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42013 上传时间:2021-07-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实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教育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实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理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实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

2、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实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英语教学设计 target=_blank class=hotkey 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

3、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有一些不足,因为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总来说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

4、第一次教学时:最初想了解一下全班学生的原始认知水平:这道习题在教师不作任何引导下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理解水准呢?比如知识上的准备,还有他们的学习水平处在一个怎样的理解层面上?出示此图后,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图中一共缺了()块长方形呢?学生开始观察思考,(毕竟仅凭眼睛看就算是我们成人也是难以看出准确的结果的)教师巡视,大约几分钟后,发现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有使用直尺划线的想法,但明显看出没什么依据;绝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不知如何开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执教者便作简单的语言提示:你们能够先用尺子连一连线再观察。(对于学生的反应执教者充满了期待!)又过了几分钟后,要求汇报思考

5、的结果时,全班56名学生中有几人已经开始举手了,执教者走过去一一巡视发现他们完成的结果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见哪儿有竖线就在哪儿画竖线,结果这幅图几乎被他们全部画成了由半块半块的长方形拼组成的,这样思考出画线的意图显然不符合教学的目标。有两名学生看得出是提前经过了家长的辅导下完成的,补齐的长方形都是非常标准的图形(以执教者的经验推测6、7岁的孩子学习水平应该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原有的长方形的长度,凭感觉亦或者是目测将缺的每一行的长方形估计大约分成了2块或者是3块,即使画的线不是那么标准,但是看得出来这类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估计水平,最后的结果与准确答案是一

6、样的:一共缺了10块长方形。(对于上面出现的第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应该肯定这部分学生的做法。理由是当学生还不知道怎样实行对比看的时候,能作出准确的估计又何尝不可呢?至于第种,感觉两个半块拼组在一起不也是一整块长方形吗?正当执教者对学生的这种想法作出肯定,让学生数一数一共缺了几块长方形时,才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是与我们成人的想法一样,在他们看来不管是整块的长方形还是半块的全都数成一块长方形,直到这时才意识到学生的认知存有严重偏差!)于是我便作了如下的引导:这本来是一面完整的“墙”,不过现在从中间缺了一部分,那么要求一共缺了()块“砖”,怎么想呢?首先(老师边演示边说)用直尺将这些缺的部分用横线

7、连起来成为一行行的,然后引导学生将第一行与第三行、第五行联系起来对比看,发现规律是:这三行最开始都是半块“砖”,然后是整块的,最后又是半块的。而第二行与第四行和第六行对比起来看,全部都是整块整块的“砖”。希望学生以此也能发现它们隔行之间的规律,然后才能确定竖着在哪儿画线,这样就知道有哪几行缺了“砖”。(这样下来连老师自己都觉得累得慌!毕竟一会儿要求学生隔行看这三行,一会儿又要看另外的三行,还需要学生们听讲特别专注,并且一边还要积极思考,能够想象对于6、7的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落实起来有多难!结果可想而知:老师教得万分辛苦,还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听起来却是一脸的茫然!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

8、源网斐.斐.课.件.园)还是由教师生拉硬扯,毕竟这样的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自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怪他们对此问题情景难以实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接受起来完全是比较被动、呆板的。能够想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什么样的收效?)第二次教学时:以上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让老师意识到绝大部分学生整体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发现不了隔行的长方形形状上有相同的规律!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先将一面完整无损的“墙”面出示给学生,从完整的“墙”面中先观察出隔行的规律,然后将所缺的图形部分“隐”去,再来根据规律画出缺的一块块的“砖”呢?而且只要

9、能发挥课件演示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应该能够化难为易吧?具体做法是:将有规律的几行(第一行和第三行、第五行;第二行与第四行和第六行)线条画成相同颜色的,给出的规律一样的长方形形状涂成相同的颜色实行闪动,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另一方面协助学生根据隔行颜色的不同更容易发现长方形彼此之间的相同的规律,这样一来,找规律的难度肯定能降低,学生就能清楚到底在哪儿画竖线了,自然也就降低了画竖线的难度!(这个改动与之前教学比起来的确能带来些收效!可单不说制作这样一个课件很费时!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发现隔行之间的规律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对中等、后进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整个过程还是

