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090612 上传时间:2021-06-29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4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doc(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30153课程名称:农业昆虫学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ntom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63 学分:2.5适用对象: 植物保护系本科学生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普通昆虫学二、课程简介农业昆虫学是研究农业害虫及其环境、害虫防治的理论和技术,防、减虫灾的科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必修理论课。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系统地讲授主要农作物及果树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害虫的种类及形态特征、害虫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以及害虫种群及为害的监控、预测和防治技术。A brief introduction of a

2、gricultural entomologyAgricultural Entomology is a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discipline about agriculture insect pest and its environment, pest management, and insect damaging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t is a major course for plant protection. The course content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is teachi

3、ng principle and methods in control major crop and fruit insect pest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including identification of insect pest,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ving habit, occurrence, population monitoring, predic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

4、掌握农业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识别农作物及果树重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状,能采取适宜的措施和策略,控制农作物害虫的危害,达到维护生态平衡,控制害虫种群,防止虫害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虫害的损失;在保护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以求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2学时)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人类防治害虫的历史和对害虫防治策略历史沿革过程的了解,认识进行害虫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通过我国农作物主要害虫种类发生为害概况及在害虫治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了解,认识和理解学习农业昆虫学的目的和任务二、 教学内容第一节

5、、 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1) 我国农业昆虫学的发展我国人民对昆虫的认识很早,养参蚕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养蜂有2000余年,五倍子和紫胶虫的利用有1000多年,白蜡虫的利用在700年以上。我国系统科学的昆虫学研究始于1911年。当时在北京的前中央农事试验场成立了病虫害科;1917年,江苏省成立了治螟考察团;1921便江苏南汇成立了棉虫研究所;19221924年江苏、浙江相继建立昆虫局;1924年以后,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建立了害虫研究专业机构。此后,一些省的农业改进所或试验场也成立了病虫研究及防治部门,同时一些大学的农学院或农专建立了病虫害系或组。以上工作对我国近代昆虫科学的建立

6、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 启蒙和奠基的作用。但是就研究工作来讲,既缺乏统一的领导,更谈不上全面的规划;培养的人才亦寥寥可数。2)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方针及其沿革 第二节、 我国农业昆虫学的研究进展1) 早期的害虫防治2) 化学防治时期3) 综合防治的历史发展和趋势第三节、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 20世纪50年代,我国先后提出了“防重于治”、“主要采用以农业技术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和“有虫必治,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 植保方针,对严重为害的害虫要求限期消灭、彻底肃清。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些方针有一定积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它们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滥用农药、害虫产生抗性、杀伤天敌

7、、污染环境等。1974年在“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概念。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正式制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预防为主”是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综合防治”是病虫防治的具体作法。我国自第6个五年计划(19811985)以来,一直把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研究计划。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深入的发展,我国的植保方针也将会具有新的内涵,从更新的理论高度指导我国的植保工作。三、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昆虫学是研究为害农作物的昆虫和其它有害动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

8、有效防治措施,从而保证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科学农业昆虫学的研究对象:与农业有关的昆虫(包括害虫及其天敌)、少数螨类。 农业昆虫学的内容: 研究害虫的种类及动态特征;害虫的生活和发生规律;害虫与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天敌等)的关系;害虫种群及为害的监控、预测和防治。农业昆虫学的任务: 掌握农作物害虫发生、发展规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将害虫控制在允许的经济为害水平以下,从而保证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和高质。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的植保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植保工作方针强调: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措施达到安全、经济、有效控制病虫

9、为害之目的。“预防为主”是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 “综合防治”是植保工作的具体作法。四、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课堂提问:1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你对哪些农业昆虫有所了解? 2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害虫造成了虫灾?课后思考(作业):1建国以来我们在害虫治理上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第二章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4学时)一、目的与要求建立农业昆虫学中的害虫防治是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的概念;充分认识到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掌握各种防治法的性质、特点和应用,强调在害虫防治中应注意防治效果与环境的协调性。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害虫防治原理

