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5章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第01节两个市场的均衡与总需求曲线.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122399 上传时间:2021-07-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5章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第01节两个市场的均衡与总需求曲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5章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第01节两个市场的均衡与总需求曲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5章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第01节两个市场的均衡与总需求曲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5章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第01节两个市场的均衡与总需求曲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5章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第01节两个市场的均衡与总需求曲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5章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第01节两个市场的均衡与总需求曲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5章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第01节两个市场的均衡与总需求曲线.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五章 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重点章!)导语:1、回顾在第三章中,把总需求量同用来购买这些最终产品的收入(支出)联系起来,从而得到了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曲线。在第四章中,把总需求量同用来实现这个总需求量的货币数量联系起来,从而得到了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曲线。2、本章结构本章将利用曲线与曲线得出总需求曲线。本章还将通过对劳动市场的研究,得出总供给曲线。第一节 两个市场的均衡与总需求曲线本节将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这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引出总需求曲线。一、两个市场的均衡(一)图解我们已经知道如下事实:平面中的曲线上的任一点(即任一之收入利率组合),都满足产品市场均衡;同样,平面中的

2、曲线上的任一点(任收入利率组合),都满足货币市场均衡。因而曲线与曲线交点所代表的收入利率组合,既满足产品市场均衡又满足货币市场均衡。图5-1中与的交点即为两个市场的均衡点。与分别为两个市场都均衡情况下的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图51(二)代数解我们可以通过曲线方程式(3.5): 和曲线方程式(4.8): 求得两个市场均衡时的解和。(三)提出问题我们更为关心的问题却是:外生变量的变化对均衡解,有何作用?二、的作用(单市场大;双市场小)(一)代数解1、表达式我们先来看看政府购买对两个市场的均衡水平的作用。为确定起见,假设增加。由方程(3.5)式和(4.8)式分别求全微分后,有:消去,不难得到: (5.

3、1)在(5.1)中,。= 注释,式(5.1)的详细推导如下:由,令其它外生变量不变,即,则有:从下式中解出,代入第一式中从而消去(这种“消去”,被称作高斯意义的消去),得:立得:= 2、讨论:注意单市场与双市场的比较顺便指出:也可以写成),即等于。可见,的具体意义是:当沿着曲线增加时,随着横轴上的增加,投资减少的速度。因 , ,故;又,故(5.1)式中的系数为正,且它小于(3.10)式(即:)中的系数。(重点理解!)这便给出一个结论:的作用对于两个市场下的均衡收入较之仅产品市场均衡时的均衡收入要小。这一事实的图解表示见图5-2。(G)图52(二)图解:注意所谓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在

4、图5-2中,当增至时,为两个市场均衡时的均衡收入,而为仅产品市场均衡时(如果利率不变)的均衡收入。因为在同时考虑到货币市场均衡时,增加的同时,如果和均不变,将上升至,因而限制了投资的增加,从而也限制了收入的增加,使得只能从增加到,而不是。这种现象称为“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三、的作用(单市场大;双市场小)(一)代数解1、表达式设,为税率。类似于作用的推导,我们得到: (5.2)= 注释,式(5.2)的详细推导如下:由,令其它外生变量不变,即,则有:从下式中解出,代入第一式中从而消去(这种“消去”,被称作高斯意义的消去),得:立得:=2、讨论:注意单市场与双市场的比较由(5.2)式知,

5、的系数为负,且其绝对值小于式(3.11)(即:)中相应系数的绝对值。这一事实说明:两个市场均衡时与仅产品市场均衡时,的增加均使均衡收入减少,但减少的幅度是前者小于后者。(二)图解由图5-3可较清楚地看到“单市场大,双市场小”这一事实。图53图中,当增至时,为两个市场均衡时的均衡收入,而为仅有产品市场均衡时(对于同一利率)的均衡收入。因为在同时考虑到货币市场均衡时,减少(因增)的同时,如果和均不变,将下降至,因而刺激了投资的增加,从而也限制了的减少幅度,使得从原始的只减少至而不是“猛降”至。四、的作用(单市场大;双市场小)(一)代数解1、表达式为确定起见,假设增加。由方程(3.5)和(4.8)不

