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pdf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336543 上传时间:2021-07-2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83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解名解 1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 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 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 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

2、存的自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 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 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 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 5 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 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 输入和输出的动态

3、平衡。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6 6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 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 7 生境生境 (habitathabitat) 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 综合综合 8 8 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 9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 等有着直接或间

4、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10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 1111 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 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12 主导因子:主导因子: 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 必需,必需, 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 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 131

5、3 限制因子:限制因子: 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 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 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 散的因子散的因子 1414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 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 退或不能生存退或不能生存 1515 贝格曼(贝格曼(Bergman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规律:生活在高

6、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 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1616 阿伦定律:阿伦定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尾巴和外耳等在 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717 适应:适应: 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 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1818 适应性:是指生物适应环境的程度。适应性:是指生物适应环境的程度。 1919 适应组合:适应组合: 生

7、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 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2020 趋同适应趋同适应 (生活型)(生活型) 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 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2121 生活型:按趋同作用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生活型:按趋同作用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 2222 趋异适应:趋异适应: 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

8、的环境条 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的现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的现象 2323 生态型:生态型: 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形态和生 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424 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2525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 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当光合 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 称为光补偿点。称为光补偿点。 2

9、626 光饱和点: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光合作用 强度逐渐提高,强度逐渐提高, 并超过呼吸强度,并超过呼吸强度, 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 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 的光照强度。的光照强度。 2727 阳性植物:阳性植物: 是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是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而在荫蔽和弱光下 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2828 阴性植物:阴性植物: 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10、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不能忍耐高强度光 照的植物。照的植物。 2929(中性植物)耐荫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中性植物)耐荫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 需要介于两类植物之间的植物。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需要介于两类植物之间的植物。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 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荫。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荫。 3030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下指树种在林冠庇荫下(或弱光条件下)(或弱光条件下)能否完能否完 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3131

11、 阳性树种(喜光树种阳性树种(喜光树种/ /先锋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先锋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 常生长发良,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幼苗不能生长,不能完成更常生长发良,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幼苗不能生长,不能完成更 新过程。新过程。 3232 耐荫树种:耐荫树种:能忍耐庇荫,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一些强耐荫树一些强耐荫树 种只有在林冠下才能完成更新过程。种只有在林冠下才能完成更新过程。 3333 光斑:光斑: 透过植被冠层的缝隙入射到冠层内和植被下层的短时间透过植被冠层的缝隙入射到冠层内和植被下层的短时间 的直射太阳光的直射太阳光 3434 光周期光周

12、期 3535 临界夜长:临界夜长:引起植物繁殖引起植物繁殖(花芽形成)(花芽形成)的最小或最大黑暗长度的最小或最大黑暗长度 3636 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 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单位面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单位面 积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积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3737 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 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 积的比率积的比率 3838 地形逆温:地形逆温: 在山地区域,在山地区域, 夜间山地上部空气冷却速度比山地下夜间山地上部空气冷却速度比山地下 部或谷地要快,部或谷地要快,于是山地上部冷空气顺

13、坡下沉到谷底,于是山地上部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 将谷底原来的暖空气抬升到一定高度,在山谷中便形将谷底原来的暖空气抬升到一定高度,在山谷中便形 成上温下冷的逆温层。这种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逆成上温下冷的逆温层。这种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逆 温温 3939 三基点温度:三基点温度: 最适温度、最适温度、 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4040 节律性变温:节律性变温: 温度随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温度随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4141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4242 物候:物候: 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

14、度节律性变化,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形成与此相适 应的植物发育节律。应的植物发育节律。 4343 物候期:植物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物候期:植物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 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 4444 休眠休眠: :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 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4545 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以上,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以上, 才能开始生长和发才能开始生长和发 育。育。 46

15、46 有效积温法则:有效积温法则: 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 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发育阶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个发育阶 段段所所需需要要的的总总热热量量是是一一个个常常数数。用用公公式式表表示示: K=NK=N(T-T0)(T-T0) 4747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 4848 蒸腾效率:植物每消耗蒸腾效率:植物每消耗 1kg1kg 水分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水分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g g) 4949 耐旱树种:耐旱树种: 能够在干旱条件

