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178953 上传时间:2021-07-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 摘要: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的起源时期,同时也孕育了其理想人格学说,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主要的三位代表人物,三者都有自己的系统的理想人格理论。孔子、孟子和荀子将理想人格分为圣人和君子,并对其进行了各自详细的阐述,尽管三者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圣人和君子人格也有所差异。本文将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进行详细地阐述,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圣人和君子人格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及两种人格对后世的影响。关键词:先秦儒家;理想人格;圣人;君子 5233On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the Pre-Qin Confuc

2、ianismAbstract: Pre-Qin is the source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ideal personality theory.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zi are the major representatives of Pre-Qin Confucianism. They all have their own theory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zi pided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to Saint and

3、 Gentleman and they all give Saint and Gentleman a good descrip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among Confucius, Mencius,and Xunzi in the ideal personality pattern. This paper will depict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Pre-Qin and analyse the difference among Confucius,Mencius,and Xunzi. This paper will a

4、lso depict the effect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theory.Keywords: Pre-Qin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Saint; Gentleman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前言 1一、先秦儒家思想概述及发展历程 2二、理想人格类型 3(一)圣人人格 3(二)君子人格 7三、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学说的价值和影响 10结语 12参考文献 12致谢 13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前言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主导思想,先秦是儒家思想的源头,也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滥觞时期。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被分为

5、圣人和君子两种,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对其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尽管孔子、孟子和荀子的理想人格学说一脉相承,但由于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差异,以及孟子和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又有所发展,所以三者的圣人和君子人格学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下文依次对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圣人和君子人格进行详细地阐述,分析三者人格学说的异同,以及圣人人格和君子人格之间的关系。 孟子是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家,早年拜读于子思(孔子的孙子)门下,勤奋学习,从不间断。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作为德治的形式,体现了所谓王道。”3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以仁来治国,向百姓实行仁政,从而获得百姓

6、的拥护与支持,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民贵君轻,正如孟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继承了孔子“为仁由己”的思想,突出了人在道德修养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扬了“心性”,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强化了儒家的“內圣”,也就是个人的自我道德的修养,同时孟子也提出了修养

7、的方法就是“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丰富了儒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在当时奴隶制度即将崩溃,封建的生产关系正在形成之中,荀子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兼容并蓄其他学派的思想来丰富改组儒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人的天性都是恶的,“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劝学)后天的善恶差别是由于学习和改造的不同造成的,“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所以荀子认为人在后天的学习和自我修养非常重要,修养得当甚至可为圣人,&ldquo

8、;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荀子•性恶)除此之外,荀子还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着自己的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人们与其等待这上天的恩赐,不如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在继承孔子与孟子的仁、义与礼的思想同时,也提出了法,强调了政治法度的惩罚作用。 2孟子思想中的圣人人格孔子之后,孟子也对圣人有所描述,和孔子大致相同,孟子也将圣人置于理想人格中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人伦也就是道德系统,圣人也就是道德世界的极致。孟子对圣人有这样的描述:“充实之

9、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孟子•尽心)在这里,孟子认为圣人不仅能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善性加以培养扩充,使得德充于内,光华显于外,并且能将这样的道德光辉影响他人,让天地万物得到感化,即“大而化之”。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子比较注重儒家內圣之德,圣人内在要“充实”,也就是圣人要非常注重自身修养,孜孜不倦地对仁、礼等儒家道德思想的追求,使自己成为道德的模范,成为后人学习效仿的榜样。相对于孔子对圣人之遥不可及不同,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人可以达到的,其思想基础就是性善论。在孟子看来,人人都具有善的本性,即孟子的性善论,善性有四

10、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所说的是:人心有四端,从这四端引发、扩充、实践之后,才有仁、义、礼、智这四种确定的善的出现”,4这从本性上为成为圣人提供了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修养自己与生俱来的善性四端达到圣人的境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性善论只是为成为圣人提供了可能性,但要真正成为圣人还需要自身不断地内在修养,这也是孟子最注重的地方,也表明了孟子更注重內圣。在自身修养方面,孟子认为首先要排除欲望,净化自己的心灵,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11、rdquo;,(孟子•尽心)要抵御外界的诱惑,清心寡欲,以此来不断地修养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人天生便有好利、好名与好色的心理,甚至有贪生的念头;如果纵然这些欲求而不加节制,将使生命一直堕落下去。”5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正是由于其不能很好地抵御外界,放纵了自己的欲望,致使自己堕落成为普通人。此外还要经受各种考验和磨难,不断地深化自身修养,达到动心忍性,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每个人只有经历种种艰辛与磨难,才能不断地