6、难得到(分别求全微分后,再消去): (5.3)= 注释,式(5.3)的详细推导如下:由,令其它外生变量不变,即,则有:从下式中解出,代入第一式中从而消去(这种“消去”,被称作高斯意义的消去),得:立得:=2、讨论:注意单市场与双市场的比较易知,(5.3)式中的系数。若把它与式(4.12)(即)中相应部分作对比,我们可知,在仅考虑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中和在考虑两个市场都均衡的情况中,的增加,使都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前一情况较后一情况大(简称:单大双小)。前一种情况是对同一而言的,如此,所增全用在交易需求上(因对相同的,有相同的投机货币需求量)。后一情况,见图5-4。(二)图解当曲线右移至时,对于,货

7、币市场的均衡收入水平为,而产品市场的均衡水平仍为,因而两个市场并没达到同时均衡。对于,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从而利率水平有下降要求,直到。而的下降,使得对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增加,如此一来,所增中有部分被投机所需,即并不象前一情况那样全被交易所需。故两市场均衡时因增所增之没有仅货币市场均衡时所增之大(图中表现为)。图54五、的作用总需求曲线的导出和斜率(一)代数解1、表达式与前面的讨论方法类似,我们可知,当两个市场均衡时,价格水平对均衡解的作用。 (5.4重点!)= 注释,式(5.4)的详细推导如下:由,令其它外生变量不变,即,则有:从下式中解出,代入第一式中从而消去(这种“消去”,被称作高斯意义

8、的消去),得:立得:=2、讨论:注意单市场与双市场的区别“单市场大,双市场小”从式(5.4)可见,的变化方向与的变化方向相反。这与仅考虑货币市场均衡时的情况一致(见式(4.13),即),但变化的绝对值大小不一,现在的情况要比以前的情况小。(二)的特殊作用讨论的作用与讨论其他外生变量的作用,在方法上是一样的。但是,现在我们是提出的特殊角色的时候了。在我们要建立的最后的宏观经济模型中,政府购买、税率和货币供给量,始终作外生变量处理。而仅在两个市场中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它在最后的宏观经济模型中是内生变量(我们即将看到这一点)。(三)引出:总需求曲线(重点中的重点!)从两个市场的均衡中,我们注意到,对不

9、同的就有相应的与之对应;而我们又曾提到过,这里的也是总需求量的值。因而,称与的这种关系为宏观经济模型中的总需求曲线,简记为。1、曲线的代数解:斜率(1)多余地提一下,什么是曲线?曲线的方程为由式(3.5)与(4.8)联立消去以后所得方程即是。(2)曲线的斜率由式(5.4)知,的系数为负,因而,曲线的斜率为负。2、曲线的图解及其斜率我们可以用图解法得出曲线及其斜率。前已指出,若,则相应的曲线依次左移(见图5-5)。从而求得的图中曲线,显而易见,曲线的斜率为负。图55六、曲线的移动(一)曲线我们已经知道,曲线方程可由下列方程组消去后得到。所得方程为平面上的曲线方程。(二)影响曲线的外生变量,均为影

10、响曲线之参数(外生变量),它们的变化就会引起曲线的移动。(三)曲线的移动以下讨论,各自独立变动时,曲线将如何移动。1、变动时请注意在导出(5.1)式时,我们已经假定了不变,且已知式中的系数为正。因此,马上有结论:当增加时,对于任一给定的,将增加,即曲线右移(见图5-6);当减少时,对于任一给定的,将减少,即曲线左移。(G)图562、变动时类似地,由(5.2)式可知(现在相应系数为负):当增加时,对于任一给定的,减少,即曲线左移(见图5-7);当减少时,对于任一给定的,增加,即曲线右移。图573、变动时类似地,由(5.3)式可知(现在相应系数为正):当增加时,对于任一给定的,增加,即曲线右移(见

11、图5-8);当减少时,对于任一给定的,减少,即曲线左移。图58(四)总需求曲线与普通商品需求曲线的比较在结束曲线的讨论时,我们指出下列事实。总需求曲线,与某普通商品的需求曲线形式上一样,且斜率均为负,所以有近似的名字。但是,它们也有很大的不同:1、首先,符号的意义上有异。为总需求量的值,其单位为货币单位;而某个商品的需求量的单位为件、个、只等。2、又,在曲线中为价格水平,无量纲;在普通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中为价格,单位为元/件、元/个、元/只等。3、其次,某商品的需求曲线反映了需求定律,而曲线并无此意。当然,由于曲线的斜率也为负,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升(下降)时,减少(增加)。请记住本课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标准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模型(K),而该模型有两个构件:与。因此,得到了总需求曲线()就差不多得到了我们所需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的一半。另一半是总供给曲线(),这正是本章其余部分要讨论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