16、下长期忍受水分不足,能够在干旱条件下长期忍受水分不足,并维持正常并维持正常 生长发育的树种。生长发育的树种。 5050 湿生树种:生长在土壤含水量很高,甚至水分过高湿生树种:生长在土壤含水量很高,甚至水分过高, ,大气湿度大气湿度 较大的环境中的植物。较大的环境中的植物。 5151 蒸发散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而进入大气,蒸发散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而进入大气, 森森 林这种蒸腾蒸发林这种蒸腾蒸发 5252 地表径流降水或融雪强度超过入渗强度,地表径流降水或融雪强度超过入渗强度, 超过的水量的水量可超过的水量的水量可 能暂时留于地表,当地表贮留量达到一定限度时,即向低处

17、能暂时留于地表,当地表贮留量达到一定限度时,即向低处 流动,成为地表水流而汇入溪流的过程。流动,成为地表水流而汇入溪流的过程。 5353 森林土壤是地表的一部份,森林土壤是地表的一部份, 是森林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环境是森林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环境 的基质,它由矿物和有机物组成,含有不同数量的水分和空的基质,它由矿物和有机物组成,含有不同数量的水分和空 气,并被生物居住着。气,并被生物居住着。 5454 森林死地被物:森林死地被物: 林地表面当年和往年的凋落物及生物残骸的总林地表面当年和往年的凋落物及生物残骸的总 称。称。 5555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种内关系

18、: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 系。系。 5656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基本类型种间关系基本类型 共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中性作用中性作用:附生:附生对抗对抗:竞争,:竞争, 寄生,捕食,草食,抗生。寄生,捕食,草食,抗生。 5757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 当种群的密度改变时,当种群的密度改变时, 就必定会对相就必定会对相 邻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邻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5858 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范围内,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范围内

19、,当条件相同时,当条件相同时, 不管一个种不管一个种 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 5959 自疏现象在植物播种密度增加而导致的一些植株死亡现象自疏现象在植物播种密度增加而导致的一些植株死亡现象 60-3/260-3/2 法则自疏导致密度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作图法则自疏导致密度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作图 时,具有时,具有3 32 2 斜率斜率 6161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 对对 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6262

20、 高斯假说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高斯假说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 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也称之为竞争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也称之为竞争 排斥原理。排斥原理。 6363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 空间上的位置及空间上的位置及 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6464 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态位。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受实际生态位:受 竞争影响的现实的生态位。竞争影响的现实的生态位。 6565 生

21、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 :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 称生态位重称生态位重 叠。叠。 6666 生态位漂移生态位漂移: :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 位漂移。位漂移。 6767 性状替代性状替代: :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的变化,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的变化, 叫性状替代。叫性状替代。 6868 生态位分离生态位分离: :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 使生态位分开。使生态位分开。 6969 竞争释放(竞争释放(com

22、petion releasecompetion release): :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 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 7070 寄生寄生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7171 偏利共生偏利共生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互利共生两个物种之间,共生中仅对一方有利。互利共生两个物种之间, 均从对方受益均从对方受益 7272 存活曲线是以时间间隔为横坐标,存活曲线是以时间间隔为横坐标, 以相应

23、的存活个体数或存活以相应的存活个体数或存活 率为纵坐标所作的曲线图。率为纵坐标所作的曲线图。 7373 静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 7474 动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 7575 在一定地段上,在一定地段上, 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并包括该地段 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 的组合称为森林群落的组合称为森林群落 7676 森林群落的成层现象森林植物按照空间高度或土壤深度的垂森林群落的成层现象森林植物按照空间高度或土壤深度的垂 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 7777

24、乔木的地上成层结构在林业上称为林相乔木的地上成层结构在林业上称为林相 7878 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 当两个或多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当两个或多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群落之间可 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 7979 森林线:森林与其他地带植被的交错区森林线:森林与其他地带植被的交错区 8080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所组成的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所组成的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它它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3 个层次个层次 8181

25、 群落演替:群落演替: 在一定地段上,在一定地段上, 一种生物群落为另一种生物群落所一种生物群落为另一种生物群落所 取代的过程取代的过程 8282 森林群落演替就是一个森林群落被另一个具有不同特性的森森林群落演替就是一个森林群落被另一个具有不同特性的森 林群落所更替的现象。林群落所更替的现象。 8383 侵移侵移 :从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定居地的过程:从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定居地的过程 8484 林木分化群落中的不同植株,林木分化群落中的不同植株,即使种类、即使种类、年龄都相同,年龄都相同,也必然也必然 会在形态(主要指高度和直径)会在形态(主要指高度和直径) 、 生活力和生长速度上表现生活力和生长速

