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营造的基本理论[优制材料].ppt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77364 上传时间:2021-07-20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2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林营造的基本理论[优制材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工林营造的基本理论[优制材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工林营造的基本理论[优制材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工林营造的基本理论[优制材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工林营造的基本理论[优制材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工林营造的基本理论[优制材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林营造的基本理论[优制材料].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人工林营造的基本理论,第一章 人工林营造基本理论,一、人工林的种类,(1)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等; (2)用材林:一般用材林和专用用材林; (3)经济林 (4)薪炭林 (5)特种用途林: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的林木及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在分类经营中,把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归为生态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称为商品林。,林种划分是相对的,每一个林种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都兼有其他方面的效益。,二、人工林的特点,1、根据森林的起源不同,将森林分为人工林和天然林; 2、天然林是在自然环境中

2、植被自行演替形成的森林群落; 3、人工林是在人们有意识地干预下形成和发育的森林群落;,4、与天然林相比,集约经营的人工林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的特点; 5、提高人工林质量的途径: (1)选择优良树种,使树干通直; (2)控制林分结构,使林木个体生长均匀; (3)通过修枝、摘芽和适当密植,减少节子。,三、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途径,1、选用适当的造林方法: 造林方法有: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殖造林。 其中植苗造林是最主要的造林方法; 大苗、大穴、深栽即“两大一深”栽植法是国内外营造速生丰产林的基本经验。 2、改良树种遗传品质;通过育种来提高其遗传品质。 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以便于

3、栽培与中推广应用。,3、控制林分结构:合理控制林分结构,能使林分充分利用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二氧化碳等生活因子,既能保障林木个体得到充分发育的空间,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营养空间,使林分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 4、选择和调控立地: 应根据所培育树种的生态要求选择适宜的造林地,为了培育高生产力的森林,必须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造林地。,四、提高人工林生产力的措施,第二节造林区划,1、造林地:也称宜林地,是指实施造林作业的地段。 2、造林的立地因子: (1)气候:包括光照、温度、降水、风等。 (2)地形: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小地形等。 (3)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壤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土

4、壤结构、土壤酸碱度、石砾含量,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含量等。,一、造林地的立地因子,(4)生物:植物群落名称、结构、盖度及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分布状况,病虫害的状况,有益动物和微生物的存在状况。 (5)水文:地下水位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程度及盐分组成,有无季节性积水及持续期,地表水状况,被水淹没的可能性等。 (6)人为活动:土地利用的历史及现状,各项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二、造林地的种类,1、荒山荒地: (1)草坡: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为代表的根茎性杂草占有优势,繁殖力极强,不利于幼树生长。 (2)灌丛地:灌木覆盖度占总盖度的50%以上的荒坡地。 (3)竹丛:小竹丛生的造林地。 (4)荒地:不便

5、于农业利用的土壤,如冲刷地,沙地,盐碱地,低湿地,沼泽地,河滩地等。,2、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 (1)农耕地:是营造农田防护林及林农间作的造林地; (2)四旁地:路旁、水旁、村旁、宅旁植树的造林地; (3)撂荒地:停止农业利用一定时期的土地; 农耕地、四旁地、撂荒地造林时,株行距一般不收到限制,只是在梯田上造林时要考虑梯田的宽度及种植点距离田埂的宽度等因素。,3、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 (1)采伐迹地:采伐森林后的林地。 (2)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后的林地。,4、已局部更新的造林地、低价值幼林地、林冠下造林地及疏林地:造林地上已有树木,但数量不多,质量不佳,需要补充或更新。 (1)已局部天然

6、更新的迹地:见缝插针,栽针保阔; (2)低价值幼林地:天然更新或采伐迹地经天然更新形成质量较差的天然幼林; (3)林冠下造林地:有良好的土壤条件,杂草不多,上层林冠影响幼树,适用于幼年耐荫的树种进行造林; (4)疏林地:接近于荒山荒地的造林地,造林时可采用见缝插针补植,或中心设计造林。,一、树种选择的原则,第三节 树种选择,二、用材林树种的选择,三、经济林的树种选择,1、生长快 2、收益早 3、产量高 4、质量好,5、用途广 6、价值大 7、抗性强 8、收获期长,四、薪炭林树种的选择,1、速生 2、生物量大 3、繁殖容易 4、萌蘖力强 5、可劈性好 6、易燃 7、火旺,五、防护林树种的选择,1

7、、生长快 2、郁闭早 3、寿命长 4、防护作用持久 5、常绿,6、根系发达 7、耐干旱瘠薄 8、繁殖容易 9、改良土壤,六、适地适树的途径,1、选树适地或选地适树 2、改树适地 3、改地适树 第一条途径是基础 第二、三条途径是补充,七、适地适树的方法步骤,1、了解造林地特性 2、了解树种特性 3、分析地树关系,确定适生树种 4、确定适地适树方案,八、造林时树种的安排顺序,1、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优先留给经济价值较高、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的树种; 2、立地条件比较差的造林地、安排适应性较广的树种;,3、适应性较广的树种仍不能种植的造林地,安排能适应特殊立地条件的树种; 4、同一树种经营目的不同时

8、,应分配不同的造林地。,一、人工林结构的概述,1、人工林结构:是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 2、人工林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类。 3、种树组成:是指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根据树种组成的不同,可将人工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 4、用材林理想的结构应是林木分布均匀、密度适中、复层林冠、种间协调的群体结构。,二、确定混交林密度应考虑的因素,1、树种特性: 喜光树种宜稀,耐荫树种宜密; 速生树种宜稀,慢生树种宜密; 干形通直树种宜稀,干形弯曲树种宜密; 分枝小、自然整枝

