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三中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第七章 生物系统学》辅导材料(可编辑).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83121 上传时间:2021-07-2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义乌三中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第七章 生物系统学》辅导材料(可编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浙江省义乌三中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第七章 生物系统学》辅导材料(可编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浙江省义乌三中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第七章 生物系统学》辅导材料(可编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浙江省义乌三中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第七章 生物系统学》辅导材料(可编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浙江省义乌三中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第七章 生物系统学》辅导材料(可编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义乌三中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第七章 生物系统学》辅导材料(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义乌三中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第七章 生物系统学》辅导材料(可编辑).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第七章 生物系统学 考点解读 生物系统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本章包括无脊椎动物、脊索动物和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等一系列的知识。根据IB0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了具体目标。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 约3万种 1、主要特征 1 体形微小,原生动物大小一般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一般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见,也有少数比较大,如玉带虫和蓝喇叭虫,体长可达13cm。 2 身体一般由单细胞构成,有些种类是群体性的,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不但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而且也具有一般

2、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消化、呼吸、排泄、感应、运动等,它和高等动物内的一个细胞不同,而是和整个高等动物相当,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当然,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只能出现细胞内分化,由细胞质分化出各种细胞器来完成相应的各项生命活动,如伪足、纤毛、鞭毛为运动的细胞器;胞口、胞咽为消化的细胞器等。群体性的原生动物,一般组成群体的细胞并不分化,而是各个个体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原生动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3 具有3种营养方式,一是植物性营养,又称光合营养,如绿眼虫;二是动物性营养,又称吞噬营养,如变形虫,草履虫等;三是渗透营养,又称腐生营养,如疟原虫,孢子虫等。 4 分布很广,可生存在各种自然条

3、件下,如淡水、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不少种类是寄生在植物的浆液,动物和人类的血液、淋巴液和体液中。当遇到不良条件时,它们形成包囊,把自己同不良的外界环境隔开,等到合适的环境条件,恢复正常的生活。2原生动物门代表大草履虫 图1-7-1 草履虫的形状很像倒放的草鞋,体表长满了纵行排列的纤毛,全身的纤毛有节奏地摆动,使虫体螺旋形地旋转前进。 2 体表被一层表膜,这层表膜结构复杂,由典型的细胞膜、表膜泡和纤维层构成,其内的细胞质分化为内质和外质,外质紧贴表膜,为一透明薄层,里面布满了垂直于表膜排列的刺丝泡,内质是颗粒性的,能够流动并不断地在虫体内作循环运动。 3 虫体前半部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一条

4、斜向的口沟,胞口在口沟的后端,内连着一个漏斗形的胞咽。在胞咽内有特殊的纤毛组不断摆动,可以使水流进人胞口,水流中带来的食物 如细菌或其他小的生物及腐烂的有机物 于胞咽下端形成小泡,小泡逐渐胀大落人细胞质内部即为食物泡,食物泡进入细胞质后,与溶酶体融合,在食物泡内进行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身体后部的胞肛排出。 4 草履虫的前部和后部的内质里各有一个伸缩泡,与围绕着它呈放射状排列的收集管连在一起,它们有节奏地交替收缩和舒张,既能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维持一定的渗透压作用,也有排泄代谢废物作用。 5 草履虫内质中有一个略呈肾形的大核,主要负责营养代谢,为多倍体的细胞核,小核位于大核的凹处,主要负责遗传

5、,为二倍体的细胞核。 3原生动物的分类 1 鞭毛纲 代表动物:眼虫,图l72 一般身体具鞭毛 9+2型结构,即周围9对联合微管,称双联管,中央有2个微管,如图1-73所示 ,以鞭毛为运动器。 营养方式:有些种类体内以色素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称为光合营养 植物性营养 ;有些种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称为渗透营养 腐生营养 ;有些种类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称为吞噬营养 动物性营养 。 繁殖: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 2 肉足纲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图1-74 以伪足为运动器,伪足有运动和摄食的机能。 体表无坚韧的表膜,仅具极薄的细胞质膜

