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23188 上传时间:2021-07-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教案【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 学生分析诗歌时已经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背景、 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 。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 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3.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4. 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情感与价值观: 1. 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2. 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教学重点

2、 】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诗词歌赋温经典,山水田园知故人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 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 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 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 春晓 ) 。 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 ,请同学们一起背。 (略)他是孟浩然。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二、作者介绍1 .学生介绍2 .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姓名孟

3、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世称“盂襄阳”,盛唐诗人简历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老,晚年隐居汉江东岸鹿门山中成就作品集孟浩然集评价隐逸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诗风语言清淡,意境清远3 .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 ppt显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 样的隐者情怀。三、吟咏诗韵初感知,似隐若现总是情。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

4、字音、节奏。2 .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 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 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 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3 .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4 . 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 .学生齐读。四、对比鉴赏、深入探究具体而微高瞻瞩,缘景入境深明情。1. 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2. 如此高度凝练的语言,让我顿时觉得呢原诗太长,

5、于是我改写了一下:“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隐者自来去。 ”看看是不是包含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删改后的诗作紧扣题目、 主旨, 大家觉得如何? (学生讨论) ,明确:缺少了诗味。1 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黄昏的鸣钟鱼梁渡头月照烟树岩扉松径2 文章中除了这些景物的描写外,还写到了哪些事?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3 同学们看看, 刚刚我们找出的景象就是本诗中的写到的意象, 每一个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请大家展开想象,概括景象的特点。山寺黄昏的钟: 幽僻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诗人精神向往的地方、 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月照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总括:孤寂清幽

6、、冷寂)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 - 喧哗嘈杂4、其实,诗歌写到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刚刚我们概括的景物特点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明确:归。5 “余亦乘舟归鹿门 ”中的归有哪两层含义?“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6 小组合作探究一:“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幽人又指何人?明确: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 “惟有幽人自来去” 。 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

7、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途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7 小组合作探究二:概括归纳诗歌的思想情感?明确: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 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是迫于无奈的情怀。五、分析艺术手法拓展训练细探深究手法明,诗情画意活水来。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 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的是喧嚣,

8、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两种归途展现出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2 、 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先写远景,次写近景。前四句写江行见闻。山寺黄昏时分的钟响和渡口人们争渡的喧闹,更衬托出山寺的僻静和幽雅。两者的对比,引发了诗人的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 超脱的胸襟自然而然地隐藏于字里行间。 后四句写夜攀时鹿门山的山路、朦胧的山树在月光照射下更显清幽。一个“忽”字则写出诗人的不知不觉,体现出诗人闲适平静的心情。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 山居秋暝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句子,改写后呈现出一幅画面的美来。 ( ppt 展示)请学生从夜归鹿门歌 中挑选你喜欢的句子,借助联想和想象, 用散文诗的语言展示出来。六、布置作业1 . 背诵全诗2 .孟浩然当选为盛唐时期最清雅的山水田园诗人,请为他写一段颁奖词。板书设计:寺钟鸣争喧渡归向江村归鹿门隐 月开烟树 到栖隐处松径寂寥 幽人来去精品资料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