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1168483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9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早期文字 (1)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金文: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自主思考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提示: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上看,甲骨文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2.统一文字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 秦灭六国后,国家实现了统一。 (2)概况:秦统一后,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3

2、)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书艺历程 1.阶段特征,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自主思考为什么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提示: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安定,当王朝鼎盛、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知识点一,知识点二,2.艺术特色 (1)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2)是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表现形式。,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汉字的演变 史料导入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尚书多士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 秦琅邪台刻石 互动探究(1)“惟

3、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结合史料,探究秦朝“书同文字”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提示:(1)有道理。因为商朝已有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2)原因:国家统一、加强统治的需要。影响:结束了中国汉字运用中的混乱状态;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是中国汉字的起源。 (2)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4、(3)商周时期,文字铸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西周晚期,通过整理金文,形成“籀文”。 (4)秦统一后,用小篆统一全国的文字。 (5)秦朝后期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出现隶书。 (6)汉魏时期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草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即行书,楷书确立了汉字形体的规范。,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例题1】 (2016全国甲)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考查汉字演变的历程。图片中的字体根据题

5、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应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这三种字体可反映出中国汉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部分发展历程,故B项正确。统一文字是秦朝“书同文”的结果,与题干中的三国曹魏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三国曹魏时期流行的汉字为隶书,而且此时还出现了楷书,先秦古文和小篆不是三国曹魏时期流行的字体,故C项错误。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汉字的成熟,当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B,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书法艺术特点与历史阶段特征的关系 史料导入 北宋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明代,几乎同时生活于苏州的祝枝山、文征明虽为

6、好友,但书法情态迥然有别,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征明书法则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探究宋代书法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史料,探究明代书法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提示:(1)特点: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2)趋势: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 书法艺术特点与历史阶段特征的关系 (1)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己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这使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 (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

7、治安定。当王朝鼎盛、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 (3)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这就使得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4)明代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这使书法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例题2】 (2016全国丙)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

8、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与时代选择的关系。从题干中可看出,唐太宗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与萧子云的书法相比“尽善尽美”,正是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造诣的推崇,才导致王羲之的书法日渐普及,由此可见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是其个人艺术水平和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项正确。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首先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高超,其次才是受唐太宗推崇的影响,“决定”说法不准确,故A项错误。题干中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不能说明其书法成就不可超越,故B项错误。艺术评判标准的区别不是朝代更替的产物,而是不同时

9、代需求的差异造成的,故D项错误。 答案:C,2,3,4,5,1,1.有人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下列说法对“石破天惊”的准确解读是() A.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 B.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 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D.文字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 解析:材料强调“文字的发明”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文字是文明的象征。故选C项。 答案:C,2,3,4,5,1,2.余秋雨认为:“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以下对汉字的相关认识正确的是() A.汉字演变顺序为甲骨文隶书篆书楷书 B.秦朝官方正式颁布的文字范本用隶书书写 C.魏

10、晋时期书法艺术进入到重视审美的自觉阶段 D.兰亭序是唐代行书的代表作品 解析:A项应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B项中秦朝官方正式颁布的文字范本应为小篆;C项正确;D项中兰亭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答案:C,2,3,4,5,1,3.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解析:解答本题可结合楷书的特点分析。楷书笔画工整严谨,适合于比较庄重的场所,故唐人崇尚楷书。 答案:D,2,3,4,5,

11、1,4.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 A.国家统一,盛世气象 B.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经济发展,社会走向正轨 D.社会危机,世人反省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法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风格的原因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B,2,3,4,5,1,5.图文探究: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该帖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襟怀、情愫,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堪称绝妙的比喻。 (1)结合图文探究,说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何特点。 (2)分析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参考答案:(1)特点:虚玄灵动,飘逸潇洒。 (2)原因:对汉末社会危机的深刻反省;士人群体的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