10、和理论依据 1).害虫发生的条件 1,虫源和侵入 虫害的发生必须要有害虫的来源,即虫源。虫源包括本地虫源和外地迁入虫源。如当年水稻三化螟的初次虫源是当地的越冬种群即本地虫源。本地不能越冬的迁飞性害虫的初次虫源是外地迁入虫源,来源于虫源地,如我国多数稻区稻褐飞虱的虫源地主要虱东南半岛。虫害的发生害必须要有害虫对作物的侵入。一般来说,虫源基数越大,侵入的个体越多,发生虫灾的可能性就越大。2,适宜害虫生存和种群发展的环境条件 首先要有食物,如害虫喜食的作物。没有水稻就不会有三化螟螟害的发生。害虫对作物的生育期有严格的选择,如小麦吸浆虫在还为扬花的麦穗(危险生育期)上产卵为害,已经扬花的麦穗上不产卵为

11、害。因此,害虫的发生与作物的危险盛誉期吻合的程度是虫害轻度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其他生态条件等对虫害的发生同样重要。亚热带及温带发生的虫害,在寒冷地区有的就不可能发生。如在我国北纬38。以北就不会有三化螟的发生。2).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1阻断跟随链防止入侵 害虫和作物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食物链关系,由此而产生了跟随现象。阻断这一跟随链防止害虫入侵是害虫防治的重要途径。植物检疫、套袋技术、沙网隔离、驱避剂的使用等是防止害虫入侵的重要措施。2.生态控制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物理技术、信息技术和化学技术直接杀死害虫或改造、控制害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于

12、作物生长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恶化害虫生存和种群发展的环境,将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允许水平以下。综合智力或现代的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害虫管理实质上都是依据虫害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虫害防治的上述基本途径来防治害虫的具体体现。第二节、害虫虫情调查取样方法 1). 害虫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A.种类调查。 种类调查是昆虫调查的基础,其目的是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害虫及其田地的种类。重要的工作内容有标本的采集、保存、坚定和描述,并尽可能详细地记载其生物、生态学特性。 B.害虫田间动态和为害调查。即田间虫情调查,是了解田间虫虫情的重要手段。其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农田的基本状况、栽培制度、作物的品种、栽

13、培方式、播种时期、作物生育期、管理水平等)调查,害虫田间动态(虫害的发生、种群的消长、田地的控制能力等)调查,和虫害的为害调查(也包括损失估计和防治效果等)。虫情调查常用的方法有:(1)灯诱(2)网捕(3)田间调查 2).昆虫的田间分布型 昆虫的田间分布型,即昆虫在田间的空间分布状况。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随机分布 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呈较为均匀的分布。取样时每个个体被取中的机会是相近的,与同种别的个体的位置无关,通常是稀疏的分布。统计分析时起平均数与方差相近相等,如三化螟卵块在田间的分布。 B.核心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呈现多个具核心的小集团。核心处密度大,呈浓集分布,

14、向四周辐射,密度逐渐减少。其统计学特征是:方差叫大,方差与平均数之比在1.5-3之间。取样时的一个取样单位中,一个或多个个体的存在,会影响其他个体出现于同一取样单位的几率。但核心或小集团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如密度小时三化螟幼虫在田间的分布,与之相关水稻的受害株如枯心苗在田间的分布是核心分布。 C.嵌纹分布。又称二项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发,疏密相间,由多个具不同密度个体而个体间呈随机分布的不规则的块或带混合而成。方差与平均数之比亦在1.5-3之间。取样时,个体于各取样单位出现的机会不相等。通常是浓集的分布,如三化螟幼虫在稻田虫口密度大时,多个核心互相接触,而形成嵌纹分布。 3).田间