6、。虫体有的是裸露的,有的种类具石灰质或几丁质的外壳或有矽质的骨骼。 繁殖方式:二分裂;有的种类具有性生殖。普遍能形成包囊。 3 孢子纲 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孢子纲动物全是营寄生生活,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器。 生活史复杂,有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两个世代交替,2个世代多数在2个寄主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进行,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 或人 的体内进行。 繁殖方式:无性生殖是裂体生殖;有性生殖是配子生殖,其后为无性的孢子生殖。 4 纤毛纲 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以纤毛 纤毛结构与鞭毛相同,不同点是纤毛较短,数目较多,运动节律性强 运动。 结构一般比较复杂,是原生动

7、物中分化最多的,如细胞核分化出大核与小核,大部分有摄食的胞器。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接合生殖。 二、多孔动物 海绵动物门,约1万种 1主要特征 1 海绵的体形各种各样,有不规则的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等;主要生活在海水中,极少数 只一科 生活在淡水中,成体全部营固着生活,海绵的体型多是不对称的,少数辐射对称。 2 海绵有细胞的分化,但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体壁由皮层、胃层和二者之间的中胶层组成。皮层由扁细胞 有保护作用 和扁细胞之间穿插的孔细胞构成;中胶层是胶状物质,其中有钙质或矽质的骨针和 或 类蛋白质的海绵质纤维,起骨骼支持作用,还有移人的变形细胞和生殖细胞;胃层

8、由一层特殊的领鞭毛细胞构成,通过鞭毛摆动,水中的食物颗粒和氧,落人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在领细胞内进行消化,可以完成取食、呼吸和排泄等多种功能。 3 水沟系指多孔动物特有的水流进出体内的通道,对适应固着生活很有意义。根据复杂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沟型 白枝海绵 ,双沟型 毛壶 ,复沟型 浴海绵、淡水海绵 三种类型。 4 海绵动物的生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可分为出芽和形成芽球两种。有性生殖:海绵有些为雌雄同体,有些为雌雄异体,精子和卵细胞由原细胞和领细胞发育而来。胚胎发育有胚层逆转现象。受精卵进行分裂,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

9、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里面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到囊胚的表面,此时,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形成两囊幼虫。随后两囊幼虫离开母体,水中游动一段时间后,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大细胞留在外边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腔形成正相反,称为胚层逆转。 2多孔动物的分类 1 钙质海绵纲 代表动物:白枝海绵,图1-75 骨针为钙质,水沟系简单,体型较小,多生活于浅海。 2 六放海绵纲 代表动物:偕老同穴、拂子介 骨针为矽质,六放形,复沟型,体型较大,生活于深海。 3 寻常海绵纲 代表动物:浴海绵、淡水海绵 矽质骨针或海绵质纤维,复沟系,鞭毛室小,体

10、型不规则,生活在海水或淡水。 三、腔肠动物 约1万种 1主要特征 1 体型呈辐射对称。从腔肠动物门开始,体型有了固定的对称形式,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表内的中央轴 从口到反面 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只适应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有些种类已由辐射对称发展为两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 2 具两胚层,原始消化腔。腔肠动物是真正具有二胚层 内外胚层 的动物。在二胚层之间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由二胚层围成的腔 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既有消化的的功能,又兼有

11、循环的作用,能将消化后的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消化循环腔。 3 出现组织分化。腔肠动物不仅有细胞的分化,而且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腔肠动物上皮组织占优势,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皮肌细胞、腺细胞等。其中,皮肌细胞内含可以收缩的肌原纤维,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这表明上皮与肌肉未分开,是一种原始的体现。 4 出现扩散神经系统。这是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以及感觉细胞基部的纤维相互连接而成。无神经中枢,神经的传导一般是无定向的,也称为扩散神经系统,而且神经的传导速度也比较慢,比人的神经传导速度慢1000倍以上,这些说明该神经系统的原始性。 2

12、。腔肠动物门代表水螅 1 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在水流较缓,水草丰富的清水中常可采到。常附着在水生植物上,以水蚤或小蠕虫等为食。 2 水螅体为圆柱状,能伸缩,遇到刺激可将身体缩成一团。一端附于水草或其他动物上,称为基盘;另一团有口,口长在圆锥形的垂唇上,在口的周围,一般有6-10条触手,辐射状排列在垂唇。 3 水螅身体内部是一空腔,由口与外界相通,也与触手的中空部分相通,称为消化循环腔。体壁由外胚层、中胶层和内胚层构成。外胚层包括皮肌细胞、间细胞、刺细胞和感觉细胞等,主要有保护和感觉的功能。中胶层起支持作用。内胚层包括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和感觉细胞等,主要有营养的功能。水螅以各种小型甲壳动物