26、度上表现 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现象在森林群落中称为。 8585 森林群落森林群落“自然稀疏”“自然稀疏”竞争的结果,竞争的结果,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 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 。 8686 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 这个过程叫做这个过程叫做 演替系列。演替系列。 8787 演替阶段或演替时期演替系列中的每一个明显的步骤演替阶段或演替时期演替系列中的每一个明显的步骤 8888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

27、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8989 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原生裸地: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9090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9191 次生裸地:次生裸地: 是植物已被消灭,是植物已被消灭, 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 繁殖体。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开垦草原、火灾和繁殖体。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开垦草原、火灾和 毁灭性的病虫害,都能造成次生裸地。毁灭

28、性的病虫害,都能造成次生裸地。 9292 次生林:经次生演替重新恢复的森林群落。次生林:经次生演替重新恢复的森林群落。 9393 原始林:在自然状态下,未经外界因素严重干扰的森林群落。原始林:在自然状态下,未经外界因素严重干扰的森林群落。 9494 旱生演替:旱生演替: 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干旱基质上的原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干旱基质上的原生演替 称旱生演替称旱生演替 9595 进展演替:进展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向所在区域群落向所在区域 内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高的群落发展的过程。内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高的群落发展的过程。 9696 逆

29、行演替:逆行演替: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外力的作用下,群落朝结构简单,群落朝结构简单,稳定性下降的稳定性下降的 方向退化的过程。方向退化的过程。 9797 系统:系统: 彼此间相互作用的、彼此间相互作用的、 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 合体,是有序的整体。合体,是有序的整体。 9898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 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 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量流动

30、、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 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9999 消费者:消费者: 指那些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指那些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生存的异养生物。生存的异养生物。 100100 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 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101101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 的链状

31、顺序的链状顺序 102102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103103 生物放大作用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生物放大作用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 养级生物为食,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中浓度随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中浓度随 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104104 捕食食物链捕食食物链 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 食物链食物链 105105 碎屑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以吃死生物或腐屑为起

32、点的食物链以吃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6106 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07107 林德曼定律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十分之一定律) :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逐级 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108108 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 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

33、成复杂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 的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的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 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 109109 净初級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净初級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 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 这部分生产量。这部分生产量。 110110 总初級生产量:总初級生产量:GP=NP+RGP=NP+R 111111 初級生产力:植物群落在一

34、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初級生产力: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 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112112 生物量生物量: :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kg/m2)(kg/m2)。以鲜重或干重表示。以鲜重或干重表示。 113113 现存量:是指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现存量:是指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 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 114114 次级生产: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次级生产:消费者利用初级生

35、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 同化作用形成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同化作用形成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115115 分解分解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 量量 116116 碎化: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碎化: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 117117 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的分解,从聚合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的分解,从聚合 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 118118 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完全是物理过程。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

36、出,完全是物理过程。 119119 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 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120120 库: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库: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 种化合物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种化合物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 如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等。如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等。 121121 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的转移量。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

37、体积的转移量。 122122 周转率:周转率:= =流通率流通率/ / 库中营养物质总量库中营养物质总量 123123 周转时间:周转时间:= =库中营养物质总量库中营养物质总量/ /流通率,即移动库中全部营流通率,即移动库中全部营 养物质所需要的时间。养物质所需要的时间。 124124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 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 NH4+NH4+,为植物利用。,为植物利用。 125125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

38、菌 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126126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 气库中。气库中。 127127 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 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大题大题 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 1 1、按生物组织层次划分: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按生物

39、组织层次划分: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 态系统、景观到全球。态系统、景观到全球。 (传统上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上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只从个体水平开始)只从个体水平开始) 2 2、生物类群划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生物类群划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微生物 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 类生态学。类生态学。 3 3、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水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水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 生态学、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等等。湿地生态学等等。 4