15、调查常用取样方法。 A.取样单位 取样的单位要根据虫种和作物类型来定。常用的有:面积,适用于地下生活的害虫和秧田等;长度,适用于条播作用上的害虫调查,如小麦等;整株或整丛,适用于小型作物如水稻等,蜘蛛的一部分如叶、枝、花、果等,适用于大型作物,如果树等。有的则采用器械回时间作为取样单位,如稻飞虱调查时用全国统一规格的拍盘,叶蝉调查时用扫虫网,调查稻弄蝶有时用单位时间目测到蝶数来表示其发生量。储粮害虫的调查则用重量(kg)、体积作取样单位。 B.取样的数量调查时按不同环境、作物的不同品种、不同栽培类型等取有代表性的田3-5块,作为取样对象田。在田块中抽样点和抽取样本的数量要根据田块的大小、虫害的

16、分布型、害虫的发生程度、作物的特点来定。通常抽样点为5-20点,以整株为单位的抽取50-200株。水稻螟虫正常发生时抽样200丛,但初发时需抽样10001丛以上。一般抽样点越多,数据越精确,但费时费工。 C.常用取样方法有:五点式、棋盘式、对角线式、“Z”字式和平行线式等 D.序贯抽样 序贯抽样是采用随机抽样,预先不确定样数,能控制抽样误差的一种抽样调查方法。它一般用于检验害虫的发生程度是否达到防治指标;多数情况下须了解其田间分布型,根据不同的分布型采用相应的序贯抽样 公式。 4).常用田间调查及方法 A.越冬调查 冬前(11月下旬)和翌年3月害虫开始活动前,于田间和害虫其他越冬场所调查,记载

17、越冬虫态和数量,折算成密度。越冬调查可以了解害虫的越冬基数越冬死亡率和翌年的虫源基数。 B.田间种群数量调查 按上述田间调查取样方法进行,然后折算成一定单位内的含虫量,如每公顷含虫量,(水稻)百丛含虫量等。 C.发育进度调查 目的是了解害虫的田间发育进度。田间调查50头虫以上,记载各虫态的数量。当相邻虫态中,后一虫态所占比率达16时为该虫态的发生始盛期、50为盛期、84为盛末期。例如调查到某种害虫的幼虫和蛹占50时,为该虫的蛹盛期。 D.系统调查 在害虫的发生期,每隔一定的时间,如5天或7天等,作一次田间调查。系统调查通常时定田或定点进行,根据需要可以是全年、也可以是某个重要阶段,以便系统了解

18、害虫在田间的动态。 E.为害和损失调查 通常以作物的受害百分率来表示害虫的为害程度。如螟害造成的枯心率、枯鞘率,果树食心虫造成的蛀果率等。损失调查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出损失估计。 F.防治效果调查 害虫防治的效果包括害虫防治的经济效果和技术效果等。技术效果在害虫防治中的用得最为普遍,特别是在施行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之后。方法是在防治起那进行一次虫口基数调查,防治后1天、3天或一个时间段后再进行几次调查,以了解防治效果或农药的残效期。防治效果通常用害虫的减退率或死亡率来表示。第三节、害虫防治主要方法 1).植物检疫 定义:国家以法律手段与行政措施控制植物调运或转移,以防止病虫害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

19、入与传播,它是整个植物保护事业中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预防措施。具体来说,就是为了保护本国(地区)范围内农、林、牧业生产的安全,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律、法规,由专门机构执行,禁止或限制感染特定病、虫、草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植物及其产品再国际或国内地区间的调运。 特点:预防与铲除相结合,法规与技术相结合,把关于服务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是一项集法规、行政和技术于一体的害虫防治方法。2).农业防治(一)农业防治的理论基础 农业防治是传统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法就是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益虫)、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作物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耕作

20、、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或是直接对害虫虫源和种群数量起到经常的抑制作用。随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农业防治有了更充实的内容,在害虫综合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二)农业防治措施对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农业防治对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是采用的各种措施除直接杀灭害虫外,主要是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和生态环境,抑制其繁殖率或使其生存率下降,调节益、害虫的比例达到压低其种群数量的目的。其防治作用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直接杀灭害虫作用 4诱集作用2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 5改变害虫发生的生态环境3避害作用 6创造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