10、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而且在补画长方形的练习的过程中还暴露出了一个不容教师们忽视的问题:学生使用直尺划线,就算是都画准确了,结果原题显示的线条与后来学生自己补画的线条居然无法识别,给后续的数所补画的图形个数增添了困难!这样的结果也只能算是有些进步,离预期的效果还有很大的距离!教者两次教学都有这样一些疑惑:这个单元所学习的内容是图形的拼组,这道习题在这里的设计意图到底是什么呢?让学生应用怎样的解决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呢?此时就引用“找规律”来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脚手架是否过早了一些呢?毕竟“找规律”要到二年级才学习)第三次教学时:带着很多的疑惑第三次要教学这个内容了,为了不走老路,能有些新意,我多次回忆之

11、前学生的学习历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使用直尺连横线还不成问题,但是依据规律画竖线,就完全找不着北了,简直是不知所措!总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课本因为不理解方法反复地涂涂擦擦弄破了,出现那样的场面何尝不是对我们教师的教法一种莫大的嘲讽呢?怎么办?思来想去,课后与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困惑,反复斟酌、结合大家的智慧:终于寻求到了我们自认为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完全抛弃最初的想法:补齐所缺的长方形!根本就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求学生去画竖线,还能够比较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那就是直接用“数与计算”的方法实行!思考的方法如下:毕竟这面“墙”是一个大长方形,所以每行所使用的“砖”的块数就应该是一样多的。

12、比如第一行由4个整块和前后两个半块拼组成1整块合起来就是5块,而最后一行的“砖”一目了然从前往后就是完整的5块。那么思考第二行所缺的长方形的“砖”,能够这样想:观察已经有几块长方形的“砖”?(3块),表明缺少的就是5-3=2块。同理,第三行已经有一整块,加上前后两个半块,合起来两块,那么所缺得就是5-2=3块。而第四行与第五行与第二行、第三行一样,分别缺2块、3块,那么整幅图所缺的长方形合起来列成算式就是2+3+2+3=10块。(这样的方法就完全与补画长方形沾不上边,就因为不沾边导致教学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简单”状态!用这样的方法实行教学真正是让执教者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13、!不难推测教师和学生们着实轻松了,毕竟减少了找隔行竖线的规律、再根据规律划线的大困难,而且还避免了画的线与原来本身的线分辨不清楚的麻烦。思维水平很一般的学生理解起来都不成问题,小小的改动却解决了大困惑,真正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一、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起点纵观整个过程,对此道习题的解决历届学生之所以最初都表现出很大的困难,与教者的屡次提前“误导、干扰”逃脱不了干系!教学时总强调“先连线、发现规律,再根据规律画线”,而这些所谓“脚手架”本身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陌生的”的知识,无形之中将简单的思考复杂化了,钻入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怪圈”:编者的建议就是最好的!导致前两次教学引导都没有跳出“先让学

14、生把所缺的长方形补齐”这个指导思想,而教学事实证明这样的教法根本就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无形之中增大了执教者教学的难度、甚至是由执教者人为地设置了学生学习的障碍,难怪教学效率低下甚至于无效!毕竟一年级学生的认知都还停留在很表层的状态,让小小年龄的他们就实行这么复杂的思考:先观察隔行的图形形状的规律,再根据规律画出隔行的所缺的图形,就是二年级甚至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不一定能轻松地地用此类方法解决问题。也无怪乎成了执教者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学一而再再而三地受阻也就不足为奇了。难能可贵的是教者并没有停止思考的脚步,而是想法设法地注重了学生的学,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于是便有了后来一系列的思索

15、过程,直到探索出的“由数到计算”的方法,使人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教者之所以最后能追求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打破了常规,换个角度思考没有重复的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还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现状,毕竟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数数的方法、简单的10以内的减法计算,用学生熟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自然觉得轻松、自然,教学效果也是一目了然!二、教师研究首先要从“小处”入手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说过,“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而问题是研究之源。本文中教者研究的起点显然也是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教者

16、发现问题后,并没有忽略它,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问题作出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问题予以解决。这样的从“小处”入手的研究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教学反思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当中绝大部分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区别仅仅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在教学本单元时,我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1.以旧引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

17、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实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路。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实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

18、解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所以,例题教学充分使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十几减九时,经过孩子自己的探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孩子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方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得4),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水平。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比较困惑和不足的地方。如:在练习中,有的题组是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找到规律之后,盲目地应用规律,混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规律。如:十几减9得数应该是十几的个位多1,而9加几时得数的个位比几小1,在总结完规律之后,学生喜欢应用规律快速口算,不过,很多孩子把十几减9的得数算成比十几个位少1。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禁止学生应用规律,以免出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