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

上传人:rrsccc 文档编号:11168488 上传时间:2021-07-08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梨园春秋,史料探究,课前预习,随堂训练,素养落实,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誉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学习目标】 (1)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演变的史实,探寻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培养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能力。 (2)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一、戏曲的起源 1.原始时代: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 ”,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春秋战国以后:宫廷

2、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 3.唐代 (1)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 (2)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4.宋代: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 ”,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傩,南戏,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 (1)特点 将诗词、歌唱、对白、 、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 有完整的 和角色配合。 用演员 表现剧中时空场景的更替。 (2)地位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 。 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 表意的特殊传统。 (3)代表:奠基者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音乐,故事情节,虚拟动作,成熟,虚拟动作,2.昆曲

3、(1)兴起与发展:兴起于江南昆山,明中叶到 ,是其鼎盛时期。 (2)特点 文词 ,寓意深切。 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表演以 为主要特色。 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3)地位 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性剧种。 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影响深远,被誉为“ ”。,清中期,典雅华美,载歌载舞,百戏之祖,三、“国粹”京剧 1.背景 (1)外因: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 (2)内因:清 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 2.形成:徽班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 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考究。经

4、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乾隆,京城文化,3.特点 (1)角色: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 、丑四大行当。 (2)表演艺术:发扬 、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多种乐器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 4.影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 ”,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净,象征虚拟,国粹,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戏剧的发展及社会功能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 材料一梨园演戏,高宗(乾隆)南巡时为最盛,而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5、,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二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三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解读】 材料一反映了戏曲发展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材

6、料二体现了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具有休闲娱乐功能,戏曲随之繁荣,材料三反映出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 【结论】 (1)官府的支持,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2)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深化拓展】 影响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 (1)宗教因素: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一些带有巫术色彩的活动,后来在国家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也采用类似的形式。 (2)政治因素:戏曲的传播在很多情况下与政治密切相关。 (3)经济因素: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4)文化因素 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民间艺

7、人;无论是古代戏曲的创造者,还是表演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戏曲艺术才得以发展成熟。 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南戏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成分,元杂剧也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1.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材料中的“梨园”是() A.民间的乐舞机构B.官办的乐舞机构 C.专门的娱乐活动场所D.京剧的表演场所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据材料中“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并结合所学可知“梨园”是唐代官办的乐舞机构,故选B项。

8、,2.宋朝南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B.娱乐场所瓦舍的出现 C.傀儡戏、皮影戏、杂技、说书等表演的盛行 D.民间艺人的推动 解析:A“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层面考虑,A项正确。,3.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 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重要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解析:C题干中“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

9、新体出”,说明了元朝科举制被废除,知识分子进取无望,专心致力于戏曲创作促成了元杂剧的繁荣,故C项正确。A、B、D三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4.(2018四川宜宾期末)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出() A.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B.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D.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解析:C题干中提到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说明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有利于集聚、融合各类文艺,故C项正确。,5.(2018广东清远期末)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解析:B材料中的“大团圆”体现戏剧世俗化发展,是人民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结果,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也不能说明与戏剧模式形成的关系,不符合题意。,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