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 (3).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61232 上传时间:2021-07-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 (3).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要求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教具准备潮来时的录像、幻灯片教学课时两课时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两个特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

2、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d)。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导读:这句话用“宽阔”一词首次向我们展现了钱塘江的雄伟,“横卧”又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姿态和气势。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zho)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潮水”,而写此刻“江面很平静”?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y)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句导读:这三句话写出了潮来之前钱塘江的宁静,与下文潮来时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钱塘江潮的奇。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第二部分(第2自然

3、段):写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句导读:用“闷雷”来形容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声音,十分贴切。也暗示出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顿时人声鼎(dn)沸(fi),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为什么潮水会是“一条白线”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un)江面。句导读:写出了“白线”的变化,“横贯”一词比上文的“横卧”更有气势。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

4、马齐头并进,浩(h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n)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两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ho浪吼(hu)。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潮头虽然西去,可是余波未平,依旧气势宏大,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hu)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从哪儿能看出钱塘江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多高的景象。 知识点详解 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说明钱塘江大潮历史悠久,

5、而且是雄伟、壮丽、罕见的景象。 农历:我国传统历法。因其与农业生产有关,故称“农历”。 海塘:为防御海潮侵袭而筑的堤坝。薄,注意此处读“b”,不读“bo”。 此处写潮来之前的“静”是为了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闷,此处读“mn”。“闷雷”指声音沉闷的雷。 因为此时江潮开始从远处涌过来了,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望就像一条白线。 横贯:横着通过去。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重点句解析:这两个句子连用了三个比喻:把白浪比作“白色城墙” 意在表现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把白浪头比作

6、“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可见水势之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当之感;把潮声比作“山崩地裂”,足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震耳欲聋,声势之动人心魄。 “霎时”说明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可见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江面依旧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意。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

7、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三自主学习,识字解词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2)指导难写字。“罩”下

8、边不是“桌”,应写成“卓”。“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3)理解词语。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若隐若现:好像隐藏在那里,又好像显露出来。形容隐隐约约。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后用以形容巨大的声响,也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看看第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2.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9、: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潮过后江面的景象。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ng和m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1.学习课文,了解大潮来时雄伟、奇特、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10、之情,受到自然美的熏陶。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情景的。(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2.文章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第一句,即第一段。)3.读第一部分,“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第一个“观”指钱塘江大潮的景象,第二个“观”是看的意思。)4.你能用“观潮”和“天下奇观”说一句话吗?(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许多人来观潮。)二分段感悟,体会情感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请读第二部分。(1)用“”画出

11、写潮来时江面景象的句子,用“”画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2)请学生读相关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平静,急切)(3)再读第二部分,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及人们此时的心情。2.学习第三部分。放“潮来时”的录像。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读第三部分,画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1)知潮声。朗读描写潮声的句子。出示幻灯。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潮的声音巨大,如同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

12、的气势。)人们的心情怎样?(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再读描写潮声的句子,读出声音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喜。(2)知潮形。朗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幻灯。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次看录像,感受其壮观的景象。读出大潮壮观及自己的喜爱之情。(3)知其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由远及近)找出能说

13、明空间转换的词语。(4)训练学生说潮声、潮形,边说边谈感受。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按板书内容说潮声、潮形。让学生加上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互相说说。请同学有条理地说。(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的水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请同学边说潮来时的景象边谈感受。3.学习第四部分。(1)轻声读第四部分。思考:潮头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又体会出什么?(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中感受到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一词体会出江潮

14、变化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2)读出自己的体会。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1.回应开头疑问,总结板书。(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2.作者为什么能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巨大、浪罕见、人惊喜的变化特点进行描写。)3.回扣题目,强化写法。现在你再来体会题目“观潮”中的“观”只是看的意思吗?(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用心想,多种感官一同活动起来,才能是真正的观。)1.结合全文的两幅图画,理解“平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想象潮水的变化和声势。2.第3、4

1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应以读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体悟,并加以评议。3.录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随意、过多地播放,使学生沉溺其中,这样反而会冲淡对课文的兴趣。1.看拼音,写汉字。yn盐官镇笼zho罩b薄雾2.在下列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内画“”。(1)“天下奇观”在课文中指什么?世界上出奇少见的事物。()世界上雄壮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写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3)钱塘江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为什么?当地特殊的地形。()当地特殊的气候。()3.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江面很平

16、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2)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4.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简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潮来前:午后,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不久,响声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潮来时:白线飞快地向人群方向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潮过后: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许久,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过程的?从

17、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观潮过程,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形状: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其他:远处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1.钱塘江潮钱塘江潮是一种潮汐现象,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后的两三天,月亮、太阳、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几天世界各地的潮水普遍比平时高涨。特别是中秋后的两三天,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因此这时候的秋潮是全年中最大的。2.钱塘江涌潮的成因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的成因除日、月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形似喇叭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的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千米,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千米,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变窄,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着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的涌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