21、3). 生物防治 (一)生物防治的定义和特点“通过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及病原菌的引入增殖和散放来压制另一种害虫”生物防治所利用的害虫天敌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种的一个重要组成,由于它具有自然控制害虫的作用,因此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防治法对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安全,不会引起抗性,同时在自然界中常能建立其种群自我繁殖扩散,对害虫具有较持久而稳定的控制作用,并可以与多种防治措施协调应用。我国利用生物防治的历史悠久,天敌资源丰富,因此生物防治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害虫天敌的主要类群1天敌昆虫2昆虫的病原微生物3其他捕食性动物(三)生物防治的技术体系1引进天敌控制外来害虫2人工大量繁殖害

22、虫天敌3本地天敌的保护利用 a,直接保护天敌 b,应用农业技术措施保护 c,增加天敌的食料 d,合理施用农药4微生物农药的研制、应用与商品化5利用不育性防治害虫 a利用害虫不育性防治害虫的原理 b不育的方法辐射不育,化学不育,遗传不育,昆虫激素的利用4).物理机械防治 物理性农业害虫防治措施是指利用光、热、电、声、温湿度组合等物理因子对害虫种群的控制;机械防治措施则是指应用机械或动力机具,包括人工在内的各种直接捕杀害虫个体的方法。这类措施是传统治虫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一般较简便且有效。对于像仓储害虫这类特殊生态系统中的害虫防治,具有独特的效果。而在大田作物农业害虫的防治中,常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加

23、以运用。具体方法又下列5类:1,直接捕杀 2,色、光诱捕或驱避害虫 3,机械阻隔分离方法 4,温湿度组合的利用 5,其他新技术的应用5).化学防治 农业害虫的化学防治措施就是利用化学农药的生物火星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系列方法,也称为药剂防治。化学防治在害虫防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当前国内外还在广泛应用的害虫防治之一。化学防止最主要的优点是收效迅速,急救性强。无论在害虫大量发生为害之前,还是已经大量发生为害,一般均可使用,并能及时取得显效果。在防治一些短期内即能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是,其急救性和高效性的优点尤为突出。化学农药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品种和剂型也多,使用时受地域性和季节性的限制鞘,使用

24、的方法也能灵活多样,能满足对多种害虫防治的需要。有关化学防治的具体内容,已有专著植物化学保护专门论述。6).害虫综合防治定义: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经济学的原则,选取最优化的技术组配方案把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轿长期的稳定在经济损害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特点:a允许害虫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继续存在 b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 c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d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的优化组合 e提倡多学科协作攻关三、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在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性质、功能及特点的理解基础上,建立农业害虫防治是以生态学为依据的。(2)虫害的概念和害虫发生的原因及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害虫指直接影响人

25、类健康,危害栽培作物,侵害生活资料和 危害建筑设施的昆虫、螨类。虫害害虫为害农作物,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农作物发生虫害的条件: 1)必须有虫源; 2)必须有有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使之繁殖发展到足以危害农作物的种群数量; 3)必须有适合于害虫发生的农作物生育期。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1)调整农田生态系统内的组成成份,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和保护、利用、引进天敌、抑制害虫的数量增长。 2)直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A .消灭或减少虫源数量。如越冬防治压基数,扑灭地区 虫源等。 B.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如引进抗虫品种、轮作等。 C.及时采取措施,暂时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如化防等。 3)采取改革

26、耕作制度,更替品种等,以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配合关系,使作物避害或减轻危害。 (3) 害虫虫情调查是了解害虫虫情的重要手段,调查结果是害虫种群控制、为害评价、防治方案制定、防治结策及防治效果评价等的科学依据,是害虫综合防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昆虫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常见的有: 随机分布、核心分布、嵌纹分布 田间调查常用取样方式:五点式、棋盘式、对角线式、“Z”字式和平行线式等 田间调查常用方法:越冬调查、田间种群数量调查、发育进度调查、系统调查、为害和损失调查和防治效果调查。(4) 在长期的害虫防治实践中,人们探索、研究各种各样的防治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逐步形成了

