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95249 上传时间:2021-07-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11月30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6年11月30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11月30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11月30日.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堂公开课的思考 2016年11月30日,“四中好课堂”拉开帷幕。杨老师执教承天寺夜游,这堂课上,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学生发言大胆积极。是一堂很受欢迎的公开课。课后,教师们给予了这堂课很高的评价。“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很创新”“解读文本深刻”等等言论充斥着大家的耳膜。但是,这堂课真的如此生动深刻吗?笔者持有怀疑态度。首先,学生文本的解读是否深刻。杨老师的这堂课,引用了许多名家对苏轼的评论。如课堂开始不久,引用林语堂和梁衡的评价,从评价的语句中,杨老师得出了本堂课的三个主纲:离奇的故事、唯美的景物、真善美的感叹。以下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这三纲来进行。这样的解读出现在学生还未进入文本之前,替代了学生的

2、阅读体验,先入为主地攻破学生体验营垒。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想要生成一些个性化的解读再不可能,课堂按部就班,完全掌控于教师之手,多了些单调,少了些突发的灵动。虽说这样的解读有理可依、见解独到,但那毕竟是名家和教师的解读,并不是学生“习得”的东西。新课标指出,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我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见,挖掘文本不是为了教师的教服务,而是为了学生的学,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替代阅读、先入为主的深刻绝对不是语文教学的深刻。其次,故作深沉的真实。在理解作者内心情感时,老师为学生搭了一架梯子:“欣然一词表面上看是开心闲适的,实质上是愁苦的。请从各个角度理解苏轼的愁苦。”问题抛出,学生就从愁苦的角度来发

3、掘作者的情感。苏轼的贬谪之苦,沉浮之悲流淌在整个课堂中。我不禁纳闷起来,苏轼被称为“千古第一人”,是豪放洒脱的代表人物,几经贬谪还不改其豁达乐观的本色,在被贬为密州太守时,“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雄姿英发;在被贬到徽州时,不忘游山水,品美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65岁被贬至儋州,他和儿子四处发掘美食,玩笑说别让朝廷知道。如此豁达洒脱之人,实在让人难以信服他的作品完全笼罩着贬谪之苦、沉浮之悲。这与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有出入的。苏轼的愁与无奈,不应该一刀切,是或不是的极端解读势必扭曲了人性的真实,掩盖了作品情感的熠熠闪光。苏轼的愁哀而不伤,苦乐掺杂,复杂变化,平实的语言文字里写尽一个

4、达观迁客的真实心声。我们从以下几句话来看一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正当作者“欲睡”之际,困意袭来之时,发现了“月色入户”,皎洁的月光引起了作者的兴致,睡意瞬间被驱散,这样美丽的婵娟怎不让人惊喜?怎不会生出“夜游”之冲动?更何况是一个爱月之人呢?所以苏轼“欣然起行”,这里“起行”,是内心“欣然”的结果,作者的内心是有起伏和变化的。但是月色虽好,自己孑然独赏,作者怅然若失,发出“念无与为乐者”的感慨,失落之情溢于言表,从“欣然”到怅然,跌宕起伏,真实感人。接着,作者灵光一闪,想到了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令人欣喜的是“怀民亦未寝”,于是“相与步于中

5、庭。”这样的际遇岂是人人都有?他乡遇故知,相与游赏美景,此等人生快意之事,作者内心怎么会是愁苦的呢?至于最后发出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则耳”之感慨,则是与知己吐露心声后的自嘲。有不甘,有无奈,但绝不是仇大苦深的宣泄。因此,自认为找到情感原点的矫揉造作,都是故弄玄虚的课堂荒诞剧。再次,小人物的公开课之殇。这一点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不能辩说却又不能不说的无奈。每上一堂公开课,专家学者们定要从课堂的规定时间上大做文章,如果你的时间没有把控到点上,那么这堂课也要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们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在铃声响起的那一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好像一堂课的命脉就在于此,得之,课堂驾驭能力强,失之,专业素养亟待提升。于是,老师们不管学生是否乐意接受,是否能够接受,要么东拼西措攒足内容撑到时间点,要么匆匆过电影。但是,对于大师而言,他们就可以想怎么拖就怎么拖,我们对他们多出很多谅解,耀眼的光环下情有可原。但一线教师就理无可恕。我认为,没有必要为求一个圆满的结局而煞费苦心,把学生当做公开课的工具,应该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即使不完满,但学生有所获,有所得,这才应该是教学的本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