13、剑水蚤、水蚤等 、昆虫的幼虫等为食。食物在消化循环腔内,由腺细胞分泌酶 主要为胰蛋白酶 进行细胞外消化。消化后形成食物颗粒,由内皮细胞吞人进行细胞内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4 水螅无专门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呼吸是体壁上的细胞直接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排除二氧化碳。代谢的废物通过体表渗透排入水中。 5 水螅神经细胞分散于外胚层中,能感觉来自身体内部和外部的刺激,并通过网状神经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的反应方式是全身性收缩和移动位置。 6 水螅的生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无性生殖表现为出芽生殖。由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待生长成熟到一定时期,便从母体上脱落下来,营独立生活

14、。有性生殖是精卵结合。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卵巢常长在基盘的附近,精巢常长在触手下不远处。受精卵进行完全卵裂,形成实心原肠腔,经过一个较长休眠期,到春季或环境较好时,发育成小水螅。水螅的再生能力很强,如把水螅切成几个数段,每段都能长成一个完整的小水螅。 3腔肠动物的分类 1 水螅纲 代表动物:水螅,图1-7-6A 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生活史中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个阶段,即有世代交替现象。 水螅型结构简单,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水母型有缘膜 伞下面边缘的一圈薄膜 ,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2 钵水母型 代表动物:桃花水母,图1-76B;海蛰,图1-7-6C 全部生

15、活在海水中,大多为大型的水母类。水母型发达,而水螅型退化,且水母型的结构比水螅水母复杂,如钵水母的胃囊有胃丝,而水螅水母则无。 钵水母的感觉器官为触手囊,而水螅水母为平衡囊。 钵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而水螅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3 珊瑚纲 代表动物:海葵、珊瑚虫,图1-7-7 全部生活在海水中。只有水螅型,没有水母型。 水螅体的结构较水螅纲的水螅体复杂,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 海葵是单体的,无骨骼;珊瑚虫为群体,大多具有外骨骼。 珊瑚纲水螅型体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 四、扁形动物 约2万种 1主要特征 1 两侧对称 从扁形动物门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

16、,只有一个对称面 切面 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从动物演化上看: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身体可明显分出前后、左右、背腹。背面发展具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具运动和摄食的功能,前端首先接触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前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动物从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迅速、准确,适应的范围更广泛。这种体制不仅适合于游泳,而且适于爬行,这是从水中爬行进化到陆地上爬行的重要条件。 2 中胚层的形成 在内、外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这对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很有大意义。从动物演化上看:一方面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生物体结构的发展

17、和器官生理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如中胚层形成了复杂的肌肉,增强了运动机能,使动物在更大范围内摄取更多食物。同时,消化管壁有了肌肉,使消化管壁的蠕动能力加强,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此外,中胚层形成的实质是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使动物可耐饿和抗干旱,保护内脏器官和再生新器官。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 3 皮肤肌肉囊 由中胚层形成肌肉,如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具保护和运动功能。 4 消化系统 除单咽目 临时肛门 ,通到体外的开口既是口又是肛门。除了

18、肠以外没有更大的体腔,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 如吸虫纲 或完全消失 如绦虫纲 。 5 排泄系统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是由体内封闭的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和开口于体外的排泄孔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调节渗透压,同时也兼有排泄功能。含氮废物还是通过体表排出。 6 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从“脑”后分出若干条纵神经索及彼此连接的横神经,构成梯式神经系统。 7 生殖系统 大多数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这样使生殖细胞通过体外进行交配和体内

19、受精,摆脱了水的束缚。 2扁形动物门代表涡虫 图1-7-8 1 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身体柔软、扁平而细长,背面稍凸,腹面色浅而密生纤毛。身体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个耳状的突起,叫做耳突。头部背面有两个黑色的眼点。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咽部常从口中伸出,呈长吻状。在口的后方为生殖孔,无肛门。 2 皮肤肌肉囊 从扁形动物开始为真正的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皮肌囊在结构上包括单层表皮、基膜和肌肉。涡虫利用表皮的杆状体进行捕食和防御敌害;利用肌肉的收缩和纤毛的运动,能在物体上作游泳状的爬行。 3 呼吸和循环 涡虫没有专门的呼吸和循环器官,仅依靠体表的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借助网状的实质组织增加表