40、4、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生态、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生态 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污染生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污染生 态学态学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1)1)森林生态系统占居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占居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 占陆地面积近占陆地面积近 3030,占,占 60%60%以上的生物量是地球上最以上的生物量是地球上最 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2 2)森林生态系统具体十分复杂的结构。具有明显的成层结构)森林生态系统具体十分复杂的结构。具有明显的成

41、层结构 3 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森林植被是在气候条件与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森林植被是在气候条件与地 形地貌的共同作用下,即有明显的经纬向水平分布,形地貌的共同作用下,即有明显的经纬向水平分布, 又有山地的垂直分布带谱。又有山地的垂直分布带谱。 4 4)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调控能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调控能力。 能自行调节和维持系统的稳定结构与功能,保持着系能自行调节和维持系统的稳定结构与功能,保持着系 统结构复杂、生物量大的属性,统结构复杂、生物量大的属性, 5 5)森林生态系统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

42、比拟的服务功能 ( (三三 大效益)大效益) 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 1)经济效益:指从森林中直接获取木材和其他产品的直接效)经济效益:指从森林中直接获取木材和其他产品的直接效 益。益。 2 2)森林的生态效益:指森林在维持生物之间、生物(包)森林的生态效益:指森林在维持生物之间、生物(包 括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括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所具有的一切作用。所具有的一切作用。 通常包括固碳释氧、通常包括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减轻水旱灾害等防风固沙、减轻水旱灾害等 3 3)森林的社会效益:指由于森林

43、的存在而对人类的身心)森林的社会效益:指由于森林的存在而对人类的身心 健康、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健康、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 用,包括美学效益、游憩效益(森林浴)用,包括美学效益、游憩效益(森林浴) 、 教育价值教育价值 等方面。等方面。 四、生态因子作用规律四、生态因子作用规律 1 1、综合性: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综合性: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的。系、相互制约的。 A)A)一个因子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一个因子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B)B)一个因子的生态作用需要有其它因子

44、配合才能表现一个因子的生态作用需要有其它因子配合才能表现 出来,同样强度的因子配合不同,生态效应不同。出来,同样强度的因子配合不同,生态效应不同。 C)C)不同生态因子的综合,可产生相似或相同的生态效不同生态因子的综合,可产生相似或相同的生态效 应。应。 2 2、非等价性:、非等价性: 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 但但 在一定条件下必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必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 主导因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间、空间、植物种类、同主导因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间、空间、植物种类、同 种植物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种

45、植物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 3 3、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 前面提及各个生态因子作用的非等价性,前面提及各个生态因子作用的非等价性, 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但对生物来说都是 不可缺少的。不可缺少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另可由另 一因子增加而得到调剂或补偿,仍会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一因子增加而得到调剂或补偿,仍会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然而,然而, 生态因子之间又是不可代替的,生态因子之间又是不可代替的,温度再高也决不能代温度再高也决不能代 替植物对光照的需求,替植物对光照的需求, 土壤养分再丰富也绝对代替不了植物土壤养分再丰富也绝对

46、代替不了植物 对水分的需求。对水分的需求。 4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中往往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中往往 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5 5、直接作用性与间接作用性、直接作用性与间接作用性 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一、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 1 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 的营养成分的营养成分 (1 1)这一定律适用于稳定状态。)这一定律适用于稳定状态。 (2 2)要考虑因子的相互作用

47、(替代和颉颃作用)要考虑因子的相互作用(替代和颉颃作用) 。 2 2、限制因子、限制因子 3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 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 存存 (1 1)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着差异,并会、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着差异,并会 因年龄、季节、栖息地等不同而有差异。因年龄、季节、栖息地等不同而有差异。 (2 2)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

48、是不、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 同的。同的。 (3 3)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4 4)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时,对其他生态因子 的耐受限度也下降。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5 5)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 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 的分化。的分化。 4 4、贝格曼规

49、律和阿伦规律、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 二、生物对环境适应二、生物对环境适应 1 1、适应、适应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 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中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中 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少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少 2 2、生态幅、生态幅 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3 3、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 任何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生物任何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生物 的耐受限度和最适生存范围都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扩大,的耐受限度和最适生存范围都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扩大, 也可能受到其他生物的竞争而被取代或移动位置。也可能受到其他生物的竞争而被取代或移动位置。 即使是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即使是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也能进行各种小的调整。也能进行各种小的调整。 (1 1) 、内稳态、内稳态 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 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