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2).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25290 上传时间:2021-07-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2).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一、创新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能先于他人,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 明的新发展、新突破。关于创新教育, 是指将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新教育也 是扬弃传统教育,发展现代教育的主题。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创新。将创新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树立新的体育教 学观念,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 系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

2、方向与成 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面临挑战。当前改革的根本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体育教师的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和;日观念,以及直接接受这些思想观念的思维方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常规性思维或再现性思维。它只是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以及常 规的习惯性思维程序解决问题,其思维结果不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中学体育改革想纵深发展,首先必须从转变思想和观念做起,从时代 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从中学体 育教学目标出发,遵循学校体育教育规律,寻找新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 中学体育教学应帮助每个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健康水

3、平。应 鼓励学生参加自己所喜爱的各项运动,使他们在个人卫生、生命保护、领导能力和社会生活中,在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的时候,能成为一个成熟而可予信赖的典范。将创新教育运用于中学体育教学中,使得当前体育 教育目标较之以往有了新的内容: (1)了解人体机能变化,具备达 到理想健康状况所需要的经验、知识 和技能;(2)取得正确安排业余时间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3)在一生中, 都能有效地努力锻炼,并有所提高; (4)成为体育运动中具有鉴赏能力的人;(5)能 够正确辨别和尊重他人的个性和优点;(6)学习各种促进和保 持健康的锻炼的办法;(7)认识所有知识都是有联系的,体育知识来自各种训练实践。 卫生健康

4、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基础理论 知识、体育文化知识和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现代化体 育观,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与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卫生体育保健的目的是使学生: (1)学习保健知识并作为行动的指南,学习自我监督、营养、健康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了解人体各系 统的正常生理知识,以辨认自身生理征兆;(3)运 动中能控制和调节人体某些器官机能,如心脏和肺;(4) 学习保健的概念,着重发展和保持促进健 康的生活方式;(5)了解各种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其对人体的作用;(6)深 刻了解酒精、烟草和其它麻醉药物对身体的影响;(7)学

5、习救生和急救措施的技能,并能进行紧急护理;(8)学会识别恶劣的环境和对付困难的技能。 三、创新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的运用 正因为现代体育教学在目标及原则上有了新的变化,要使学生达到以上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创新思想贯彻于中学体育教学中。 1重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为终生 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各国体育教育改 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改造学校体育思想,使中学生在学校期间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知识技能和习惯,应成为当今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主流。青少年时期体育习惯的养成,可以终身受益,培养锻炼能力要比提高运动

6、技术及体能水平还重要,使学生都喜爱体育,培养他们的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激发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建立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能力,绝不能简单地 把它降低到某种运动能力的水平,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这三个领域高度相关。体育能力包含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 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适应能力,也就是学生具有的终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 2重视体育卫生保健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当代学者多主张体育课程不能只注意暂时的体育实践效果,还要注 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 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地

7、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至于要每周几节有限的课内对学生身体运动 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是第二位的事。因此,体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掌握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这一点还可以从调查中反映出来:86% 89的老师认为,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教学,使体育与健康教 育相结合,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3强调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体育是培养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最好途径,许多国家都强调学生应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以促进个性的形成。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 通过运动表现自我与发展社交能力, 促进对能力各异的人的理解。培养竞争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互助意识与团体学习精神。 4结合

8、育人的总目标,通过体育教育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 学校体育既然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就必然要承担教育的一部分功能,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人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 进取的心理品质。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体育教师应把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对学生 的具体要求,作为美的因素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外形美和内心美,并注意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为21 世纪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 5总结国内外体育教学经验,引进创新教育理论,构造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体育新课程 随着教育的

9、发展,体育课程与其 它课程之间更趋于平衡。体育课程不再被理解为单一的身体训练,而是更倾向于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在过去的中学体育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用机械模仿、课堂纪律、集体行动等规范约束学生,忽视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的条件和机会。这种“传习式”教育思想和方法,虽在组织教学规范化、传授知识 技能系统化方面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体育效能的发挥。将创新教育融人中 学体育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制定多样性体育课程,以满足实际需要。中学体育课程虽有统一的纲要,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习

10、俗、环境等不尽 相同,学生的个性也均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体育课程也应该是多样的, 有区域特点的,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而目前绝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学往往是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某一运动技术或某种标准而去教学,过分强调体育教学效果的显性指标,使 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标准和目 标等作出全国统一规定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和体质等差异,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因时、因地、因人 采取多样性的体育课程形式,使学生既喜欢“体育,又喜欢“体育课”。 (2)对体育课程进行分化和综合。近年来,在体育课程中出现了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养生体育、趣味体

11、育等等。因此,体育课程就产生了分化和综合的矛盾。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按体育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进 行分门别类,并充实新的内容。如把 器械体操、技巧运动、健身操、广播体 操等综合为体操课程,并融汇体育文化、体育审美、体育韵律、军事锻炼和形体训练等,以及其它课程内容来加 强相关联系。把太极拳、长拳、剑术。 武术基本功等融合为武术课程,并融汇传统文化哲学和武德教育等。从而 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时,结构完 整,不致产生课程有割裂的、或缺乏社会价值的感觉,使体育课程遵循体育教育客观规律,既重视增强健康和心理素质的价值与社会需要的联系, 又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青少年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体和心理特征。 (3)

12、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 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应系统地制定每学期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目前的中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还未形成象其他学科那样具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体育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把一些 单个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及体育竞赛规则作为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同时,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仅仅局限于理论课上的传授,这不利于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和体育锻炼 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更谈不上自觉运用课堂内所学的健身方法指 导自己课外参与锻炼。所以,体育教 师在平时的实践课中也要结合运动 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 的传授,理论的内容要在教案中反映出来。通过这样较为系统的理论学 习,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 着重要的作用。篆塘中学刘勇2011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