20、面面积,由其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新陈代谢的产物。 4 消化系统 由口、咽和肠道组成。肌肉质的咽,可从口中伸出来捕捉食物。肠道分3支主干,一支向前,两支向后,分别位于咽囊的两侧,经反复分出小支,小支末端封闭为盲管,无肛门。 5 排泄系统 为原肾管型,由焰细胞和排泄管组成。通过焰细胞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6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为梯状神经系统,头部有一对脑神经节,由脑神经节向后分出一对腹神经索通向体后,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向神经分支相互连接。感觉器官主要有眼点和耳突,眼点由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构成,只能辨别光线的明暗但不能成像。耳突上富有许多感觉细胞,能感觉

21、味觉和触觉。在表皮内还有许多触觉细胞,对食物是正向反应,对光线的刺激是避强光。 7 生殖系统 具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雌雄同体,但为异体受精。无性生殖为横分裂。 8 再生 涡虫的再生能力很强,即使切成许多段,每一段能再生成一完整的涡虫。涡虫的再生表现出明显的极性,再生的速率由前向后呈梯度递减。 3扁形动物的分类 1 涡虫纲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 主要营自由生活,体表一般具纤毛及典型的皮肤肌肉囊,强化了运动的机能。 感觉器官和神经一般较发达。 具有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 2 吸虫纲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血吸虫,图179 均为寄生种类。运动机能退化,体表无纤毛。消化系统趋于退化,一般较简

22、单,有口、咽、食管和肠。生殖系统、生殖机能和生活史趋向复杂。一般有两个以上的寄主。 3 绦虫纲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图1710 全部寄生在人或其他脊椎动物体内。 身体一般由许多节片构成,前端有一个特化的头节,具吸盘、小钩或吸钩等结构。 体表纤毛消失,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也全部退化,通过体表来吸收寄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在每一个成熟的节片内都有生殖器官。大多数只有一个中间寄主。 五、线形动物 约15万种 1主要特征 1 角质膜 线虫体表一般具角质膜。它是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一般分皮层、中层、基层三层,最内为基膜,角质膜有保护作用。由于角质膜的存在,其生

23、长受到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旧的角质膜周期性脱落,称蜕皮。 2 原体腔 它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而成的。原体腔只具体壁肌肉层,无肠壁肌肉层,且没有体腔膜包围,也不和外界相通,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致使虫体鼓胀饱满。 3 消化系统 线虫有发育完善的消化管,有口有肛门。肛门的出现促进了肠在形态和生理机能上的分化,使消化管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由外胚层原口处内陷形成,包括口、口腔及咽。中肠是由内胚层发育形成,是主要消化和吸收的部位。后肠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包括直肠和肛门。 4 排泄系统 可分为腺型 海产类 或管型 寄生类 两种。腺型排泄器官较原始,由1-2个腺细胞 原肾细胞 构成。管型

24、排泄器官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略呈“H”型。 5 生殖系统 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且雌雄异形,雄性个体小于雌性个体。 2。线形动物门代表人蛔虫 图1-7-11 1 外部形态 人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体呈圆柱形,向两端渐细,全体乳白色,侧线明显。虫体前端顶部有口,具三片唇,口稍后的腹中线上有一极小的排泄孔。雄虫较短且细,尾端呈钩状;雌虫长且粗,后端伸直不弯曲。 2 体壁和原体腔 体壁由角质膜、表皮层和肌肉层构成。角质膜能抵抗寄主消化酶的侵蚀,起保护作用。蛔虫的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是它的原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使身体具一定的形状。消化管及生殖器官浸在体腔液内。 3 消化系统 蛔虫的消化系统结

25、构简单,为一直管。由口、咽、肠和肛门组成。蛔虫没有消化腺,主要摄取的食物是宿主肠内已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一般可以直接吸收。 4 呼吸和排泄系统 由于生活在含氧量极少的肠腔内营寄生生活,进行厌氧呼吸。因此,蛔虫无专门的呼吸系统。其排泄系统属于管型。 5 神经系统 蛔虫的神经系统简单,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由此向前向后各伸出6条神经。 6 生殖系统 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力强。雄性个体具精巢、输精管和储精囊。雌性个体具卵巢、输卵管和子宫。 3线形动物的分类 1 线虫纲 代表动物:人蛔虫、钩虫、人蛲虫 身体呈长圆筒形。 体壁由角质膜、表皮和肌肉层组成。 无呼吸器官,自由生活种类为体表呼吸,寄生种类为

