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中的.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26962 上传时间:2021-07-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阅读中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中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中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中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阅读中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阅读中的.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阅读中的“读”延寿县新华实验小学 王利民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一、 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如教学麻雀一课,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我就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投影出示句子,教师指导“语速要快,石头似的语气要重才能显出紧张、救

2、子心切的心情。”通过师范读,生反复读,师点拔“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感情吗?”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课堂中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

3、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 读有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朗读过程中,语文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的表达思想,语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燕尾服表达的能力。根据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构件以读为轴心,以读带训,以读带练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设情景,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读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文妙理,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以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三、 读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苦柚,描写小姑娘外貌一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了什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从小姑娘胸前别着的校徽可以知道他是一名中学生,“红红的脸蛋”、“浅浅的酒窝”、“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些外貌衬托出小姑娘的美丽、朴实:“安静”、“出神”、“早以忘了自己是买柚子的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姑娘是爱学习的孩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刻画出一个淳朴中学生形象。学完全文后,再回读这段,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说说自己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这时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比较丰满、栩栩如生了。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以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

5、,而是融入了理解小姑娘美好品质之后再创造的形象,这是一种感情升华。四、 朗读有利于普通话。熟读也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推广普通话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里让学生讲普通话,语文课是主要阵地。而朗读是练习普通话的最好措施,因为读的课文都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利于改造不规范的语言和句式。好的课文语言优美、音乐性强,朗读起来很动听,会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创造的意境,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指导朗读时,针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播放音乐与之同步,使读与赏并驾齐驱,收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学生读课文时,音响中奏响了轻柔、婉转、缓慢、袅袅回萦的乐

6、曲,学生从声音里领略到了桂林优美的自然风光。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其境,入其神,真正体味咀嚼到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采用音乐手段“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世界,不仅起到了熟读指导的作用,同时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实现了“导行”激情的统一,强化了语音感。追古溯今,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诗经中曾谈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古人对它的阐述为:“动声回音,以言为咏,做诗比歌,故言吟咏情性。”所以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因诗性大发而“朗咏长川”,还是私学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当前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