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167618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姓 名:宇 敏单 位:合肥市五一小学摘要:生活的需求迫使无数人离开了家园外出经商、务工,用勤劳的汗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亲情缺失现象严重,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长期头痛和思索的教育问题。重视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

2、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据了解,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两千万人,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十八。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学生”队伍中的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其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面对这个庞大的群体,家庭教育几乎空白,随之引发的大量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怎么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已经成为农村教育

3、工作者热点关注的问题。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土地被征收,属失地农民,又无稳定职业,大部分家长选择进城务工,有的甚至远离家乡。根据本人的观察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性格问题、逆反心理。1、留守儿童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1亲情缺失造成心理障碍“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句歌词很能代表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情绪。别的孩子放学、上学都有父母接送,可接送他们的永远是爷爷、奶奶,甚至只有自己孤独的身影;周末,别的孩子与父母逛街、游园,可他们不能,还要帮年迈的爷爷奶奶分担力所能及的家

4、务;当身体不舒服时,别的孩子的父母在窗前嘘寒问暖,可他们却没有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邻班有一个男孩,父母离异,奶奶生病欠下不小一笔债,为还债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孩子刚上一年级,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孩子的生活并不能无微不至地照顾,大多时候是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开学一段时间,班主任老师发现他的脸总是脏兮兮的,还有同学笑话他早晨不刷牙,早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他在教室里总是最安静的,不和同学玩耍,不愿和老师交流。这样的孩子心理是自卑的。所幸的是班主任老师发现得早,及早与家长取得了联系,给予他帮助和照顾,让这个孩子有了很大的转变。1.2性格孤僻内向留守

5、儿童他们就像是开在花园里的一朵孤独寂寞的花。别的花儿争奇斗艳,而他们只能孤芳自赏。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尽管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

6、朗,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1.3行为偏差有的留守儿童很难认同爷爷、奶奶的管教。而有一些老人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又要照看孙辈,又要处理家庭琐事,身心极度疲惫,脾气暴躁,教育方法简单,对“留守孩子”非法打骂。曾有一个留守儿童这么说:“我反抗,我叛逆只为了保护自己。”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爷爷奶奶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

7、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隔代的老人对孩子溺爱放纵,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稍有不如意便出现反抗和叛逆。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地约束管理,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除此,留守儿童还有承受能力差、缺乏进取心等心理问题。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他们容易沾染不良习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关专家也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

8、容忽视,应当引起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学校是儿童心理问题的第一责任人,要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因此,农村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温馨的家,应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帮助留守儿童愉快、健康地生活。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1面向全体学生,利用集体活动进行心理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如用班队中每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现在的想法;“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等交流讨论。让

9、他们觉得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他们从心理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赖,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2.2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教师在平时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时教师也能通过一些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

10、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说出来。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地接触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2.3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

11、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我们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2.4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

12、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在班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2.5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理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的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渴望亲情是孩子的天然需求。既然不得已丢下孩子外出务工,那么长辈们尤其是父母,就要设法多与孩子沟通。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参考文献:1 王德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和出路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