26、厌氧呼吸。 多数为雌雄异体,生殖腺管状,雄性导管通人直肠末端。 2 轮虫纲 代表动物:旋轮虫 身体极小,一般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 各器官组织的结构均为合胞体,且各部分含有的细胞核数目是恒定的。 在环境条件良好时营孤雌生殖;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孤雌生殖产生混合雌体。 六、环节动物 约17万种 1主要特征 1 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身体分成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不仅体表分节,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排列的现象,称真体节,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促进了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环节动物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称同律分节

27、。体节若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称异律分节,为动物逐渐分化出头、胸、腹三部分提供了可能。 2 次生体腔 真体腔 为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的空腔。由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中胚层裂开成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着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外侧附在外胚层的里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体表上皮构成体壁。由于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故又称为裂体腔。 由于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增强了独立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为消化系统的复杂化提供了条件,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

28、了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的发展,使动物体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趋于完善。 3 刚毛和疣足 为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它们的出现,增强了运动功能,使环节动物的运动更敏捷、更迅速。 4 循环系统 环节动物具有较为完善的循环系统,由纵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枝血管组成。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人组织间的间隙中,构成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有一定的方向,靠血管的收缩与扩张来推动,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机能。 5 排泄系统 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典型的后肾管是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体内的纤毛漏斗,称肾口;另一端开口于体节的体表,为肾孔。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

29、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分。 6 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更为集中,为索式神经系统,由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构成。 2环节动物门代表环毛蚓 图1712 1 外部形态 环毛蚓体呈圆柱状,细长,两端较尖,各体节相似,每节有节间沟。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及其前端的口前叶组成。围口节为第工体节,其腹侧为口,在口前叶下方。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摄食、感觉等功能。除前端第工节和最后、节外,每节均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为运动器官,大部分位于壁内的刚毛囊中。性成熟的个体,第X 体节,形成生殖带 环带 。在第X 体节腹面中央,有一个雌性生殖孔。在第X 体节腹侧两侧有一对雄性生

30、殖孔。自XX体节起,以后背线处有背孔,背孔张开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呼吸作用和减少土壤对身体的摩擦。 2 体壁和体腔 环毛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其间夹杂着腺细胞,分为黏液细胞和蛋白细胞。当遇到刺激时,能分泌黏液,有保护作用。体壁的环肌和纵肌交替舒缩,加上刚毛的配合,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可以不断前进。 环毛蚓的体腔为次生体腔,是容有内脏器官并充满体腔液的空腔。体腔把体壁与肠壁分隔开来,使得消化道肌肉的活动不受身体活动的影响。内脏器官浴于体腔液中,使各器官联系加强,体腔液起着物质交换

31、、排泄的作用。 3 消化系统 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的肌层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咽、食道、砂囊、胃、肠和肛门等部分。咽部肌肉发达,可辅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分泌黏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食道外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可以磨碎土壤砂泥。从口到砂囊由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后一段富含微血管和腺体的消化管,称胃。胃后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人成一盲道,以扩大吸收面积。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胃和肠为内胚层形成,属中肠。后肠较短,无盲道和消化机能。肛门开口于体外。 4 循环系统 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

32、,属闭管式循环。纵血管有位于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和腹血管。背血管较粗,可搏动,其中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腹血管较细,血液自前向后流动。环血管主要有45对,起心脏的功能。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故显红色。 5 呼吸和排泄 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气首先溶解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与血浆中血红蛋白结合,输送到体内务部分。 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是一对后肾管,称为大肾管。而环毛属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肾管:体壁小肾管 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 ;隔膜小肾管 有肾口,肾孔开口于肠中 、咽头小肾管 有肾口,肾孔开口于咽