12、对自身进行休养,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使自己达到圣人境界而去行使大任。 3荀子的圣人人格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儒家中又一位重要人物,他同样把圣人推崇至其理想人格的巅顶,是一个人学习修养以达到的最高目标。荀子曾说:“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已至道,是民德也。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行法至坚,好修正其所闻以矫饰其情性,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其行多当矣而未安也,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如

13、是,则可谓圣人矣。”(荀子•儒效)荀子通过这段话对圣人作了大致的描述,认为圣人这种人格是超越于君子人格的,圣人意志坚定,看到他人为善会由衷的感到高兴,而看到他人做不符合仁义的事情是会倍感忧虑,无论是自己对外为人处世还是自我的内心世界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因而圣人是道德和智慧最高的人。比起孟子注重圣人的內圣方面,荀子更注重圣人外王的方面,外王就是更加注重自己对外的影响和作用,这就需要亲自去实践。荀子就非常看重“躬行”,他说:“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圣人在内在得到极其充分的修养后就要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

14、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他人服务社会。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人生来都有好利、喜欢声色、耽于享受排斥痛苦等不良的本性。“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对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世间的一切暴行逆施都能从人的天性中找到根源。”7这就是恶,圣人也是人,天性中也存在着“恶”,而圣人是如何从天性有恶的普通人成为大家敬仰的圣人呢?这就涉及到荀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化性起伪”的思想。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是配合他的性恶论思想的,人性本恶,但可以改变。荀子所谓“化性起伪”就是改变人的本性,兴起人后天的行为。&l

15、dquo;荀子提出圣人与众人有相同的与生俱来的不待然而然之性,这就说明圣人之所生为圣人也是后天学习养成。”8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由于其能够改变本性之中的恶,不断地完善自身以后的行为,如荀子曾说:“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起伪”。(荀子•性恶)而如何改变本性恶且不断地完善自身呢?荀子给出的答案是学习和积累。荀子用“隆”、“积”、“积善”来表示学习和修养的程度不同,人格达到的境界就不同,圣人就是因为善于学习善于积累才达到最高境界的。如“匹夫隆之则为圣人”,(

16、荀子•赋篇)“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荣辱)“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圣人正是在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本性中存在的恶,从而一步一步地到达至善至美的境界最终成为人人仰慕的圣人。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圣人在荀子心中是理想人格之典范,是道德伦理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和孟子一样,都认为圣人与凡人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普通人通过不断的努力是可以达到圣人境界的。由此可知荀子和孟子一样都认为

17、圣人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而达到的途径就是学习和积累。这也说明在荀子心中,儒家理想人格中的圣人境界并不是处于空中楼阁,完全是可以达到的,荀子正是用“人人皆可为圣”的观念来教育人的。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4):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圣人人格在孔子、孟子、荀子眼中都处于其理想人格学说的顶端,都是儒家思想最完美的体现者。孔子认为圣人人格是不可达到的,而孟子和荀子认为每个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尽管三者的圣人人格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根据的人性论不同以及内圣外王的侧重点不同又所有差异。(二)君子人格1孔子的君子人格君子是先秦儒家着墨最多的一种理想人格,和圣人一

18、样君子也是孔子赋予了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崇高品德和完美道德的称谓,也从此成为众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君子在西周与春秋前期指的是贵族,在诗经、易经、尚书中君子都有所出现,但都是指贵族。是孔子将君子变为了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一种。论语一书中,君子出现了107次,可见孔子对君子的阐述之多。君子不同于圣人那样在孔子理想人格中处于顶端,它是被孔子认为只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从道德伦理并且通过自我修养就能达到的。在孔子看来君子具备很多优秀的品德,孔子也对君子的寄意最多。君子包含了几乎所有儒家思想中的种种美德,相对于圣人而言,“君子是儒家思想现实中的一个载体,是对儒家思想的践行。仁是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核心,

19、仁所包含的含义很广,最本质的是爱,“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二十二)这种爱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这种爱是一种胸怀和大度。仁爱的表现有很多种,有仁就要有孝悌,“仁譬如树木,树之根为孝悌,树之枝叶为仁民爱物”,9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进而扩充至泛爱他人;有仁还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计较得失和刻意地去勉强他人作所不愿意做的事情;有仁还需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学习礼等等。作为君子首先就要有仁,以仁为自己的道德核心和修身的准则,君子在内非常地守孝道,时时践行着仁中的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外君子胸怀他人,关爱他人,从不去刻意

