指导机电井灌区建设。2、将开发利用地下水灌溉纳入全省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划出专向资金加以扶持,引导农民按照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开采。3、对农业灌溉机电井用电,采取低价政策,降低农业成本。井灌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井灌工程有其独特的灌溉优势,特别是在灌溉死角和地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以及发展高新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生产领域,有很好的推广利用价值。建议省水利厅及各地抓紧做好井灌区工程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井灌工程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以适应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