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面对实践的科研最亲切.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30411 上传时间:2021-07-26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镇西:面对实践的科研最亲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镇西:面对实践的科研最亲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镇西:面对实践的科研最亲切.doc(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李镇西:面对实践的科研最亲切好几年前,我曾写了一篇文章,这样抨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种不良文风。有些“专家”“学者”总是认为,所谓“学术性”就是罗列学术术语构建理论框架,别人越看不懂就越深奥,“学术性”就越强。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教育文章或著作:没有新观点却有新术语,没有新见解却有新概念,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这是学术的堕落,是教育的悲哀!在我看来,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因为学问大家已将知识融会贯通且思维清晰,所以善于把高深的道理转化成大众化的语言。恰恰是那些才学疏浅者,其语言才令人莫名其妙;因为才学有限者往往自己都没有把要说的道理弄明白,思维混乱,所以只好装腔作势,在吓唬

2、别人的同时也糊弄自己。其实,这哪里仅仅是一种“文风”?实质上更是一种学风:远离实践的所谓“理论研究”,当然只能闭门造车,这是毛泽东当年就严厉批评过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学风!令人忧虑甚至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这种学风还不仅仅存在于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在一线教师中也有所表现。其实,对基层的教育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而言,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好方法,我认为不是搞那些追风的所谓 “课题”如“创新教育”的风来了,就“研究”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的风来了,就搞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会儿“建构主义与德育改革”,一会儿又“多元智能与课堂教学”,等等;而是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型研究,或者说,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完

3、成每一天平凡的教育琐事,就是最好的“理论联系实践”。“思考”必然是理论的思考,“琐事”必然就是实践。这种结合实践的思考就是一种带有科研含量的“省察与反思”。不要以为这种“省察与反思”档次很低,苏霍姆林斯基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省察与反思,最终成了饮誉世界的大教育家!根据我20多年的体会,充满爱心投入教育,必然会感到教育的困惑,即工作中的许多棘手的难题;而把难题当课题,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就进入了科研状态带着问题读书,根据教育理论来审视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又提出解决的方案加以实践。在这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反思型研究,还包括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我从事语文教学和

4、班主任工作20多年,应该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如果不用理论去反思,这些经验永远只是一堆素材而已。我读叶圣陶,读陶行知,读苏霍姆林斯基,读阿莫纳什维利,每每从他们的书中读到自己,这种读到自己的感觉其实就是“共鸣”,我进而用他们的思想省察与反思我的教育实践,我之所能够“读出自己”,是因为我在许多地方不自觉地在实践着他们的思想。于是,我拿起笔写下一篇又一既可以叫“读书笔记”也可以称作是“教育随笔”的文章:有教育家的理论也有我的实践,还有我的感悟我的情感,当然还包括我的自我解剖这一切在我的笔下水乳交融。于是,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民主与教育、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等二十多部等散发着我自己教育实践芬芳的著作便诞生了。当理论在实践中不但获得了生命,而且也赢得了自己尊严的时候,还用得着“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吗?当然不需要因为此时,面对实践的科研,格外亲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