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差生”获诺奖看我国教育观.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298623 上传时间:2021-07-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差生”获诺奖看我国教育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差生”获诺奖看我国教育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差生”获诺奖看我国教育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差生”获诺奖看我国教育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差生”获诺奖看我国教育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差生”获诺奖看我国教育观.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差生”获诺奖看我国教育观熊丙奇 诺贝尔奖近日揭晓,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可是又有谁知道,格登中学时生物成绩曾垫底,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在笔者看来,格登能从生物成绩倒数第一到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除了与其自身的努力坚持分不开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将其“抛弃”,而是为其实现自己的理想、发展自己的兴趣提供了空间。格登回忆称,自己少年时被生物学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在当时还引起老师的强烈反感。然而,虽然老师断定其根本不可能成为科学家,对其作为“强烈反感”,但他还是在学校里养了毛毛虫,还成功地看着它们变为飞蛾。老师

2、认为他不具备专家的潜能是一回事,允许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却是另一回事。而反观我国,这种情形似乎不大可能发生,不要说学生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下,根本不可能有这一想法,就是有这一想法,刚开始实施,就有可能被老师叫去严厉批评,并联系家长,让他们帮助纠正学生的做法。这就是当前存在的教育现状学校、社会把单一的成才目标灌输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按照一个模式成长,很少给学生自由生长的空间。后来考入牛津大学的格登,最初读的是古典文学,后又转向动物学,正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这听上去也很“传奇”。放在我国,像格登这样的学生也有可能进北大、清华(一门生物不好,或科学科目不行,其他科目的优异表现也可以让其进名校),可是,进入

3、大学后是很难换专业的,尤其是换到自身并无优势的专业。很多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但却不得不学,鲜有机会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当然,格登的这种“传奇”经历,如果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我国,也算不上什么“传奇”,与他类似的就有钱伟长先生,甚至比格登更“传奇”。钱伟长在18岁那年高考中,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绩(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通过了清华的考试。进入清华历史系的第二天,发生“918”事变,钱伟长毅然决定: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此,才有了我们

4、今天熟知的钱伟长。今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颇令国人振奋,但这也不能掩盖在李政道、杨振宁之外,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的事实。每年诺贝尔奖颁发,我国社会都会集体焦虑,寻思什么时候我国也有本土科学家获奖。在笔者看来,与其预测我国何时能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还不如反思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何时我国能营造像格登、钱伟长先生求学时的教育环境,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选拔学生,不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空间,我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也就不远了。【微议天下】错龄入学应对智力发育差异?日前,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公开发表“男孩应该比女孩晚入学”的观点,在网上成为热门话题。他表示:

5、鉴于男女儿童智力发育速度不同,男童普遍晚于女童2年左右,同性学童之间也有智力发育差异,因此全国统一规定男女儿童7周岁入学违反教育规律。建议女童可在6至7岁入学,男童可在7至8岁入学。网友“玛雅狐狸”回应:早入学也有学习成绩好的,晚入学也有学习成绩差的。每个孩子的天资和学前家庭教育程度不同,故不能以生理年龄一概而论。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王学金回应:“错龄”上学有一定道理,但实施起来不太可行。问题还是出在评价上,现在小学阶段的评价更利于女生。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马斌回应:同龄男生女生到了高中,各方面发展情况就差不多了,高考时没有太多差异。因此,不会因为有些男生在中间有一阶段稍显落后而

6、更改入学政策。“手拿一本书”能有效影响学生?从这学期起,重庆渝北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在学校里推行了“手拿一本书”的“创新”措施,并对学校101位老师提出了硬性要求:每天上学放学,必须每人手拿一本书。东和春天实验学校校长陈后林回应:没错,在大多数人看来,“手拿一本书”就是一种形式,但如果形式都没有,内容又从何谈起?华龙网“渝东布衣”回应:手拿一本书进校园,既不中看也不中用,于老师而言是被动接受的酸楚,于学生来说只是欣赏一出假戏真做的成人秀罢了。和讯网欧阳崧回应:“手拿一本书”措施也应有配套的方案,倘若只规定拿书,而并不规定看书,那这样的拿书就没有意义,甚至会适得其反。知识不是力量,沪籍才有重量?两位90后大学生近日在复旦大学门口打出“知识不是力量,沪籍才有重量”的标语,引起社会关注。他们希望:上海市能在今年11月高考报名前,取消户籍限制,促进教育公平。网友“阿凡达族族长”回应:有上海户籍说明在上海工作了很多年,为上海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子女理应优先享受这座城市带来的福利。网友“邓君汉”回应:学历和户口,年轻人的双重枷锁。网友“城西少主”回应:学历和户口都不是重要的,怨天尤人是可悲的。燕赵都市报特约评论员肖锋回应:有关异地高考的议论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更宏大的社会背景社会不公、机会不平等、上升通道狭窄,这些问题不解决,所谓异地高考这类问题就会永远纠结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