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zmj-9271-27813.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69387 上传时间:2021-07-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zmj-9271-278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案例zmj-9271-278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案例zmj-9271-278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案例zmj-9271-278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案例zmj-9271-278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zmj-9271-278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zmj-9271-27813.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爱 莲 说案 例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这里可以适当地少用点时间,2分钟就行。)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美丽的图片让人们赏心悦目,同时也

2、让古今文人争相咏诵。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无数人陶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莲花的文章爱莲说。请看本节课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二、检查预习(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好,让学生有个好的预习习惯 。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学习一篇文言文,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呢?生:五方面,分别是: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很熟悉这五个环节。 “文学常识”和“生字读写”是学前目标,大家完成怎么样呢,我们通过检测可以比一比。(多媒体展示)1、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字( ),( )人,( )家。2、本文是一篇( ),通常借( )说明( )。3、生字注音:甚蕃(

3、) 濯( )清涟( ) 不蔓( )不枝 亵( )玩 鲜( )有闻师:通过检测,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同学预习很充分,这将有助于我们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要加油啊!生:(表现出很自信的神情。)三、朗读课文(因为学生熟悉课文,所以可以直接进行小组过关。 )1、先独自朗读,把不太容易读的句子做好标记。2、小组解决朗读难题,并把好朗读关,争取每个同学都能熟练朗读,并划出每句的停顿。3、注意以下句子读法: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师生互动,检测朗读效果,并作出补充说明。四、翻译课文(翻译是文言文的难点,应该多安排时间落实。 )1、参考注释及工具书,先独立翻译。标

4、出你认为的难句。2、小组内解决难以翻译的句子。实在不会的可以和其他组交流,或者同老师探讨。3、对于重点句子,要尽可能人人都能翻译下来;对于重点词,争取人人都能熟记下来。4、重点句子及重点词语,参考图片。5、师生互动,检测翻译效果并作出特别指导。五、理解课文,精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这个环节很重要,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让学生充分思考。)1、本文主要赞美的是莲花,但是在文中又提到了菊花和牡丹花,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什么?(可在文中划出)3、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4、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通过阅读课文,大家能够明白,作者是借莲花来比喻(

5、),因此,我们能够从描写莲花的句子中,概括出她所具有特点:( )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表现了( )( )从体态方面来写,表现了( )( )从香气方面来写,表现了( )( )从风度方面来写,表现了( )5、从对花的态度中,能够表现出人物的生活态度,我们知道了:陶渊明选择了( )的生活;世人追求( )的生活;而作者却喜欢( )的生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本文是借助赞美莲花来表明作者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这种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六、背诵课文七、课堂小结本文借物喻人,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八、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2、判断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正衬反衬附:板书设计爱莲说晋 陶渊明 独爱 菊 隐士 远离尘世、逃避现实宋 周敦颐 独爱 莲 君子 不慕富贵、志向高洁唐 世人 甚爱 牡丹 富贵者 贪图名利、趋炎附势所用手法:托物言志教后反思:这节课容量较大,课前学生必须很好地预习,否则就很难完成本节课目标。我上课之前布置过,所以学生接触过这篇文章。整个课堂按照文言文的五个环节进行,虽然目标没有完成,但是我感觉收效比较实在。没有出现教学脱节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