20、勉强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有着宽广的胸怀,“君子坦荡荡”。除此之外,君子还严格要求着自己,以达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将仁赋予在君子这一人人都可修养实现的人格身上,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怀着仁爱之心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进而创造出一个互敬互爱有礼的温馨社会,这也是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除了赋予君子诸多美德外,还为君子塑造了形象,“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由此可见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既不是&ld

21、quo;文胜质”的矫情之人,也不是“质胜文”的野蛮之人,而是平衡两者之间的彬彬君子,从而由君子之说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2孟子的君子人格仁也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形成仁者爱人的思想,认为君主要实行仁政,以仁爱来统治国家,由仁提升了人民的地位,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的君子人格首先也要具备仁的品质,只是这种仁更多的从自己的性善论为出发点。孟子通过解释不仁来阐述什么是仁,那什么是不仁呢?孟子举例子说如果随便杀了一个无辜的人就是不仁的表现,君子是不会为不仁之事的,“君子之于物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2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这也可以看出其性善论的痕迹。孟子的仁更多的和义结合,发展成为仁义,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君子就要居仁由义,君子行仁义不是娇柔做作的,做出来让他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在君子看来仁义是内在的,君子为人处世都是由内在的仁义为依据的,而不是矫情的去表现仁义。君子居仁由义之后还要不断地进行修养,已达到道德完美的境界。孟子•尽心下提出对于君子修身的要求:“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

23、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苦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善言与善道的实行就需要由近及远、由己及人,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施与广博的,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启发,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这正是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体现,并且君子的行为始终是以仁义为出发点的。除此之外,君子还比较注重自省,一日三省其身,注重内心世界的自我修养,担心自身的修养程度不够,故“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孟子•离娄)孟子还认为君子和普通人一样都具有物性和人性的部分,但君子不

24、仅仅局限于此,而是能充分将自我的潜能发挥出来,使其自我追求的道德光辉洋溢出来影响万物。此外,君子追求的至乐不是拥有财富和权势,而在与能够尽人伦本分,对父母兄弟都能做到孝悌,俯仰无愧于天地和自己的良心,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 由上述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认为君子人格是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而达到的,并且都提出系统的修养方法。孔子、孟子的君子人格大致相同,都是仁、义的载体,都具有仁、义的品质,但孟子发展了孔子的

25、仁的思想,因而其又略显不同,此外孟子在阐述君子人格的时候也以自己的性善论为基础,这也是其不同于孔子和荀子的地方,在品质方面孟子的君子人格有着大丈夫的独特气质。荀子的君子人格除了具有孔子和孟子的君子人格普遍具有的品质外,更加注重义礼,这是三者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结果,也是继承发展的结果。三、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学说的价值和影响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绵延至今。其理想人格学说蕴含了儒家思想中许多精华,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对后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圣人人格被作为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极致,也是孔子、孟子、荀子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类型,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孔子将圣人人格定位在遥不可及

26、,并不是打消了后人对于圣人的追求,而是表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不能对自身人格的修养有所松懈,正如活到老学到老一样,每个人一生都要不停地进行人格修养以期达到圣人的境界。后世的人们将孔子的圣人人格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不断地进行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尽管自我修养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达到了君子人格,但是孔子的遥不可及的圣人人格始终是一种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让自己不断地接近完美的境界。孟子和荀子的圣人人格被视为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修养达到的,尽管需要付出极大甚至毕生的努力,但这毕竟极大地鼓舞了后世的人们,使得人们坚信只要自己不断地加强自身内在修养,就可以完善

27、自己的内在品德,达到圣人的境界。后世优秀之人在达到君子人格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完美的追求,而是更加努力地进行自我修养,并以自己的品德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影响着周围的人们,使得人人都注重自我修养,为社会带来了良好的风气。 结语先秦既是儒家思想的起源时期,也是其理想人格学说的源头,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且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想人格学说,孟子和荀子在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系统的理想人格理论。孔子、孟子和荀子将理想人格分为了圣人人格和君子人格,对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虽然都是圣人和君子两种人格,但三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有所不同,因而在相同之中又有所差异。尽管三者的理想人格学说有所差异,但他们的圣人人格和君子人格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8): 19 /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