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45033 上传时间:2021-07-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长亭送别科目 语 文 课题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学习本文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2、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3、 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本文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

2、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二、质疑与解疑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这个人就是老夫人。1、 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

3、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重功名,轻爱情”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举案齐眉的渴望 重爱情一往情深的坚贞 轻名利 (板书)明确:分析人物性格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把功名利益作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是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同的一种观点,崔莺莺却反其道而行,这显然是叛逆的,并且她反叛的绝不仅是一种观念,

4、还有那观念背后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正因为如此,崔莺莺的形象在文学史中才那么光辉耀目。3、在饯行宴上许多话说不出口,因为还有必须回避的外人在。饯别宴结束后,张生临别前,当须回避的人离开后,莺莺又叮嘱了哪些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关心旅途风霜担心考不中状元不归停妻再娶妻4、既然是两情相悦心灵投合的爱情,为什么莺莺又有这样的担心?明确: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在当时的社会,始乱终弃的例子不胜枚举。汉代有一位遭遗弃的女子用从一到万的数字串联起自己的凄凉心境,希望借此感动负心的丈夫。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

5、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逐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社会不改变,那被遗弃的女子除了思念,除了辗转,除了痛苦,除了等待之外,便只有深深的哀怨,而哀怨又注定了与事无补。所以莺莺在临别时的句句叮咛中流露出那么多的忧虑,那么多的惶恐,那么多的无奈与愁苦,而这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没有把握,不能自主。无法自主的愁苦

6、反礼教 (板书)小结:如果等级门第不再森严,张生便不必跋涉千里,为娶妻求取功名;如果男尊女卑不复存在,莺莺便没有了临别前忧心将来,满怀愁苦与无奈。观念总是先于制度产生的,在变革中伴随着阵痛。崔张的爱情发生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有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的渴望,就注定了他们满怀愁绪。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不应理解为单纯的儿女情长。5、 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探讨将西厢记的结局与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的结局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爱情观。唐代元稹在他的会真记结尾写道,张生没有考中状元,名落孙山,他反省说莺莺是天生尤物,红颜祸水

7、,是能让沾上她的人_亡身的灾祸。于是将她遗弃另娶。王实甫在西厢记第五本中安排张生中状元回来迎娶莺莺的情节。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爱情观。明确:歌颂自由爱情,体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同时,作者以张生中了状元来换取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三、结束语: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自由爱情,这是西厢记高于历代崔张爱情为内容的作品,也高于同时代其他爱情剧的地方,他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评论西厢记“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所继承和称赞的也是这种精神。板书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举案齐眉的渴望 重爱情一往情深的坚贞 轻名利无法自主的愁苦 反礼教【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