27、目前普遍采用的五类基本防治方法: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和物理、机械防治法。植物检疫是指国家利用法律手段,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从国外传入或从国内传出,或从国内一地传往另一地,通过检疫,对已发现传入的危险性病虫、草进行局部消灭,防止蔓延。检疫对象指可人为地随种子、苗木、农产品和包装物等运距离传播的、有危险性的病、虫、杂草等。外检防止将危害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其产品(如种子、苗木、包装材料等)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内检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由国外传入或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时,将其限制并封锁在一定范围内, 防止传播蔓延到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积极措施,力争彻底肃清。农业防治在

28、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耕作制度、选用抗(耐)虫品种、加强保健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来抑制或减轻害虫的发生。农业防治的优点:(1)农业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是预防为主的主动措施,把害虫控制在为害之前。(2)结合作物丰产栽培技术,不需增加防治害虫的成本,利用害虫的生活薄弱环节消灭害虫。(3)选用抗虫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对害虫起到彻底控制,其它办法无法做到。(4)利于天敌生存,无污染,符合生态控制要求。农业防治的缺点:(1)一项措施实施对控制一种害虫有利,但会引起另一种害虫上升(如推广中抗褐飞虱品种汕优6号会引起白背飞虱的发展)。(2)有地域性影响。(3)在害虫暴发时显得无能为力。生

29、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防治害虫(狭义)。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的目的 (广义)。生物防治的优缺点优点: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污染少,对害虫 达长期控制,天敌资源丰富,长期使用 成本低。缺点(1)作用缓慢,不如化学杀虫速效。 (2)天敌对害虫控制有选择性范围窄。 (3)天敌的人工繁殖技术高,难度大,效 果受气候影响。生物防治主要内容:(1)天敌昆虫利用A.捕食性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步甲等。B.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寄生蝇等。 包括保护利用,繁殖、释放和引进三大内容。(2)病原微生物利用A.细菌:苏云金杆菌(Bt)B.真菌:白僵菌C.病毒:斜纹夜

30、蛾核多角体病毒。D.杀虫素:某些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阿维菌素、多杀菌素。E.微包子虫:治蝗。F.线虫:地下害虫。(3)其它有益生物利用。用鸭治稻飞虱、叶蝉,保护利用青蛙等。物理机械防治利用光、电、温度及机械及人工捕捉等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红外线、超声波、高频电流、高压放电、原子辐射等。优点:无副作用,可与其它方法结合。缺点:费用高,有些方法对天敌也有影响。物理防治内容:(1)诱集、诱杀。如灯光诱杀、黄板诱杀。(2)阻隔法。如在十字花科蔬菜上方挂银色CD盘,具有避蚜的效果。(3)利用温、湿度杀虫。(4)利用高频电流、放射能、激光等防治害虫。化学防治利用化学杀虫剂来防治害虫。优点:杀虫谱广,作用

31、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受地区和季节性局限,适于大面积及机械化。缺点: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害虫抗药性产生,导致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对策:合理用药,节制用药,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并有选择性的农药。害虫综合防治的概念(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简称IPM)(FAO1967)定义: 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依据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一切适当的技术和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中国植保会议会1986年11月成都)定义: 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

32、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综合治理的基本要点 1、基础哲学是容忍哲学、共存哲学。 2、对化学农药、主张节制用药。 3、强调发挥自然控制作用,包括作物的抗虫作用以及生物防治作用。 4、从经济学上考虑防治的决策。 5、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机农产品指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人工合成化学杀虫剂及合成 化学肥料,并极大地关注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土壤、动物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农产品。四、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课堂提问:(1)农作物发生虫害的条件是什么?(2)害虫种群数量控制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3)简述各种害