9、良好的树种宜稀,分枝大、自然整枝良好的树种宜密; 树冠宽阔树种宜稀,树冠狭窄树种宜密; 根系庞大的树种宜稀,根系紧凑的树种宜密。,2、经营目的: 培育大径材造林密度宜小,或先密后稀; 培育中小径材造林密度宜大; 果用经济林密度宜小; 叶用经济林要求密植; 防护林造林密度宜大;,3、立地条件: 立地条件好的地段,造林密度应小; 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造林密度应大; 降水较多的地方可适当密植,降水较少的地方应疏植。 4、造林技术:整地细致,苗木质量好,抚育措施得当,宜疏植;反之,宜密植。 5、经济因素:,三、种植点配置,1、行状配置:使林木较为均匀,应用较为普遍; (1)正方形配置:株行距相等; 适

10、用条件:适用于平地或缓坡地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 (2)长方形配置:行距大于株距; 山地上长方形配置时,种植行的方向应与等高线一致; 风沙地区,行的方向应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3)三角形配置:品字形配置; 特点:有利于树冠均匀发育和发挥防护作用,对光早的利用最充分,适合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最适合于平地和不进行间伐的经济林、果树林和园林绿化等。 2、群状配置:也称簇式配置或植生组配置; 适用条件:一般在防护林、风景林营造、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造林、迹地更新及低价值林分改造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四、种植点数的计算,五、混交林营造技术,1、混交林树种分类 (1)主要树种:培育的目的树种; 混

11、交林中的主要树种不一定是本经营单位的主要树种。 (2)伴生树种: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主要树种生长创造条件的乔木树种。 (3)灌木树种: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为主要树种生长创造条件的灌木。,2、选择混交树种: (1)选择混交树种的原则: 适地适树; 满足造林目的的原则; 生长特性和生态要求与主要树种相协调; 市场需要原则;,(2)混交树种应具备的条件: 与主要树种的生长特性和生态要求不同; 有良好的辅佐、护土、改土作用,为主要树种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有较高的经济和美学价值; 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的特性;不应与主要树种有共同的病虫害; 萌芽力强,容易繁殖;,(3)选择混交树种的方法 借

12、鉴现有混交林的成功经验; 借鉴天然林成功的树种搭配; 在没有人工混交林或天然混交林可借鉴的情况下,根据混交树种的条件选择混交树种,分析其与主要树种之间可能发生的关系,使其与主要树种的林学特性相协调,兴利避害,合理混交。,六、混交类型,1、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 又称乔木混交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树种混交; 2、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 林分稳定性强,生产率高,防护效能好,多为复层林; 3、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 利用灌木起到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4、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 又可称为综合性混交型,形成多林层的复层结构,防护效果较好,可用于防护林。,七、混交方法,1、星状混交:种间

13、关系比较融洽,较容易成功,但施工较麻烦; 2、株间混交:若搭配的好,种间关系比较融洽 3、行间混交:种间矛盾与株间混交相比,较容易调节 4、带状混交:种间关系比较容易调节 5、行带混交:可保证主要树种的优势,削弱半生树种过强的竞争力; 6、块状混交:种间关系较融洽,混交作用较明显; 7、植生组混交:,本章复习题填空题,1、我国森林法将森林划分为_、_、_、_和_五大林钟。 2、造林技术措施有_、_、_、_、_和_六项技术措施。 3、造林地的立地因子有_、_、_、_、_和_。,4、用材林树种应尽可能选择同时具有_、_和_特性的树种,并应重视选择_。 5、山地上长方形配置时种植行的方向应与等高线_

14、,在风沙地区,行的方向应与主要害风方向_。 6、适地适树的途径可归纳为_、_和_3条。 7、某林场计划营造雪松80公顷,采用长方形配置,株距与行距分别为3m、5m,至少需要准备_株合格的苗木。,1、混交林中主要树种的比例应( )。 A. 大于伴生树种 B.小于伴生树种 C. 等于伴生树种 D.大于小于伴生树种都可以 2、下列关于造林的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喜光树种宜密 B.耐阴树种宜稀 C.速生树种宜稀 D.干形通直树种宜密 3、在平缓地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时应采用( )配置 A.长方形 B.正方形 C.正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4、应用最普遍的造林方式是( )。 A. 植苗造林 B.播

15、种造林 C.分殖造林 D.飞机播种造林,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防护林的是( )。 A.水土保持林 B.农田防护林 C.护岸林 D. 国防林 E.母树林 2、下列属于特种用途林的是( )。 A.国防林 B.实验林 C.母树林 D.风景林 E.水源涵养林 3、下列属于气候因子的是( )。 A.光照 B.温度 C.降水量 D.土壤 E.风,判断题,1、与天然林相比,我国的人工林普遍生长快、产量高和林分稳定。( ) 2、选择造林树种时,首先应考虑社会需要。( ) 3、适地适树是营造速丰林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4、营造速生丰产林必须选择同时具备速生丰产优质性的树种。( ),5、合理的结构既能提高人工林的产量,又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减少成本。( ) 6、合理的人工林结构应是既能充分地利用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又保证每株树木都得到充分的生长空间。( ) 7、土壤深厚、肥沃、湿润的造林地有利于林木生长,造林密度应大,反之密度应小。( ) 8、混交林中树种间生态要求一致有利于混交成功。( ) 9、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一定是本经营单位的主要树种。 试论述营造混交林时如何选择混交树种?,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