33、 。 6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由一对咽上神经节 脑 与咽下神经节相连。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连着一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伸出3对神经,伸人到体壁和各器官。 感觉器官不发达,主要通过体表的感觉细胞来感受刺激。 7 生殖系统 为雌雄同体,通过异体受精来繁殖后代。 3环节动物的分类 1 多毛纲 代表动物:沙蚕 除极少数种类外,都生活在海洋中,底栖。 头部明显,感官发达。 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 雌雄异体,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期。 2 寡毛纲 代表动物:环毛蚓 大多数陆地生活,穴居土壤中,称陆蚓;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底栖,称水蚓。 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 具刚毛,无疣足。

34、 雌雄同体,有生殖带,异体受精,直接发育。 3 蛭纲 代表动物:水蛭 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 头部不明显,常具眼点数对。 无刚毛,体前、后端各具一吸盘,有吸附功能。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直接发育。 七、软体动物 约13万种 1主要特征 1 身体的划分 软体动物的身体可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头位于身体的前端。行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分化明显,其上生有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如田螺、蜗牛、乌贼等。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不发达,如石鳖。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如蚌类、牡蛎等。 足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为运动器官。常因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形态各异。有的足部发达,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可爬行或掘泥沙,如田

35、螺、无齿蚌等;有的退化,失去了运动功能,如扇贝。固着生活的种类,则无足,如牡蛎;有的足特化成腕,着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如乌贼和章鱼。 内脏团为内脏器官所在部位,常位于足的背侧。 2 外套膜 它是由身体背侧皮肤向下伸展而成的膜状结构,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纤毛摆动,使水循环于外套腔 外套膜与内脏团的空腔 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摄食等。 3 贝壳 体外具贝壳为软体动物重要特征之一。大多数软体动物具12片贝壳。在不同的种类中,形态各不相同。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少量基质。这些物质都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支持身体的柔软部分。

36、4 消化系统 软体动物的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由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 5 体腔和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而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心脏一般位于内脏团背侧围心腔内,由心室和心房组成。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人身体各部分后汇人血窦,经静脉回到心耳。动脉和静脉不相连,故又称为开管式循环。有些快速游泳的种类,为闭管式循环系统。 6 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由外套膜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于腔内。

37、陆生种类用肺呼吸,由外套膜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 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一般是后肾管,少数种类的幼体为原肾管。后肾管不仅可排除围心腔中的代谢产物,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 7 神经系统 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较高等的种类,主要有4对神经节 脑、足、脏和侧神经节 及其联络神经。这些神经节有趋于集中之势,有些种类的主要神经节集中在一起形成脑,并有软骨包围,如头足类,成为无脊椎动物最高等的神经系统。 8 生殖和发育 软体动物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仅少数种类雌雄同体。个体发育中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期幼虫阶段。 2软体动物门代表无齿蚌 图1-

38、7-13 1 外部形态 无齿蚌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壳顶突出。壳前端较圆,后端略呈截形。蚌的运动器官为斧足,左右侧扁,富肌肉,位于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壳内的肌肉有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为粗大的柱状肌,其收缩可使壳关闭,还有前、后缩足肌及后伸足肌,一端连于足,一端附着在壳的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 2 消化系统 无齿蚌的消化系统的特点为:肠道很长,扩大了消化和吸收面积。胃腔内常有一晶杆囊,内有晶杆,晶杆借助囊壁纤毛作一定方向的旋转,有搅拌和混合食物的作用。胃液的酸化作用能使晶杆表面溶解,释放消化酶,使食物充分地消化和吸收,尽可能的利用食物。 3 循环系统 无齿蚌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

39、、血窦组成。心脏位于背侧椭圆形围心腔内,由一长圆形心室及左右两薄膜三角形心耳构成。为开管式循环。血液中含血青蛋白,氧化时呈蓝色,还原时五色。血液除输送养分外,尚有排泄功能。 4 呼吸和排泄 无齿蚌的呼吸器官为瓣鳃,外瓣鳃短于内瓣鳃。瓣鳃上有入水孔、鳃水管等结构。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的摆动,引起水流,水由入水管进入外套腔,经鳃孔到鳃腔内,沿水管上行达鳃上腔,向后流动,经出水管排出体外,水经过鳃时,即进行气体交换。 无齿蚌的排泄器官为肾 后肾管特化 ,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各由一海绵状腺体及一具纤毛的薄壁管状体构成,呈“U”型。 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无齿蚌的神经系统具3对神经节,由一对脑神经