33、虫防治法的特点和局限性。(4)简述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主要途径课后思考(作业):(1) 为什么说农业防治法在害虫综合防治中起到主导作用?(2) 根据你所掌握理论知识,设计一种你熟悉的害虫综合防治方案。第三章 水 稻 害 虫(8学时)一、目的与要求 水稻是重要粮食作物。水稻害虫种类多,为害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因此,首先应正确识别水稻害虫种类,掌握主要种类如螟虫、飞虱等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掌握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和综合防治方法,了解次要种类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是本章课程的目的。要求同学在学习中要注意水稻害虫的类别,发生的特殊性,并与其他作物上的害虫进行比较。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我国水稻

34、害虫的组成及发生概况A蛀茎害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台湾稻螟、褐边螟二化螟: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和印度,埃及等;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起台湾,西至云南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的主要稻区。南方稻区以海拔较高的山区,丘陵地带最多。三化螟:国外分布于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日本南部;我国南方稻区皆有分布,北方已经达到北纬38,以远海和长江流域平原稻区受害重。大螟:国外分布于朝鲜,菲律宾,日本,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国内分布于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B吸叶汁液:稻飞虱类、稻叶蝉类、蝽类、稻蚜类、稻蓟马类稻飞虱类:稻

35、飞虱分布很广,全国各稻区都有发生,3种飞虱由于食性及对温度的要求和适应性的不同,在地理分布和各稻区的发生危害情况也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以南个省发生为害较重,云,贵,川,渝4省市则主要分布在1700米以下稻区。白背飞虱分布较褐飞虱广,但仍以长江流域为主。稻叶蝉类:在我国为害水稻的叶蝉有白翅叶蝉等10多种,以黑尾叶蝉和白翅叶蝉最为普遍,为害最重。黑尾叶蝉在我国稻区皆有分布,白翅叶蝉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稻区。两种叶蝉皆以南方稻区发生较为严重。蝽类:各类稻蝽的特征、分布于中国淮河以南各省,以及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寄主植物有水稻、甘蔗、小麦、玉米、豆类等。在中国南岭以北年发生1代,华南年发生2代。C

36、咬食叶片:稻苞虫、稻眼蝶、稻螟蛉、条纹螟蛉、稻蝗、黏虫、稻象甲D啮食叶肉:稻纵卷叶螟、显纹纵卷叶螟、稻负泥虫E潜叶为害:铁甲虫、稻潜叶蝇F蛀食心叶:稻瘿蚊、稻杆潜蝇第二节、水稻螟虫类、稻飞虱类一、水稻螟虫类1水稻螟虫种类及形态识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台湾稻螟、褐边螟)二化螟:螟蛾科昆虫的1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中国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是水稻的劲敌。幼虫蛀食茎秆造成枯心。成虫翅展雄约20毫米雌2528毫米。头部淡灰褐色额白色至烟色圆形顶端尖。胸部和翅基片白色至灰白并带褐色。前翅黄褐至暗褐色中室先端有紫黑班点中室下方有3个斑排成斜线。前翅外缘有7个黑点。後翅白色靠近翅外缘稍

37、带褐色。雌虫体色比雄虫稍淡前翅黄褐色後翅白色。三化螟:成虫雌雄的颜色和斑纹皆不同。雄蛾头胸和前翅灰褐色下脣须很长,向前突出。腹部上下两面灰色。雌蛾前翅黄色中室下角有一个黑点。後翅白色靠近外缘带淡黄色腹部末端有黄褐色成束的鳞毛。雄蛾前翅中室前端有一个小黑点从翅顶到翅後缘有一条黑褐色斜线外缘有89个黑点。後翅白色外缘部分略带淡褐色。大螟:成虫雌蛾体长15mm,翅展约30mm,头部、胸部浅黄褐色,腹部浅黄色至灰白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灰褐色,中间具小黑点4个排成四角形。雄蛾体长约12mm,翅展27mm,触角栉齿状。卵扁圆形,初白色后变灰黄色,表面具细纵纹和横线,聚生或散生,常排成23行。末龄

