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说课稿.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31778 上传时间:2021-07-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去二三里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去二三里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去二三里说课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实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准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一、说教材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理解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

2、个生字。理解笔画“一”。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三、说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课件;生字卡片四、说教学设计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导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水平和观察水平。(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理解这几个字的?

3、(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生字理解。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能够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绝大部分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4、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并组词,以增强学生的记忆水平。第三:了解诗意 。这个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能够。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个部分,应发展学生

5、的多重思维水平。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这个小山村热闹吗?美吗?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能够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增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课件演示,一学生读相关诗句,一学生指图,教师辅助点击鼠标,出现放大的图画区域。)课间休息:利用插图二,做找朋友游戏.让十个学生手拿数字卡片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有相对应汉字卡片的同学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全班一起跟读。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一个新高,同时学生适当放松。第四、理解田字格,指导书写。首先引入田字格

6、,(多媒体出示田字格,并演示各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并用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来巩固田字格的理解。写字时,学生先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 。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准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并能够用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作业,学生展开互评。总来说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