40、、一对足神经节和一对脏神经节构成。 蚌的感官不发达,位于足神经节附近有一平衡囊,为足部上皮下陷形成,内有耳石,起身体的平衡作用。 6 生殖和发育 无齿蚌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足部背侧肠的周围,精巢乳白,卵巢淡黄色。生殖导管短,生殖孔位于肾孔的后下方,很小。 无齿蚌的发育经钩介幼虫期 淡水蚌所特有 。 3软体动物的分类 1 多板纲 代表动物:石鳖 身体椭圆形,背侧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贝壳周围有一圈外套膜,称环带,其上生有鳞或棘。 足宽大,吸附力强,几乎占有整个腹面。 头部不发达,神经系统较原始,两条神经索呈梯状。 2 腹足纲 代表动物:圆田螺、蜗牛、海牛 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

41、达,叶状,位于腹侧且具足腺,为单细胞黏液腺。 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贝壳,故又称单壳类。 3 瓣鳃纲 代表动物:无齿蚌 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 一般左右对称 ,又称双壳类。 头部消失,又称无头类。 足呈斧状,又称斧足类。 瓣状鳃,又称瓣鳃类。 4 头足纲 代表动物:乌贼、鹦鹉螺 体左右对称,分为头、足、躯干三部分。 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咽头除具齿舌外,还有鹦嘴颚 捕食 。 足着生于头部,特化成腕和漏斗,故称为头足类。 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闭管式循环系统。 雌雄异体且异形,体外受精,直接发育。 八、节肢动物 约110万种以上 1主要特征 1 发达坚厚的外骨骼,有蜕皮现象 节肢动物体表覆

42、盖一层厚而坚硬的角质层,称为外骨骼,是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形成的。自外而内分为三层:上角质膜 上皮 、外角质膜 外表皮 、内角质膜 内皮层 ,主要成分为甲壳质 含氮的多糖化合物,旧译几丁质 和蛋白质组成。外骨骼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外骨骼的出现,使动物能适应陆生复杂的环境。同时,它也限制了身体的生长,因而有蜕皮现象,蜕皮受激素的控制。 2 异律分节和身体分部 在演化的历程中,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分为许多体节,这对运动的增强至关重要。虽然环节动物的身体也分节,但为同律分节,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即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常组合在一起,形

43、成体部。通过体节的组合,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是运动和支持的中心,腹部为代谢和生殖的中心。总之,体节既分化又组合,从而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3 分节的附肢 节肢动物不仅身体分部,而且附肢也分节。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内有发达的肌肉,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关节,故又称为节肢。节肢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双肢型,较原始,例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肢。另一种为单肢型,由双肢型演变而来的,其外肢已完全退化,保留了原肢和内肢,如昆虫的3对步足。 4 强劲有力的横纹肌 节肢动物的肌肉不形成肌肉囊,由许多肌纤维集合成肌肉囊,附着在外骨骼上。由于肌纤维为横纹肌,因而能迅速

44、收缩与舒张,增强了运动能力。 5 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 在发生过程中,由于围心腔的消失,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故又称混合体腔。由于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又可称为血腔。节肢动物的血液从心脏经动脉流人血腔内,再由血腔返回心脏。因此,血液只输送养料,而氧气和碳酸气等则全藉气管。 6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在运动器官增强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以便及时感知陆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迅速作出反应。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可分为触觉器、化学器和视觉器等三种。随着感觉器官的发达,神经系统也不断增强。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基本上为梯型,但神经节已有明显的愈合趋势,这与体节的组合有关。头部内消化道的上方的前

45、3对神经节愈合为脑,分别形成前脑、中脑和后脑三部分。 7 消化系统 运动能力的增强,能量消耗加大,必然要求提高养料的需求量,也就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达。一部分种类有十分发达的中肠突出物,便于体内储存养料,这对于陆栖生活很重要。对于陆生动物来说,体内储存水分很重要,绝大多数动物有6个直肠垫,能将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回收,并将其输送到血腔内,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8 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 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为鳃或书鳃,而陆生种类为气管 可直接与组织交换气体 或书肺,都是体壁外突或内陷形成的。 排泄器官分两类:一是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如绿腺、基节腺;二是由中肠或后肠演化而来的马氏管。 2节肢动物的分类 1 甲壳纲 代表动物:虾、蟹、水蚤,图1-7-14 身体通常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