38、幼虫体长约30mm,粗4头红褐色至暗褐色,共57龄。蛹长1318mm,粗壮,红褐色,腹部具灰白色粉状物,臀棘有3根钩棘。台湾稻螟:雄蛾体长6.58.5mm,翅展1823mm,触角略呈锯齿状。前翅黄褐色,布有暗褐色点,中央具隆起的有金属光泽的4个深褐色斑块,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浅黄褐色,缘毛白色。雌蛾体长9.211.8mm,翅展2328mm,触角丝状。前翅色与雄蛾相近,斑纹较雄蛾色浅但粗大,后翅雌雄相似。卵扁椭圆形,白色至灰黄色,卵块成行排列,13行呈鱼鳞状。末龄幼虫体长1625mm,头部暗红色至黑褐色,体浅黄白色,背面具褐色纵线5条,最外侧纵线从气门上方通过。台湾稻螟幼虫57龄。幼虫腹足趾钩

39、双序全环,外方趾钩稍短,但与内方同密,别于二化螟。蛹长915mm;纺锤形,褐色,与二化螟相近,但额中央凹下,两侧呈角状突出,57腹节背面近前缘处各具1横列齿状小突起。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褐边螟:成虫雌蛾体长10mm左右,翅展20123mm。前翅黄褐色,前缘褐色,从顶角到后缘具1褐色斜纹,翅中央具棕褐色小点3个,排列成等边三角形,外缘具棕褐色小点7个,缘毛浅黄色。后翅银灰色。卵乳白色至青黑色。卵块为长椭圆形,覆盖灰黄色鳞毛匀称,无杂色。末龄幼虫体长1520mm,头深褐色,胸部、腹部主要是绿色,从腹部第2节后渐渐转黄。蛹长1113mm,初黄绿色,后变浅黄色,羽化前变成黄褐色。茧白色。2生活史及习性

40、(三化螟)三化螟以成熟的幼虫在稻茬的地表下基部秆中越冬,第二年育秧期间化蛹成虫(蛾)。成虫有很强的趋绿性、趋光性,白天潜伏在秧苗下部,受到惊动时迅速飞起直落不远处,傍晚出来活动,或交尾或产卵。一头雌蛾产卵最少的1块,最多5块,300粒左右。卵块长椭圆形略扁,多产在中上部叶片上,初期为乳白色,发育成熟时呈灰黑色,上面覆盖一层棕色茸毛,似半粒发霉 的黄豆。孵出的蚁螟沿叶片叶鞘蛀人幼叶幼茎基部,或迅速爬上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落到附近植株上,从叶鞘缝隙中蛀人,咬食幼嫩茎叶,使叶片内卷,造成“枯心团”。水稻孕穗期则咬食嫩穗粒,抽穗后再蛀人上部的茎节造成白穗。一般情况下,蚁螟从孵化出来到蛀人茎杆内只需20

41、30分的时间。环境条件不利时,蚁螟会大量死亡。水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有利于蚁螟的蛀人,受害最重。圆杆和齐穗后组织器官较坚硬,蚁螟不易蛀人。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三化螟) 1)气候:温度、雨水、湿度、日照 气候对三化螟世代数和发生期有影响。三化螟进入休眠并非由摄氏16度以下的温度所引起的。在我省在三化螟进入滞育后的越冬前半期,日平均温度常在摄氏16度以上,但这些温度不能促使三化螟化蛹,只有经过冬季的低温小段之后,到了春季当气温回升到摄氏16度以上的温度才有可能促进三化螟幼虫化蛹。因此我们称春季至秋季的繁育期内摄氏16度以上的温度才是有效积温。对三化螟世代数的影响也只能表现在春季到秋季的繁育期中,春

