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人教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178278 上传时间:2021-07-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人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东营临海,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学生们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都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等。因为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2、。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如广饶盐场等,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家乡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

3、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结合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3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二、学法分析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

4、息,尽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教法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深刻体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化学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

5、队精神。四、教学程序1创设问题情境,孕育新知上课伊始,展示四瓶无色液体(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酚酞、硫酸、氯化钡溶液)并设问:“这四瓶无色液体都是水吗?”生若答不是,让其说出依据,若回答“是”,演示“变色”和“无中生有”,然后提问:“水有这个特点吗?”,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变化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通过上述情景,引导学生:“生活中你遇到过似水不是水的情况吗?”生答:喝过的糖水,又苦又咸的海水,点滴,汗水等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体会,体会到了溶液就存在于自己身边,开拓了视野,增强了探究的意识。3对比实验,获得新

6、知学生探究一:分别向盛有泥土、植物油、食盐的试管中加水振荡,观察现象。通过三个实验对比,让学生在做中产生疑惑,产生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溶解的本质。如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食盐消失了,而泥土、植物油依然存在?在此基础上(展示学生充分振荡后得到的食盐水)深入一步,上部的食盐水比下部的咸吗?(生答后,扩展)一杯糖水,为什么开始喝时感觉甜度大,后来感觉甜度小?(以此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再进一步:如果将此食盐水密封,一年、三年外界条件不变,食盐水中有食盐析出吗?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转变角度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成因,并以此提出溶液与浊液的区别(相机播放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4实验再体验,层层深

7、入,感悟溶液形成过程及特点步骤1:学生探究二:教师提供:水、酒精、高锰酸钾、碘四种药品,让学生列表设计实验9-2。让学生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得出:除了水之外,还有汽油、酒精等很多常见的溶剂;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真切感受:除了水,原来还有很多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即溶剂)。步骤2:在此基础上(展示一瓶碘酒、汽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说明: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步骤3:继续设疑引导:

8、物质溶解过程中还有什么特殊现象?(生若答不出,利用生活中纯碱溶于水时放热这种常见现象点拨。)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明:这样设计处理,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讨论评价择优实验、记录现象总结交流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步骤4:再次播放溶解的微观动画,讨论解决溶解时为什么会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说明:这样处理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生活的常见现象,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一般与特殊,开拓学生思维设置问题:吃饭时,当油渍不小心滴到了你的衣服上,用水无法除去,你用什么方法可以除掉它?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不仅使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巩固溶剂

9、、溶解等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究欲,从而带着好奇积极完成探索实验三即实验9-4。通过讨论、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注意事物一般特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利用事物的特殊性解决。5.课堂小结,深化提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总结出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及溶液与浊液的联系与区别。借助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得出溶液的用途,不仅达到了深化提高的目的,而且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6.当堂达标,利用新知问题1:通过学习,你认为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油污,他们的原理相同吗?问题2: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分别加入硝酸铵、氢氧化钠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理由。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1,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变换形式,通过开放性强的问题2开拓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作业布置,持续学习必做:教材P33 1、2、5。选做: 教材P33 3、4。拓展题: 教材P32 家庭小实验说明:为了适应各层次的需要,布置必做、选做作业,让学生带着化学问题走出课堂。拓展题是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在做中学”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本资料来源于教师身边的文库-教育文库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