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1168486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元学习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内容索引,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线索梳理,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重点阐释,(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

2、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中国古代工商业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综合比较,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典

3、例分析 (2018课标全国)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答案,解题规范,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闭关锁国) 二抓关键:题干中“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第二步:逐项分析,题型解读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考查学生通过思维分析

4、,在某一史实基础上或者在某一历史现象基础上,能表明或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得出某一历史结论的能力;说明论证是选择题的最高考查形式,与材料题中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相当;题干往往是历史现象,题肢是某一道理或观点,要求考生通过“现象”说明“正确的观点”。,表明、说明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解题技巧 (1)直接对应法 适用于题干与正确选项间有必然联系,只通过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其他干扰项不是正确选项的变式,其他选项通过所学知识即可排除。 (2)题肢对比法 适用于多个被选项都与题干有一定的关系,在诸多被选项中通过比较,得出一个最适合本题题干的正确选项。,变式训练 1.(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

5、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D项正确。,答案,解析,2.(2018江苏卷,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

6、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选C项。,答案,解析,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由材料可知,北宋仁宗年间,对于偷税的商人,不仅没收其货物,而且对“捉到人”给予“赏钱”,可见官府重视商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反映江南商业环境恶劣,C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农本商末观念也没有体现,B、D两项排除。,答案,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