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中学陈妙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174258 上传时间:2021-07-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中学陈妙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十四中学陈妙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十四中学陈妙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四中学陈妙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中学陈妙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 陈妙华摘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从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诱发学生的疑问,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回归真正的主体地位,这意味这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改变。本文主要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必要性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施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 问题意识 质疑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必要性(一)语

2、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得不到重视高中语文教学,让人感觉有点边缘化,这和大语文阅读环境丧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在功利地追逐分数有很大关系。现实的语文课堂,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师在课堂上力求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讲得完美,学生却听过即忘。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衔接中找不到平衡点,学生对语文学科爱不起来。在发放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喜欢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不到10,他们更倾向于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学生真的问不出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值得深思。在课堂教学中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

3、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语文,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之一。(二)在教学中学生这个主体被有意或无意忽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注意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习惯自己讲授,喜欢“师问生答”的形式,在教学环节中有太多的预设,这就有意或无意地禁锢学生问问题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认为自己提不出问题,偶尔产生疑问,也是顾虑甚多,担心提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教师不理睬;担心提的问题过于肤浅,被同学嘲笑等等。大多数学生已习惯只知学不懂问,对待问题只求一个正确答案便心满意足,在学习中缺乏思考,更缺少质疑意识。其实,学生质疑活动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当学生的 “问题意识”的门扉被打开,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

4、中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疑问,问不出问题,除了自身因素外,还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这个主体关注不够有关。(三)教师在教学中不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针对考试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师更喜欢直接讲授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没有留足时间给学生质疑。对个别敢于提问的学生没能及时肯定和表扬,在课堂上不注重营造“教师非常喜欢我提问”的氛围。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未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一瞬间闪烁的火花,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疑问。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提供条件,学生就难以提出疑问,学习就只能处在被动中。爱因斯坦曾说过“提

5、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可见,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挖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构建高效民主的课堂有着重要作用。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施的方法(一)教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追问”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问能质疑、会质疑,本身是一种能力。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广、思想开放、喜欢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应该是具备有质疑的能力的。之所以在课堂上不提不出

6、问题,问题意识薄弱,是已经习惯了教师一直以来的授课方式,是处在一种懒得质疑、不想质疑的状态。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了然于心,在教学中只需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用太在乎具体的环节和过程,无需有太多的预设性的生成。教师在课堂上学会放手让学生去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主体的需求,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调整。为学生创造提问的环境,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当学生对学习的问题有争论时,在给学生探讨的同时,将其引到相应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追问。以教雷雨为例,把握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是其

7、中一个教学目标。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对周朴园这个人物进行评价,写出评价的关键词:阴险、狡诈、冷酷、无情、怀旧、执著、温情。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这些关键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设置这一教学的情境,是为了引发学生更多的疑问,如:这样阴险狡诈的人,他对侍萍的怀念是虚情还是假意?为什么见到侍萍时却不和她相认?还要让她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最在乎的是什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教学中抓住一个切入点,给学生发问的空间,把他们带入不断追问的学习环境中,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疑问和探讨声中,学生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会更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

8、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师生才能真正平等对话,课堂才会成为师生互疑共同求学的场所。(二)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关键处入手,让学生善问放手让学生自由发问,目的在于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提问环境,培养学生常质疑的良好习惯。但没有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散杂,层次也会比较浅,问题也缺乏针对性。学生是否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几个关键点入手提问。1从题目入手提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的精炼概括。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进行发问,让学生带着疑

9、问阅读课文。如对故都的秋这个题目可以发问:故都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用“故都”这样的字眼?“故都”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当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的阅读,在阅读中就会主动思考,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疑问。二是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提问关注文章中的中心句、抒情议论性的句子、转折关系的句子、因果关系的句子等等。这些句子是作者表达观点的重要句子,是文章的精彩处,同样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引导学生从关键处提问,对关键句多问几个为什么,更能引发他们的思考,有助于在阅读中抓住重点。从文本的“异常点”提问所谓“异常点”,是文章中相对突出的点,如文章中的比较点、重复点、新颖点等。以故都的秋为例,文章绝大部分内容都在写北国之秋,却有一段

10、提到了南国之秋,就此处提出疑问: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有什么不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荷塘月色中引用采莲赋的诗句描绘的是嬉游热闹的光景,和文章表达的幽静的氛围有什么冲突吗?这是抓住比较点提问;雨巷中反复出现的“丁香”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再别康桥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大部分重复,诗人在此表达的情怀是什么?祝福中三次用重复的语言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只是描写眼睛的语言有改变,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是引导学生抓住重复点提问;沁园春。长沙描写的秋景,多姿多彩、生气勃勃,这和大多数古诗表达的悲秋情怀很不一样,为什么毛泽东眼中的秋景这样的充满生命力呢?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从题目看是写演讲,文章的内容重点在

11、表现人,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新颖之处?这些都是文章的新颖点,可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联想进行提问。我们教学的文本,处处有精彩,处处有疑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关注文章的关键点提出自己的问题,不但让学生能问、还会让他们善问,这对培养他们的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学贵有疑”,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有疑”到 “善疑”,这是思维的一个飞跃。(三)关注单元的整体教学,让学生问得有技巧在人教版必修的五册书里,每册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阅读鉴赏部分每个单元4篇文章,所选文章文体基本一致, 4篇文章中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这样的编排,利于学生集中研读和探究,也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举

12、一反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精读课文为例,给学生示范,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依据文章的特点,培养他们在不同文体中提问的技巧。以古文单元为例,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可以放手让学生对照注解阅读,在逐字对照翻译的前提下,从自己不懂解释的字词进行发问;也可以选择文章的关键句(特殊句式、有较多知识点的句子)进行重点悟读,在发问中领会古文句式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小说单元可以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环境三个重点进行发问;诗歌可以引导学生从物象、情感、手法进行发问;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形”和“神”进行发问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的特征,抓住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提问的技巧,会让学生提问更有质量。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中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 问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步。美籍华人当代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也曾说过“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开第一步。”从中可见“问”的重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敢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处“善问”,让学生针对不同的文体问得有技巧,对语文课堂的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