42、季温度回升到摄氏16度以上的日期的迟早,与当地三化螟的世代数明显相关,来得越早,繁育期的有效积温相对越高,世代数就相应越多。春季三化螟的发生期则相应来得早。气候对三化螟发生数量的影响。气候因素对越冬有效虫源基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我省冬寒致死三化螟的可能性不大。春季越冬螟虫临近化蛹至羽化时期,我们常称为生理转换期。在这个时期,幼虫体内代谢作用旺盛,脂肪大量消耗,呼吸耗氧量大增,这与气温的突然升降均有很大的关系,极易引起幼虫和蛹的死亡。春季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对螟虫的数量的影响也极显著。降雨量多、降雨日多,造成稻田土壤含水量大和禾头腐烂,越冬幼虫和蛹会大量死亡,虫口基数减少,当年发生量少,相反,如果

43、冬季温暖干燥,当年发生量将会增加。在年中各世代发生过程中,台风雨和洪水对螟虫的发生数量的影响较大。夏秋间台风暴雨后,稻田受浸,稻株内的幼虫和蛹会大量死亡。在螟蛾或蚁螟盛发期内,受暴风雨袭击可抑制螟虫数量。气候对卵的孵化和蚁螟的侵入率亦有影响,温暖多湿,有利于蚁螟孵化和侵入稻株,持续摄氏42度高温或17摄氏度以下低温超过3小时卵不能孵化;相对湿度在60%以下亦不能孵化。气温超过摄氏40度,蚁螟侵入率低,侵入后气温和水温高,枯心苗内的幼虫易死亡。 2)食料 水道作为三化螟的唯一食料和栖息场所,加上幼虫钻蛀危害这一突出的生物学特性,使水稻的品种栽培条件及生育期的状况成为影响三化螟发生数量、为害程度,

44、甚至发生世代的极其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其中最明显的有4个方面:(1)水稻吸引螟蛾产卵的能力。螟蛾产卵对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有极明显的选择性。本田多于秧田,分蘖期和孕穗期明显多于圆秆拔节期。若处在同一生育期,则水稻品种和长势又与吸引螟蛾产卵有关。吸收氮肥多,生长茂盛叶片宽大浓绿的品种相对产卵量多。(2)蚁螟侵入的时间和侵入率。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要比其他生育期更适于蚁螟的侵入。在这时期蚁螟只需203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侵入,如遇破口露穗期,瞬间即可钻入。相反,在圆秆期由于数层叶鞘包裹,蚁螟不易入侵;灌浆以后稻秆硬化,蚁螟极难侵入。因此水稻分蘖期和破口露穗期是蚁螟侵入的危险期,应列作我们的重点防治对

45、象田。(3)幼虫在稻株内的发育进度及存活率。在秧田中,幼虫的发育速度慢,存活率低,而且化蛹的很少。移植返青期,稻苗生长停滞或缓慢,幼虫死亡率很高。在本田中,水稻生长速度快,长势好,幼虫在株内生存率高,生长发育速度也快,种群个体发育进度也较为一致。(4)幼虫营养状况决定螟蛾繁殖力。幼虫的营养状况,首先决定于食料(水稻)的营养情况,如果稻株生长发育不良,将大大影响幼虫的发育,羽化后螟蛾的繁殖力也降低。 3)栽培制度 就栽培制度而言,纯双季稻区比多种稻混栽区螟害发生重;而在栽培技术上,基肥足,水稻健壮,抽穗迅速、整齐的稻田螟害轻;追肥过迟和偏施氮肥,水稻徒长,螟害重。春季,在越冬幼虫化蛹期间,如经常阴雨,稻桩内幼虫因窒息或冈微生物寄生而大量死亡。温度2429、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蚁螟的孵化和侵入为害,超过40,蚁螟大量死亡,相对湿度60以下,蚁螟不能孵化。 4)天敌三化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啮小蜂等,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青蛙、隐翅虫等。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等是早春引起幼虫死亡的重要因子。对这些天敌,都应实施保护利用,还可使用生物农药bt、白僵菌等。4虫情调查及测报方法 螟蛾夜晚活动,趋光性强,特别在闷热无月光的黑夜会大量扑灯,产卵具有趋嫩绿习性,水稻处于分蘖期或孕穗期,或施氮肥多,长相嫩绿的稻田,卵块密度高。刚孵出的幼虫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